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的父母心理控制及影响

作者: 李瑶

摘要: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入侵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对子女的需求没有反应,并通过过度实施控制性的父母教养策略来给子女施加压力。从四个方面对父母心理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1)父母心理控制的概述,包括父母心理控制的概念、与父母行为控制的关系和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的父母心理控制;(2)父母心理控制的不良后果,包括内部化问题、外部化问题、学业相关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机制研究;(3)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的特征、子女的特征和环境因素;(4)父母心理控制的文化差异。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父母心理控制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本土化的研究。

关键词:父母心理控制;自我决定理论;内部化问题;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3-0009-07

从生命早期开始,父母就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这些态度和行为与子女的反应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情绪、安全感、幸福感和精神健康状况[1]。2018年,皮克斯公司出品动画短片《包宝宝》,讲述的是母亲因为害怕儿子离开自己,便对其实施各种控制,包括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该片上映后引起大众强烈共鸣,并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父母心理控制概述

(一)父母心理控制的概念

父母教养态度分为两类:支持和控制[2]。“支持性养育”与儿童积极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控制性养育”具有纪律性、要求性、强迫性、监督性、惩罚性、限制性、情感退缩性等特点,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影响[3]。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入侵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其特点是他们对子女的需求没有反应,并且通过过度实施控制性的父母教养策略,如引发内疚感、羞耻感和爱的退缩等给子女施加压力[3]。父母心理控制扼杀了子女的独立表达和自主性,是父母侵入和操纵子女的思想、感情和对父母依恋的行为[2]。

在实施父母心理控制时,父母可能会使用隐蔽的策略[4],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四种具体的心理控制策略[2,5-6]:(1)引发内疚感,即使用引起内疚感的策略迫使子女服从父母的要求,包括父母通过与子女谈话,从子女那里获得同情,从而让子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行事,或者在子女犯错时对其表达失望,引起子女的愧疚,比如父母对子女说,你的行为让我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悲伤、抑郁,或者感到很伤自尊等),如果你真的爱我,关心我,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2)偶然的爱或爱的撤回,即父母的注意、兴趣、关心和爱取决于子女是否达到父母的标准。例如父母威胁子女,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去做,或者成为我期待的那样的人,我就不爱你了。(3)灌输焦虑,即通过引发焦虑,使子女遵从父母的要求。(4)限制口语表达,是指父母通过转移谈话主题、打断谈话、控制谈话、与其他人谈话或者讲道理等方式阻止或打断子女进行表达的行为,表现为父母忽略子女想说的话,对子女讲话的愿望和内容漠不关心。

Soenens等[7]将心理控制分为以依赖为主的心理控制和以成就为主的心理控制。以依赖为主的心理控制主要表现为过度保护、占有欲强及存在分离焦虑,这种控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父母不能忍受子女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及与父母分离的愿望,他们将其看成是对亲子关系的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采用心理控制的方式让子女在情感上和心理上依赖父母;以成就为主的心理控制的父母主要表现为自我批评的、完美主义以及极度害怕失败,他们认为低成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威胁,会强制自己取得较高的成就,并可能采用心理控制的方式对子女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在与成绩相关的环境中表现出色[7]。

(二)父母心理控制与父母行为控制之间的关系

父母控制分为两个维度: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2]。一般来说,行为控制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提供规则、规定和限制,包括了解子女的下落和活动,提出规则和期望,监督行为,实施纪律和要求[8]。父母通过行为控制管理和监督子女的行为,如果这样的管理和监督是适合个体的年龄并且尊重个体自主发展的,那么它被认为是个体痛苦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保护因子[1],能够对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9]。理想的行为控制为青少年如何表现出适当的行为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指导方针,这种育儿方式可以避免青少年出现外部化的行为问题或反社会行为[2]。

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特别的简单明确[4]。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父母可能采用心理控制的方式(如引发内疚)来控制儿童的行为(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2]。这可能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结构中,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所包含的意义不同[4]。一方面,“控制”一词反映的是“结构”,指父母试图规范和组织子女的行为,例如,通过表达明确的期望来监督子女的行为;另一方面,“控制”一词反映的是“压力”,指控制子女情感、思维和行为的、有压力的、强制性的父母教养方式[2]。

在关于行为控制的定义中,控制一词的两种含义被交替使用[10]。行为控制的含义不同,与心理控制之间的关系也不同[2]:当行为控制涉及威胁等有压力的父母策略时,其与心理控制的中心特质(压力和胁迫)是一致的,两者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经常共同出现,并且呈强正相关;相反,当行为控制的定义为结构,即父母试图构建和调节子女的行为时,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即对儿童行为的指导和监控(结构)可以采用控制/非自主或不控制/自主的方式[2]。例如,父母可以通过承认青少年的观点来解释某条规则的重要性和相关性,这属于非控制、自主的行为控制;在儿童不按时回家后表现沉默或用其他方式引起儿童内疚,则属于控制性的行为控制[2]。

(三)心理控制的理论模型:自我决定理论[2]

自我决定理论(SDT)的核心是自主或者自我决定,这是一种与意志能力相关的普遍存在的重要能力。SDT认为,个体天生具有成长和融合的倾向。这种成长趋势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内在动机,包括自发地探索周围的环境,保持好奇心,并追求具有挑战性和满足感的活动。如果是非内在动机的活动,只要它们被内化了,也会带来自主性和意志感。内化是指儿童逐步地将社会价值观和禁止融入一个连贯的自我意识中。内化的理想结果不仅是儿童接受了父母和社会的规章制度和价值观,而且将这些规章制度和价值观纳入自己内部的体系。

在SDT中,内在动机和良好的内化都被认为是自主调节,而部分内化或根本没有内化的活动被认为是受控调节。受控调节是指自己的行为被一种与自我不相容的规则和力量所指导。这种压力或控制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内部。外部包括偶尔的奖励、惩罚、截止日期或他人的期望等;内部包括从事一些行为来获得价值感,或避免内疚、羞愧和自我批评的感觉。对于受控调节来说,虽然行为规范已经被采纳,但个人的行为仍然无法被自己完全接受,个体的内心仍然充满了抗拒、冲突和焦虑,即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并不认同。

自主支持具有不同的定义,在分离-个体化理论中,自主支持的定义是父母鼓励青少年独立表达和进行决策[11]。这里父母自主支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青少年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而不是在行为或情感方面依赖他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按照这种定义,自主支持指的是促进独立,与之相对的是培养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SDT对自主支持的定义与之不同,即从促进意志功能的角度进行定义。促进意志功能的父母不一定会鼓励子女独立行事,而是试图鼓励子女在自我认可的基础上行事。促进意志功能的父母理解子女的观点,鼓励子女仔细思考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为子女提供适当的选择,并在选择有限时给出有意义的理由。与促进意志功能相反的是控制性养育,即父母忽视子女的观点,并迫使子女以特定的方式感觉、行事和思考。

由此可见,SDT中定义的自主支持与父母心理控制是一个维度的两个端点。促进意志功能-心理控制和促进独立-促进依赖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且两个维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即父母可以通过心理控制的方式来促进独立,比如当子女无法独立生活时,父母可能会诱导他们产生内疚感;同样,父母也可以通过心理控制的方式促进依赖,即通过引发内疚感让子女在情感和心理上依赖自己。

二、父母心理控制产生的不良后果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子女不同时期的消极发展结果有关,包括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2,4,12]。

(一)内部化问题

父母心理控制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控制形式,因为它扼杀了儿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损害了个体的认同感以及自主性的发展[1]。父母心理控制是导致个体出现内部化情绪问题和外部化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相比于外部化问题,心理控制与内部化问题的相关性更强,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的未成年人出现内部化问题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六倍[1]。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低自尊、低自我概念以及情绪调节问题[1]。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的个体,容易出现焦虑,缺乏自信[4],愤怒、恐惧控制障碍和悲伤等问题[9]。也有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增加成年初期个体的负面情绪反应[13]。

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情绪调节有关[9]。父母通过心理控制策略包括改变对子女的爱和接受程度来控制子女的情绪,并且营造出一种强迫性的、不可预测的或消极的家庭氛围,子女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来自父母权威的压力,情绪变得不稳定或过度依赖,这对他们的情绪表达会产生负面影响[14]。因此,父母心理控制对子女健康的情绪调节存在负面影响[9]。

(二)外部化问题

有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的未成年人出现外部化问题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4.8倍[1]。母亲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幼儿越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包括外部攻击行为和关系攻击行为[5]。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与犯罪、反社会行为[4]、药物滥用和异常行为[9]之间也存在一定正相关。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正相关[15]。可能是因为青春期是一个以寻求自主性和能力为特征的发展时期,父母心理控制侵犯了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他们沉迷于满足这些需求的虚拟网络中[15]。

(三)学业相关问题

父母心理控制的负面影响可以扩展到青少年学业相关问题方面[4]。父母心理控制强的青少年在学习期间更容易分心,缺乏对学习的时间管理,缺乏对学习材料独立的思考,学习成绩更低,学术能力更差[2]。一项关于青春期晚期的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的青少年在学业中的自主性较低,当他们不得不执行任务时,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2]。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的青少年在学校面临困境时,可能会感到无法控制、能力不足,无法独立完成手头的任务,学业自我效能较低,害怕失败,并进一步导致习得性无助[12]。

(四)人际关系问题

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对母亲的信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对母亲的失望呈显著正相关,即母亲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其亲子关系质量越差[5]。母亲心理控制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也会造成影响,心理控制水平高的母亲,常常会忽视幼儿真正的心理需求,导致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进而使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障碍[5]。

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分离时期,其特点是寻求自主和独立,父母心理控制干扰了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这可能导致他们寻求同龄人的亲密关系和支持[15],但因为他们认为自身能力低下,所以与一般同伴的交往会减少[2]。同时,他们与不正常青少年交往的可能性会增加[15]。一项涉及497名荷兰青少年的纵向研究表明,过度的父母监督并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并积极预测其与不正常同伴的联系[16]。因此,父母的心理控制很可能对随后的异常同伴交往有积极的预测作用[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