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 刘志刚 王标 曹新悦 王彬 陈付丽

“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0

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发布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着力通过培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加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力度,丰富活动形式,打牢家庭基础,加强科学管理,形成合力并举。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地方特色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科学管理,多措并举,达到助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健康中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0-0067-05

一、“亭爱你”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背景

(一)政策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中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2020年2月26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委宣传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健康安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20—2022)的通知》,提出“健康安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指导各市落实。

2020年4月7日,滁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委宣传部等12个部门也联合发文,依托安徽省文件要求,发布《健康滁州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实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阶段目标,以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为共建共享健康滁州奠定重要基础。

(二)建设缘由

根据滁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0-14岁人口为648179人,占滁州市总人口的16.26%,0-18岁的未成年人总数占比更多。未成年人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感以及美好滁州的建设。

滁州市因醉翁亭而闻名,被誉为亭城。滁州市正在构建“亭好办”智慧政务服务新格局。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我市正在全力建设“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此背景之下,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广泛联系各个部门,整合各项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平台建设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全方位地助力未成年人的心灵成长。

(三)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根据走访调查,部分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配备足员,心理教师一职大多由语文、政治教师兼职,无法常态化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的心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较少,因而专业化水平不高,胜任力不足,遇到棘手问题不知所措,得不到有效指导。

2.心理认知偏差,知识宣传普及面过小

大众对于心理健康领域并不了解,认为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病,对于心理咨询在认知上存在误解和偏见,许多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部分教师及家长也常把孩子的学习问题简单归结为不努力或者压力过大的原因,并不愿意接受孩子在心理健康上存在问题。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覆盖面不够,使得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普及。

3.活动形式单调,闭门辅导惠及面不大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别孩子已然出现的问题,心理教师被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对症下药,解决小部分群体的心理问题,惠及面不广。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防患于未然,已经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4.忽视家庭教育,家教观念依然陈旧刻板

很多家长与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习惯用简单粗暴的说教模式或体罚形式去解决问题。开展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刻不容缓,只有教育好家长,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5.学校阵地为主,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学校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各项活动以在学校开展为主。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学校力量也无法解决时,没有完备的转介机制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托底。学校与医院、社区等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孩子及家长的求助路径未能打开。

(四)建设目标

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支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心理个体及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多种路径,营造更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培养未成年人的积极品质,帮助他们积累积极体验,学会反思、求助、分享,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亭爱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已成功入选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获得成果展示的机会。

图1是以“亭”形对该体系做整体概览。

该体系借鉴了南通、苏州等地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亭尖为滁州市政府政策保障及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容,以此为引领;以未成年人(从幼儿到高中生)家庭为亭座基础;整个亭身以医院、社区、社工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源为支持,建立起滁州市中心、八个县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510所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域未成年人家庭的四级服务体系。

二、“亭爱你”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举措

(一)培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

1.组建心理志愿者队伍

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服务体系的主阵地,是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各项工作的“桥头堡”。中心的人才队伍是践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排头兵”。中心配有专兼职心理教师,同时吸纳社会力量。横向整合家校社心理支持资源,纵向集聚教育系统内部资源,通过整合教育、卫生和社会心理团体等行业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2018年成立了市本级“525心灵使者”心理志愿者服务团队,八个县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510所学校先后成立心理志愿者服务队,现有心理志愿者2224人。

2.提升人才队伍素养

滁州市及各区县市每年分层分级开展心育工作专题培训,面向全市各级各校有关领导、教师、志愿者等人群,强化全员心育意识,提升滁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纵深。由本地高校教授、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精神科医生以及一线教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对于自我专业成长有强烈要求的志愿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成长活动。例如聘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助力志愿者成长,带领志愿者们开展团体成长小组活动,同时,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带领志愿者们开展心理书籍读书会等。

3.做好心理志愿服务

2020年以来,志愿者们主要通过网络、电话、面询等方式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据统计,全市各部门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服务(含线下面询、电话来访、网络咨询)3600余人次,组织心理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心理救援与危机干预39次。志愿者队伍还走进社区、村庄,为居民、村民们提供公益咨询服务活动380人次。其中,“525心灵使者”心理志愿者服务队自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心理志愿服务活动232场次,服务时长达8100多个小时,接待学生、家长个体咨询14700余人次。

4.努力付出获得回报

“525心灵使者”心理志愿者服务队荣获2019年“滁州市第五批学雷锋示范点”称号。“525心灵使者”心理志愿者服务项目入选滁州市2020年度“网络公益服务项目”。2021年,心理中心王标老师被团市委评为“2021年度最美志愿者”。2022年1月,“525心灵使者”心理志愿者服务队又被滁州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志愿者服务队”。

(二)加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从三方面入手,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一是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宣传活动。志愿者们走上广场,走进社区,走向学校,向成人及未成年人分发各类宣传单页,组织家长、学生进中心参观体验,进学校、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告知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热线及各种求助路径。

二是专兼职心理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心理委员组织同学利用手抄报和黑板报来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们利用常态化的心理课、学校橱窗、校园网站、公众号和校园广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三是通过雪绒花心理公众号平台,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推送心理健康知识。2020年以来,“雪绒花心灵在线云之声”音频已录制182期,收听家长达到10万余人次。录制3个学段的“滁州市开学心理第一课”,转发十期“疫情影响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系列微讲座”和各类心理美文等,推送给全市43万名中小学生。

(三)打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基础

把握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不断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整合教育资源,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中心面向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线下通过进社区讲座、亲子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向未成年人家长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知识。通过“皖东父母大课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向家长传授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2020年以来,“皖东父母大课堂”开展活动431次,受益家庭10万多个。

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未成年人家庭获得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当一个个家庭能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育儿时,就已经在为孩子储备重要的正向的心理能量,进而培养出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孩子。

(四)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发掘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需要通过多种路径丰富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学校心理教师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也需要通过更科学便捷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干预。不断学习实践交流提升学生和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水平。还要调动起未成年人家庭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1.政策支持,政府“强化”政策保障

2019年7月2日,中共滁州市委办公室、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滁州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滁州市委、市政府细化创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重点工作任务中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明确设立心理辅导室全覆盖,完善心理辅导室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将市县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的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

2020年4月7日,滁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委宣传部等12个部门联合发文,依托安徽省文件要求,发布《健康滁州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为了维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各相关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强化科学研究,强化检测干预。

在“四强化”的政策保障下,中心制定各类心理辅导规章制度,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范本。同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软硬件配备,争创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更好地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打通各种渠道,基层学校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心理工作伦理,有更明确的工作内容,更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的科学规范性。

2.打造品牌,开展“三进”常态活动

(1)“阳光成长进校园”活动。通过多种团体辅导活动,大面积覆盖,帮助学生调适自我,培育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2)“家庭教育进社区”活动。专业的心理志愿者进社区,向市民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手握真理,和谐家庭,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根据任其平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服务状况(2019)》的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很不平衡,需要关注偏远地区。心理志愿者们就积极主动走出去,到县市区等偏远农村送去家庭教育知识,关注弱势群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