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逼得无处可去
作者: 龙雅姿摘要:心理教师于疫情期间受上级委派,对区内暂未配置心理教师的民办学校Y校进行援助。援助过程中发现一起心理高危辅导个案:一名小学五年级女生,情绪低落、长期失眠、兴趣丧失,多次出现轻生的念头和自伤行为,觉得自己有两个人格,“担心自己不知不觉自杀了”。心理教师初次接到电话求助时,即转介她至精神科医生,而她妈妈却认为孩子没大问题,擅自停药。经过与她妈妈多次沟通,并与Y校领导、教师沟通后,将学生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诊断为抑郁发作、癫痫发作。在援助邻校心理危机个案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共情释放学生的压抑情绪,运用短期焦点疗法帮助其转变负面认知,转变她妈妈对心理疾病的错误认知,帮助Y校建立对学生的支持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度过危机。
关键词:抑郁症;短期焦点疗法;家校沟通;心理危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3-0059-05
一、个案背景
(一)学生基本情况
L,独生女,10岁,五年级,汉族,出生于中山市,三岁时父母离异,五岁时回安徽继父老家读小学,其母仍在中山工作。四年级之前就读于安徽,四年级时其母不顾其反对,强迫她就读于中山市民办Y校,现为学生干部,发育正常。
从2020年9月起出现手抖现象,各医院检查生理指标均正常,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2020年下半年情绪低落,有多次自伤行为,并伴随自杀想法。心理教师和其母进行反复的沟通与讲解,征得其同意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确诊L抑郁发作、癫痫发作。
后期L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转而寻求L学校心理教师D帮助。在此期间心理教师与L、L妈妈共电话辅导4次,微信辅导2次,与L妈妈面谈一次。
(二)家庭情况及个人成长经历
L父母同在中山市某企业打工,由于婚后父亲对母亲一直不理不睬,结婚两年后父母离婚,L跟了母亲。母亲再婚后,L与母亲同继父一起生活,同住的还有继父儿子,继父父母。L在安徽读一年级,几个月后母亲回到中山上班,L未曾表现出想妈妈或要妈妈陪在安徽,L对妈妈说喜欢与继父一家一起生活,四年级时母亲看孩子成长较快比较担心,不顾L的反对,强行将L接回中山上学。
其母和继父关系和谐,家庭收入一般,并由于疫情导致收入降低。母亲幼年曾有癫痫,长期服药后不再发病。L和继父关系较好,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
L在班级中成绩优异,表现懂事乖巧,还被选为大队长进行校园值日,与同学关系较好,同学经常会安慰开导她,L有暗恋的男生,与其早上坐同一辆校车。
(三)他人反映
辅导教师观察 L言谈相较于同龄学生较为懂事成熟,有主见,表达清晰且有条理。每次电话求助时都说妈妈不理解自己的内心,导致心情沉重,想要改变但觉得自己很难改变什么。辅导过程中经常叹气。
班主任反映L学习能力较强,自我要求高,成绩较好。在与其母沟通时发现,父母对她要求并不严格,L与继父关系较好,与继父母亲均沟通较多。其母经班主任提醒,发现L手腕有自残的痕迹,但并未与L沟通,后又发现过其他伤痕。
中秋节前后L开始手抖,L母亲曾患癫痫,可能遗传。其母在给L吃了自己以前吃的治疗癫痫的药后手不抖了;11月又开始手抖,经各大医院检查其生理指标皆正常,精神科开的药,L妈妈认为副作用太大,两天后停药,非常抗拒用药。
二、分析与评估
(一)心理测验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4.5分(极重),强迫症状4.5分(极重),人际敏感3.56分(重),抑郁4.92分(极重),焦虑4.60分(极重),敌对3.67分(重),恐怖3.57分(重),偏执3.17分(中),精神病性3.60分(重),其他4.29分(重),总分378分。
(二)转介的评估依据
认知问题:L有多次自伤行为,反复出现自杀想法和不适当的罪恶感。
情绪问题:抑郁心境,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持续一年。
行为问题:上学出现躯体不适,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悦感。
生理问题:精力不足、失眠,食欲下降。
L自知力完整,抑郁情况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持续时间较长,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大。根据ICD-10,心理教师初步判断L表现出疑似中重度抑郁症的倾向,需要转介。
(三)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不合理的认知、习得性无助及强烈的自我苛责,导致学生在反复转换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的情况下,对生活产生了严重的无力感和无意义感。
2.社会因素:存在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学生早期父母离异,亲生父亲对自己缺乏关爱,形成自卑的个性,母亲异地工作与L缺少沟通,L一个人在继父家生活,有强烈的孤独感,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3.重大负性事件:反复换居住地和学校。
4.生物因素:L妈妈曾患癫痫。
三、辅导过程
(一)辅导目标
学生层面: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引导其表达内心的感受,降低孤独感,提供求助方式,建立心理支持,通过危机干预降低学生的自杀风险。
学校层面:班主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科任教师关注L的情绪,对L以鼓励和肯定为主,Y校新来的心理教师紧密跟进L的状况,与L达成协议,提供求助渠道。
家长层面:通过倾听与共情L妈妈,疏导家长焦虑与担忧的情绪。帮助其正确看待抑郁症,相处时注意鼓励肯定L而不是提要求和否定L,陪伴L度过心理危机阶段。
(二)辅导理念
抑郁是一种情绪,但抑郁不等于抑郁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只有精神科的医生才有诊断权,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诊断的能力,但没有诊断的权力。如果来访者可能是一个抑郁症患者,需要转介到精神科里去治疗,如果不转介,就违反了法律规定。
因此,根据L的状况,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做转介的工作。并且在转介前,心理辅导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联系方式,使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有求助对象,心理教师能提供支持,预防青少年自杀。另外,叙事疗法中说“这个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人不是问题,问题也不是人”,要把抑郁症与人分开,人不是抑郁症,抑郁症也不是人。因此,L需要得到周围老师同学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歧视与否定。
(三)辅导过程
1.评估与建立良好的关系阶段:第一次
2020年11月6日电话辅导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关系。
(3)建议其看精神科医生。
方法:摄入性谈话
具体辅导过程:中午1点20接到五5班的家长电话,她和孩子正在R医院,因生理指标都正常,医生建议看精神科医生,问心理教师是不是需要看精神科医生。L接过电话说感觉自己有两个人格,四年级开始有时会陷入无可自拔的低落,然后有不想活了的想法和伤害自己的行为,很担心自己这样继续下去,可能不知不觉就自杀了。心理教师对L情绪进行了共情,鼓励了她充满智慧的求助行为,运用积极关注、倾听理解等技术,消除L和L妈妈的心理戒备,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信任,形成良好辅导关系。
因心理教师没有在本校花名册里搜到这个学生的姓名,询问后得知,原来这个学生是邻校Y学校五年级小学生。心理教师向L妈妈解释根据L的情况需要看精神科医生,并提供自己的微信便于沟通。
2.心理支持阶段:第二次
2020年11月6日微信辅导
目的:
(1)巩固辅导关系。
(2)了解就医情况。
(3)提供求助渠道,预防自杀。
具体辅导过程:
询问就医情况,L说今天做了心理测评、心电图、抽血验血,医生暂未给出明确诊断,但说需要药物治疗。与L妈妈共情,理解其担心,请她相信医生,提供求助渠道。
3.心理支持阶段:第三次
2020年11月30日微信辅导
辅导过程:了解孩子动态,L妈妈说孩子情绪和睡眠都好转了。
4.心理支持阶段:第四次
2020年12月04日
目的:
(1)通过封闭式提问,澄清L的状况,鼓励妈妈继续带孩子就医。
(2)理解L,直接提供给L求助渠道。
具体辅导过程:
下午4点L妈妈给心理教师打电话:孩子只在11月6号那天看过心理医生,吃了两天开的药,头很晕,就停药了。后来妈妈不工作在家陪了她两三周,上周上学第一天出现了晕倒急救车送医情况,今天出现呕吐的情况。周围的人都认为和孩子聊天挺好,没觉得有抑郁症。
这时候L要求听电话,她这周有自杀想法和行为,在天台上吹风想跳下去,但念及妈妈只有自己一个女儿,如果自己去了,妈妈也会跟着去。但家庭经济很困难,也不想去医院开药花钱,我和L说了欢迎随时打我电话。
心理教师对L妈妈说孩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一定要看精神科医生的,妈妈表示同意。心理教师说欢迎随时联系。
5.心理支持阶段:第五次
2020年12月05日心理危机干预电话辅导
目的:
(1)肯定来访者求助的智慧行为、倾听共情给予心理支持。
(2)通过短期焦点疗法减轻自杀危险。
(3)通过奇迹提问,明确危机个案的需求。
具体辅导过程对话摘录:
L:老师,我坚持不住了……
心理教师:你在哪?
L:天台上。
心理教师: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听起来你似乎对现状很不满意?
L:我对妈妈特别失望。班主任给妈妈发了一条很长的信息,妈妈根本看都不看。
心理教师:你知道是什么内容吗?
L:我用妈妈手机看了,就是我的一个情况,还有希望妈妈帮助我,带我去看心理医生的内容。我妈妈责怪我对学校老师还有你说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搞得现在上不了学,现在老师觉得我有病不让我上学了,我爸爸也怪我,说班主任不好。
心理教师:那你会感觉很委屈和压抑吧,因为你本来的情况是这样,你希望可以真实地表达。
L:呕吐那天听见妈妈和学校老师们说,说我是装病,为了不上学装病,但我根本不是装病。
心理教师:妈妈这样认为,你很痛苦吧?
L:妈妈这样好像想逼死我。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在家和妈妈一起很压抑,学校也不好去,因为自己可能有病,老师也不喜欢自己了。
心理教师:为什么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你了?
L:妈妈和我说,自从我发病,现在老师对她的语气都变了,再和老师说自己状况不好,老师更会不喜欢我,讨厌我了。
L:可能是因为妈妈对老师不满意,对老师产生了误解。
心理教师:如果现在出现了一个奇迹,你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你觉得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
L:最希望妈妈不要逼我了,不要让我不和别人说真正的情况。
心理教师:你希望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
L:是的。
心理教师:你平时有坏情绪的时候,有什么缓解情绪的办法吗?
L:一个人在家静静地发呆。
心理教师:效果怎么样呢?
L:本来效果还可以,但是妈妈已经不工作了,还是会在边上唠叨自己。
心理教师:有的同学会游泳、写日记、画画、看电视、玩游戏,这些方法呢?
L:通过这些别人是可以转移注意力,但我没法转移注意力,只会更痛苦,而且我现在连说话都不爱说了。(小声)老师,我妈妈回来了,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