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在听障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作者: 宓亚伟

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在听障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0

摘要:由于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一位听障中学生身心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学习、生活等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通过开展危机管理与生命教育,实施情绪调适及应对策略,维护良好的人际支持圈,进行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等,对该生进行危机干预,助其获得安全感、控制感和力量感,恢复了心理弹性和韧性,顺利度过心理危机。

关键词:曼陀罗绘画;听障学生;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7-0046-05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急方式来解决时出现的心理反应。严重的危机事件会破坏个体内心平衡,引发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如果不及时干预,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

听障学生由于生理障碍,很难用言语或文字清楚表达复杂的感受,但由于功能补偿,他们通常擅长用绘画表达。曼陀罗绘画是表达性艺术疗法的一种,是适合听障个案的危机干预方式。通过曼陀罗绘画,个案可以安全、自由而充分地表达,以象征的方式展现无意识冲突,凝聚及整合内心能量,获得内在的安全感、控制感和力量感,增强心理弹性和韧性。

曼陀罗绘画主要分为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两种。结构性曼陀罗绘画是指给已设计好的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和重复性的图形涂色;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是指绘画者在圆内自由绘画,可以进行任何图形的创作。研究显示,自由创作才是产生心理变化的活跃要素,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更符合个体心灵的运行规律。目前,学者们对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研究较少,在听障学生危机干预中采用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的研究更少。本文中,心理教师通过研究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对听障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C(化名),男,18岁,有听力障碍,目前就读某特殊教育学校。父母打工,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但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小C品学兼优,自律勤奋,是学生会干部。由于心理韧性较差,性格固执、急躁,有时会在管理中与同学发生冲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有波动,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一年前,因与同学小M(化名)玩闹发生意外,使对方脊椎受伤压迫神经致下半身瘫痪而陷入心理危机。

二、个案评估

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介入评估。观察发现,小C情绪低落,神情茫然,眼眶和两腮涨红,全身肌肉僵硬;与老师、同学及本人访谈,了解他近期上课经常走神,作业写得很潦草,多次和亲近的同学说“不想活了”;自诉学习效率下降,内心烦躁、迷茫、焦虑,多次从梦中哭着惊醒。

心理教师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及自杀风险面谈评估(PIMPS)等对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小C有轻度抑郁症状,虽没有实施自杀,但有自杀的意图,考虑过自杀的方式,且支持系统薄弱,评估自杀风险为中度。

综上所述,危机事件后,小C身心有明显的应激反应,学习、生活等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很有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综合考虑事件的严重性和长期性、个案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个案的生理障碍、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心理教师认为,个案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迫切需要及时开展干预。

三、干预对策

(一)开展危机管理与生命教育

为确保个案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学校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制订并实施危机干预计划,为个案及家人提供支持和援助。同时密切关注及跟进个案的情绪及行为变化,通过生命课、团体心理辅导课及主题班会课,引导小C认识生命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生命,好好爱自己。

(二)实施情绪调适及应对策略

引导个案通过深呼吸、蝴蝶抱、安全岛等技术稳定情绪,通过表情传递游戏、祈祷等方式增加个案的积极情绪体验,树立求助意识,在需要的时候学会正面表达自身的需求,如教会个案用手语表达“老师,我现在情绪很崩溃,我需要你的支持”等。

(三)维护良好的人际支持圈

良好的亲子和同伴关系有助于个案的心理健康。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剧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个案觉察自己的人际支持资源,表达感恩并维护自己的人际支持圈,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技巧,解决危机状态下自我成长、人际关系、生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获得物质资源和情感支持。

(四)进行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

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可以真实地呈现个案自我对话、自主调节、内在转化及整合的过程,有助于增强个案的确定感、掌控感,帮助个案形成客观、积极的自我认同,学会合理归因、理性看待危机事件,形成理性的危机认知、正确的危机态度、积极的危机应对能力,恢复心理弹性和韧性,最终恢复心理健康。

四、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的实施

(一)准备

曼陀罗绘画纸若干(A4白纸,纸上绘有大小适宜的圆一个),24色彩铅一套,卷笔刀备用。

(二)实施

个案在绘画前作深呼吸,专注并感受当下的身体和情绪体验,与画面进行交流与碰撞,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和脑中的图像汇注到纸上的圆内并绘制出来。完成之后,专注端详曼陀罗绘画作品,体验内心的情绪流动,然后根据需要,对画面做出调整。最后命名并标注日期。

在之前的辅导中,个案参加过曼陀罗绘画的相关实践,了解该疗法的操作及作用,会独立绘画。由于听障学生独立命名能力较弱,文中所呈7幅画作由心理教师和个案讨论后共同命名。

(三)要求

曼陀罗绘画具有支持、保护和整合的作用,没有固定模板,不拘作画水平,个体通过自由创作、自在表达,实现心灵的疗愈和生命的成长。曼陀罗绘画像一面镜子,可以真实地呈现个案的心灵世界。而镜子清晰与否,主要取决于绘画者是否静心。因此,绘画时要求个案调整呼吸,平静专注,跟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自然呈现,一气呵成,等完成后再停笔。

(四)作品解读

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危机一般经历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及成长期等四个时期,小C的作品也体现出这四个阶段的突出特点。

在冲击期和防御期(本个案为事件后第一周),个案的情绪宣泄需求较大,采用独立完成曼陀罗绘画作业,结合每周两次心理辅导的形式,这样容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及个案的心理防御。在解决期(事件后第二周),个案情绪较之前稳定,采用现场作画及心理辅导的形式,引导其思考合理的问题解决策略。在成长期(事件后一年内),采用每周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定期跟进。

本个案共绘制了非结构性曼陀罗绘画24幅,心理教师选取其中7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现并解读。心理教师通过使用倾听、共情、情感反应等辅导技巧,与个案就画作的色调、图形、绘制过程中的情绪及象征意义等多方面进行沟通引导,帮助个案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的各个阶段。

1.冲击期

本阶段,个案创作了8幅画。图1是第一幅。

小C用手语自我解读,心理教师记录与整理,“我们的生活乌云密布,没有任何希望。医生说小M以后很可能只能坐轮椅了,他的生命像这棵树一样枯萎了,我的青春也完结了。我很愧疚、自责,我恨不得杀了自己。”

心理教师的解读:“阳光照耀不到的枯树”画面灰暗、荒凉、阴郁,弥漫着绝望、抑郁和死亡的气息。危机事件给个案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甚至让他产生了自杀的极端想法。个案用枯树象征枯萎的生命和青春,投射出孤独无助的现状,隐含了呼救的信号。

针对个案的自杀念头,心理教师进行跟进辅导。辅导片段如下。

师:祈祷他快快好起来吧。

小C闭上眼睛,深呼吸,双手交握,低头许愿。过了很久,睁开眼睛。

师:好点吗?

C:好一点。

通过祈祷,小C将负面的消极情绪和向内的自我攻击转化为对小M的爱和祝福。祈祷后,小C原本迷茫晦暗的眼神清亮不少,神情放松了一些,脸色也从涨红恢复了自然的白皙。祈祷缓解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减少了他的自我攻击。

2.防御期

本阶段,个案创作了8幅画。图2、图3分别是第二、第五幅。

小C使用手语自我解读,心理教师记录与整理,“这幅画分成两部分,左边孩子在开心地放风筝,这是我的面具;右边这张哭脸,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不愿多去想这件事。也不想让别人看出我的真实感受。”

心理教师的解读:“假面人”真实地反映出个案外表和内心截然不同的两面,呈现了其对现实的逃避,对真实自我内在痛苦体验的防御。通过曼陀罗绘画,个案将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内外冲突和压抑的真实的情绪状态清晰地意识化了,这为他最终接受现实、转化危机奠定了基础。

小C使用手语自我解读,心理教师记录与整理,“总是不受控制地反复回想当时的情景,想着如果当时没跟他玩闹该多好,没发生意外该多好,不停地责怪自己闯祸。内心像是被一团黑雾笼罩着,内疚、自责、郁闷、痛苦……压得我喘不过来气。”

心理教师的观察、访谈和解读:据同学小Y(化名)反映,小C桌子里放了很多张与图3类似的涂鸦,但他只象征性地交给了心理教师一张。这也正是他内心防御的表现:担心消极的一面不被接纳,想尽可能地展现阳光积极的一面给外界。创伤的重复性回想和侵入性反刍,让个案感觉非常痛苦。混沌式涂鸦既是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宣泄,也在为接纳现实积蓄心理能量。心理教师通过共情等心理辅导技术表达对个案情绪和感受的接纳与认同,为个案卸下心理防御提供支持和助力。

3.解决期

本阶段,个案创作了5幅画。图4、图5分别是第一、第五幅。

小C使用手语自我解读,心理教师记录与整理,“觉得生命毫无意义,想毁灭自己,想去跳楼,觉得自己很糟糕。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有些甚至还幸灾乐祸,说我平时总批评别人,现在自己闯了这么大的祸。大家的议论让我更烦恼、沮丧,压力更大了。”

心理教师的观察、访谈和解读:画作“生或死”展现的内心冲突非常直接、尖锐,小C在负面情绪体验和他人负面评价的裹挟下,进入了认知失调状态,否定了自己生命的价值,生死成了他的两难选择。

朋友们常在课间找小C交流,同学小Y表示,“你不可以死,你知道我脾气不好,只有你可以管我,你要是死了,谁来管我啊?”同学小H(化名)说,“你很优秀,也很负责,这次是意外,不是你的错。心情不好时,来找我聊。我永远会支持你。”小C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激发了他生的意愿。心理教师引导其多关注身边重要他人的积极评价,调整不合理认知,最终小C增强了现实感、力量感及价值感,形成了较客观的自我认知和情境认知,并开始寻求各种资源努力积极解决问题。

小C使用手语自我解读,心理教师记录与整理,“对未来又有了希望。家人、朋友让我不要随便放弃自己。冷静后想想,我很善良,平时学习很努力,自杀是不对的,我不该放弃自己。爸妈让我安心读书,钱的问题他们会想办法的。我打算好好努力,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

心理教师的观察、访谈和解读:“希望树”画面色调绿意盎然,充满了蓬勃的希望和活力。树干上的疤痕象征着个案的创伤开始痊愈,坚实的树干、圆形的树冠也象征着个案在家人、朋友和老师的支持下,学会理性看待危机事件,形成了理性的危机认知,并找到了合理的问题解决途径。

4.成长期

本阶段,个案创作了2幅画。图6是第二幅。

小C使用手语自我解读,心理教师记录与整理,“最开始画的时候挺迷茫的,也有点抑郁。画着画着,心静了下来。未来还是有很多可能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消沉了。下阶段,我想试着去种点植物,有机会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旅游,开阔心胸。虽然目前仍像在悬崖边,但不能放弃自己,要学着规划和展望未来,不断突破自己,努力攀登,创造人生的新高峰。我想在大城市读书、工作,也想有个安放内心的小家。我会好好地爱自己,努力生活和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