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作者: 梁叶 王依宁摘要: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虽然身处对生存、发展和社会功能造成巨大威胁的困境中仍能成功适应的能力,是促进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积极成长的“保护因子”,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效地应对困境并获得良好发展。学校应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逆境认知;父母应增加与留守儿童联系的频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校联合,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韧性;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4-0061-03
一、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他们的孩子则被留在老家与祖辈或亲戚一起生活,这样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务工期间回家间隔时间在三个月以上)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且另一方无监护能力、年龄在3~16周岁的未成年人[1]。民政部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902万。
以往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研究,学者们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及其他相关指标上的差异比较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所得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相较非留守儿童,孤独感与抑郁情绪水平更高[2],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如自卑、敏感等。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整体较差,主要表现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学习问题、社交障碍和行为问题等[3]。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安全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4],亲子疏离程度较高[5],亲子关爱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也较低[6]。
经历逆境后,个体并不一定只能面对失败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些个体在急性或者慢性的逆境中仍然能够实现积极的发展[7]。虽然身处逆境,但一些保护性因素仍然能够作用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例如,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缓解留守儿童的抑郁情绪[8],同伴的陪伴和支持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的情感和社会适应[9]。留守境遇对个体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留守现状也能够促进某些心理品质的发展。父母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过早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养成了独立、自主、乐观、坚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10]。
研究表明,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虽然身处对生存、发展和社会功能造成巨大威胁的困境中,仍能成功适应的能力[11],也被译为心理弹性、抗逆力、复原力等。当身处不利环境时,心理韧性高的留守儿童能有效应对压力与困境,获得良好发展。
二、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韧性是促进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积极成长的“保护因子”。心理韧性越高的留守儿童,其适应能力越强[12],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事件。
(一)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高心理韧性有助于降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13],对其情绪体验起到保护作用。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儿童通常具有较强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积极认知能力,他们不会对自身所处的逆境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更加自信,能较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心理韧性能够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和行为[14]。心理韧性作为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能帮助留守儿童有效应对逆境下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以外,心理韧性还能够作为调节因素来减弱危险性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例如,心理韧性能够降低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其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当家庭功能弱化时,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减少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
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15],以往针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是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其中人际协助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来自家人的理解、同伴的关心和帮助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促使其在面对冲突时,较少选择攻击行为,合理宣泄内心的情绪。当受到同伴侵害时,高心理韧性的留守儿童个体能够客观认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调节自身状态来应对同伴侵害引发的危机,从而降低自身的攻击性。
(三)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
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与其社会适应具有内在一致性。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此外,对于留守境遇的积极认知使得留守儿童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灵活应对,从而不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与抗逆境能力。心理韧性还能够通过影响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来对其社会适应产生影响。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的留守儿童,越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向他人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
三、增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教育建议
第一,学校应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逆境认知。
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为此,教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多与他们谈心,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排解不良情绪;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技能训练,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教他们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安全感。
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依赖感的重要源泉[11]。如果儿童可以与同伴建立密切的高质量的关系,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同伴支持越多,心理韧性水平就越高。为此,学校应多开展集体活动,为留守儿童创设人际交往的机会,如开展体育比赛、辩论会、社团活动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提升心理韧性水平。
当身处逆境时,困扰个体的往往不是逆境本身,而是个体对于逆境的认识与解释。留守儿童对于自身留守现状的认识和理解会对其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学校在帮助其解决现实困境、降低生活风险的同时,应当营造良好的氛围,为留守儿童“去污名化”,使大家认识到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同时,引导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形成正确认知,认识到父母外出并非抛弃自己。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照料者)的联系,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予指导。
第二,父母应增加与留守儿童联系的频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关爱与支持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外出的父母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如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在交流过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多鼓励、赞美孩子,增强其自信心。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目标并且监督孩子完成。除此以外,父母还应及时与学校沟通和交流,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人际交往状况,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结,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文,林爽,林丹华,等. 留守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基于评估及预防视角的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4-105.
[2]范志宇,吴岩. 亲子关系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抑郁:感恩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6):734-742.
[3]熊红星,刘凯文,张璟. 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1):1-8.
[4]彭运石,胡昆,王玉龙. 亲子分离年龄对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影响:家庭功能的调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4):731-733,738.
[5]孙笑笑,师培霞,沈思彤,等. 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4):562-569.
[6]赵小燕,邱云,张芸,等. 父爱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11):1009-1011,1026.
[7]申继亮,武岳.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3.
[8]Masten Ann S. Global perspectives on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J]. Child development,2014,85(1):6-20.
[9]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 Child development,2000,71(3):543-562
[10]Liu Y,Li X,Chen L,Qu Z. Perceived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adjus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5,50(5):354-362.
[11]戴斌荣,彭美. 同伴友谊质量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科学,2021,44(6):1361-1368.
[12]李霓,王丽,黎军,等.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相关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7):89-91
[13]董泽松,祁慧,叶海英. 心理韧性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影响的追踪研究——以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某乡镇中学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5):10-12.
[14]韩黎,龙艳. 歧视知觉与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特殊教育,2020(6):61-67.
[15]郝文,吴春侠,余毅震.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8):1132-1138.
编辑/于 洪 终校/黄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