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需要温和而坚定的父母
作者: 孙小平 董舒琪摘要:融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能坦诚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孩子能感知到充满爱和关怀的家庭氛围,更易在儿童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获得信任感,并在青少年时期发展恰当的自我概念,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成年后对社会的态度也就更为积极,更易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而教养方式的选择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质量,“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这句话,为父母们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和行动方向,促使父母理解且有效地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5-0075-03
一、亲子关系及其意义
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在心理学概念中专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为影响关系。本文中的亲子关系是指在生物学意义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际与情感互动关系。亲子关系是原生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生必经的最重要第一阶段关系。
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父母参与教养程度的提高对应孩子问题行为的减少和社会技能的提高[1],对父母双方都有安全感的青少年,社会情感适应性较高[2]。母亲采用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促进孩子自立行为水平和适应学校环境能力的提高[3]。亲子关系模式(教养方式、亲密程度、文化资本投入)对青少年的学业发展有显著影响[4]。
另外,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的违纪、犯罪行为。拥有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的青少年会更少地参与反社会活动[5]。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违纪和退缩等问题行为[6]。亲子沟通中的缺陷增加了青少年酒精滥用的风险[7],对父母依恋程度低的青少年有较多攻击和违法行为[8]等。
二、教养方式及其类型
我们不难发现,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及其影响,是父母教养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倾向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达及实施。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孩子在学业成绩、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而不良教养方式则可能会导致孩子敏感、焦虑、多疑、自卑等消极心理。
通俗来讲,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民主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和冷漠型四种。这几种教养方式的划分依据两个维度——“控制”和“爱”。
“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这句话,为我们理解和践行这两个维度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和行动方向。我们可以将“控制”理解为“坚决”,即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规则的建立、要求的明确及行为的约束;而“爱”则可以理解为“深情”,即父母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尊重、积极关注与温柔关怀。
三、不良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如此,我们再来探讨每一种教养方式,就会发现,冷漠型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必要的行为规范要求和管控,亲子间交往时间空间较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既无坚决也无深情,孩子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无法被满足,而被忽视所带来的“敌意”反而促使他要采取行动获得关注,由此可能出现不良的行为,若行为问题依然得不到关注,就会产生更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并再次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当然,冷漠型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行为问题出现之后可能会有另一种发展趋势,那就是父母会加强对孩子的控制,以期打压和制止不良行为,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所谓的“规则”,如果违反所谓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的控制性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制型教养方式,坚决有余,但无深情,父母在情感上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中国式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还会采用“心理控制”,即对孩子情绪和心理方面的侵扰和操控,包括父母干涉、引发内疚感和爱的撤回等,心理控制是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因素[9-10]。孩子只有完全服从才能避免惩罚、羞辱,才可能有机会获得爱和关注,这是一种有条件的消极关注,依然透着敌意。
从独生子女时代到如今的二胎时代,更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冷漠、专制型教养方式对于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因此,另一个极端——娇宠型教养方式出现,大肆宣扬表扬教育,误用赏识教育,爱得不理智,管控不足。
父母对孩子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地答应,对不良行为也无明确的干预惩罚。当教养中缺乏坚定,这种自以为是的“深情”里其实饱含“诱惑”,孩子很难在幼儿时期学会“延迟满足”[3],发展到青少年时期也很难抵御社会中的不良诱惑,没有自我约束和规则的意识,更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年后甚至可能成为家庭与社会的“巨婴”。
四、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温和而坚定
那么,到底何种教养方式才是“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呢?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积极肯定,对其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热情、及时的回应,尊重、接纳孩子的意见,从孩子的视角参与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讨论问题。
父母和孩子能坦诚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孩子也更能感知到充满爱和关怀的家庭氛围,就更易在儿童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1]、获得信任感和满足体验。相应的自立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高,孩子对于学校遇到的各种人际及学业问题可以较好应对,学校适应性更优良。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客观明确,针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能适当表达自身不愉悦的感受,也能够严格按约定的规则进行说服教育或必要惩罚;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诚的支持和肯定。
由此,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较容易发展出恰当的自我概念[2],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既有控制的坚决、也有温暖的深情,但控制中饱含关爱和尊重,深情中又不乏权威与原则,这就是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能促成孩子形成亲切温和、稳定的情绪状态与认知,深思熟虑的性格以及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合作的性格特质。成年后对社会的态度也就更为积极乐观,更易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尤其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即年长一代通过说服年轻一代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意图)对子女学业成就的积极作用更大[1], 这也是在坚决与深情中,实现对子女积极引导的有力证据。
不过,即便是在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中,具体规则的制定、权威的运用方式,尊重、平等的实现途径以及积极关注等的表达方法,仍需结合自身家庭文化与关系结构的特点及孩子的性格特质进行具体的把握和相应的调整。
另外,还要注意家庭中教育的一致性,不论是亲子教育还是隔代教育,都要协商,制定适合孩子和家庭的教育策略。与此同时,还需关注到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做到积极沟通交流,坦然面对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愿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能在坚决和深情的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家庭及孩子的方法和尺度,爱得适度,严得合理,做温和而坚定的父母。
参考文献
[1] Nokali N E E,Bachman H J,Votrubadrzal E. Parent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J]. Child Development,2010,81(3),988-1005.
[2] Al-Yagon M. Adolescents subtypes of attachment security with fathers and mothers and self-perceptions of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J]. Psychology,2011,2(4):291-299.
[3] 王增凤. 初中生母亲教养方式——自立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朱安新,曹蕊.当前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城乡和阶层差异模式[J]. 贵州社会科学,2019,355(7) :75-86.
[5] Yun H J,Cui M,BlairB L. The mediating roles of adolescent disclosure and parental knowledge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warmth and delinquency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Child& Family Studies,2016,25(8):2395-2404.
[6] 张晓,陈会昌,张桂芳,等.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2008, 40(5):571-582.
[7] Abar C C,Jackson K M,Colby S M,et al. Parent- child discrepancies in report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adolescent alcohol-related behaviors[J]. 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2014,44(9):1688-1701.
[8] Hoeve M,Stams G J J M,Put C E V D,et al. A meta-analysis of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delinquency[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2,40(5):771-785.
[9] 赖雪芬,张卫,鲍振宙,等.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293-302.
[10] Yu J,Charissa S L,Hart C H,et al. Confirming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psychologically controlling parenting among Chinese- American mothers:Love withdrawal,guilt induction,and sham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4,39(3):285-292
编辑/卫 虹 终校/黄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