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作者: 黄碧娥

摘要:对家长张口闭口都是作业、学习的话题,很多孩子表现出反感或抗拒,家长越说,就越不想做。很多家庭的亲子冲突都因学习而来。该如何破局呢?家长要改变关注的焦点,要把注意力从盯着孩子文化知识的积累、分数的高低,转换到如何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学习自主感、胜任力。

关键词:学习问题;亲子关系;家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26-0075-04

很多家长表示,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还不快去写作业?”不少家长也认为,平时工作很忙,没时间管孩子,好不容易回家,自然最应该督促孩子学习。然而家长们也发现,随着年级升高,孩子就越来越难管,孩子很讨厌父母张口闭口都是谈学习,家长越说,孩子就越不想做。正如网上流行的各种关于辅导作业和考试的段子,如: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考试前买了甘蔗,到底是内服还是外用呢?

学习成了很多家庭经常发生亲子冲突的导火索,甚至有的还诱发了严重的后果。因孩子的学习而发生亲子冲突好像很常见,但并不能因为常见就视为正确、合理。很多家长恰恰就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学习过于紧张,而使用了很多阻碍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发展的方式,阻碍了孩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要改变关注的焦点,要把注意力从盯着孩子文化知识的积累、分数的高低,转换到如何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学习自主感、胜任感和责任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发展出持久的学习力并爱上学习。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家长学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的过程。

一、家长的位置主动退后一步,把孩子放在学习的主人位置

家长要认识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主人才会想着要去承担起责任。既然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孩子是主人,那家长还可以对主人随意挑剔、责骂,随意强加学习任务吗?自然是不可以。很多家长一听这话,马上就会急了:“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叫我不要管吗?不管行吗?难道你不管你孩子的学习吗?”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承认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不管,放任孩子的学习,而是在你的过度焦虑、过度控制和放纵不管之间,还可以有一个更合适的位置。家长需要从掌控全局的总指挥、将军的位置上退到参谋、顾问的位置,从旁协助。父母的责任就像参谋或顾问一样,负责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给孩子讲清楚学习的意义,告诉孩子学习和不学习各自会带来哪些可能的选择,每一种选择会带来什么结果,然后让孩子自己进行决策,并告诉他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经常用威胁恐吓、夸大后果来逼迫孩子作出你所期待的选择。

例如,看到清洁工人不怕苦不怕累工作时,我会问儿子:“你看,这些叔叔阿姨辛不辛苦?他们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啊,如果没有清洁工人的辛勤付出,我们就会住在垃圾堆上,他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他们是值得尊敬的。只是因为这些工作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就可以做,没有技术含量,所以即使很苦很累,但收入也会比较低。”我儿子就问,那为什么不给他们发很高的工资?我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人人都觉得,小时候不用努力学习就可以有很高的收入,你说会怎么样?”他就说:“那这样的话,谁去做医生?谁去做科学家呢?好像也不行。”就这么通过一问一答的轻松交谈,孩子心里自会有价值选择和判断,比起“你要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去扫大街”的训诫也许有效多了,而且这些对话还流露出对体力劳动者的尊重,有价值观渗透。试想,万一孩子真的没法学有大成,而父母提醒每一项平凡工作也有意义的价值观渗透,就会有助于孩子将来有勇气选择平凡的工作岗位,同样追求幸福生活,而不会让孩子觉得无望或无路可走。

如果家长不能真正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那家长就永远有操不完的心、吃不完的苦、没完没了的焦虑,结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甚至还可能会害了孩子。因为在你的高压控制下,孩子没办法发展出自主感。在你的威逼利诱下,即使孩子如你所愿上了大学,但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那时你没办法再时时刻刻指导他、约束他,那他可能就会迷失。就像现在多少孩子上大学后沉迷网络,无法完成学业,有的甚至毕业后茧居在家,不出去工作交往等。

不管国家怎么推行“双减”政策,如果父母不去觉察和处理自身的焦虑和担忧,那孩子来自家庭的压力就永远也无法减下来,孩子总是处在一个被要求、被控制的位置,难于有机会去发挥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谈不上负责任。因此,家长需要主动退后一步,不做将军,不做总指挥,而是做参谋,做顾问,讲清利弊后,最后做决定和执行的是孩子。

二、家长把火箭式的期望降下来,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

每个父母心中都有一个对完美孩子的期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像是一条向上的直线——认真学习—考上好的中学—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当我们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就会发现,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是一条弯弯曲曲、螺旋式向上的曲线。因为家长的期待和客观规律是相悖的,家长必然会失望,会急火攻心。因此,父母要降低对孩子的标准,抛弃完美追求,允许孩子犯错、失败和不完美。

举个例子,孩子考了98分,很多家长常常这样责问孩子:“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了,多可惜啊!你为何这么粗心啊?”可见,家长多么在乎分数,对孩子的学习可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完美主义。这并不能鞭策孩子不断进取,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压力巨大,每次考试都会担心考不到父母满意的结果。家长可以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自我对话:“我的孩子因为粗心扣了2分,同时我的孩子也因为细心做对了98分。”当你这么想的时候,眼里就不会只盯着问题了,你也会看见孩子的努力。看见孩子的优点,内心的焦虑会少很多。再如,“我孩子的作文有几个错别字,同时我孩子的作文书写很工整认真。”也就是,当你因为孩子的某个缺点很焦虑,想要责难孩子的时候,试着用“我孩子有什么缺点,同时也有什么优点”的句式,可以帮助自己跳出局限,看见完整的孩子。

同时,在学习的路上,孩子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出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很多锻炼、很多试错的过程,不可能如家长所愿,像坐火箭一样。因此,父母在期待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孩子只对成功负责,还应该包括对错误、对失败、对不完美负责。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遇到难题、题目做错、考试考砸、结果不完美的时候,出现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家长会常常毫无觉察地拒绝这些问题。换句话说,犯错、失败恰恰是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给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当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错误、失败不过度敏感和粗暴时,没有过多的外力压迫,孩子就有机会去思考,自己可以从这份难受中发现什么,可以吸取什么经验。而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做不好、做错了或考差了就很生气,严厉指责和惩罚的话,孩子就会陷入生气、羞耻或自卑的情绪中,而没有多余的心力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想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父母就要抛弃完美追求,允许孩子犯错、不完美。写错别字,做错题目,考试成绩有小范围的起伏波动,都是很正常的,每一个错误都是孩子需要经历的,都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为能扛事的人。家长在教孩子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记得教会孩子勇敢、坦然面对失败,把“我有犯错或失败的权利,我也有改错和成功的能力”的信念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中。相反,父母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高期待和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会打压孩子的学习信心,甚至造成孩子害怕考试、讨厌学习等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对刚入小学的孩子,父母尤其需要觉察自身的焦虑,放慢节奏,降低标准,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发展学习的胜任感和自主感,家长耐得住性子静待花开,孩子才能越学越好。否则,家长日复一日对孩子的作业吹毛求疵、挑剔、指责,就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感,孩子也会越学越差,越学越不想学。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大吼大叫,这样辅导带来的伤害会比不辅导还要大很多,《自驱型成长》书中有一句话:“我那么爱你,我才不要跟你吵作业的事。”这句话说得真好。

三、家长自身的学习前进一小步,孩子的学习就会前进一大步

家长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认知,甚至要修复自身的成长创伤,才有可能意识到自身的执念、刻板和盲点。否则,就容易固守在自己的观点里出不来,总是幻想用旧的、无效的方法来改变孩子,改变别人,总希望别人说出自己想听的话,然而,重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因此,要想孩子改变,家长首先要学习和改变。只有家长自身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家庭中存在哪些因素阻碍了孩子进步,家长才可能有大格局的学习观,而不是仅仅把学习局限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分数的追求。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家长多学习,多想为什么,找到真正的原因,自然就会知道怎么办,而不是简单地问别人怎么办,对别人有效的方法在你这里可能没效,因为你和别人为孩子提供的家庭养育氛围不一样。

有研究发现,孩子的压力有一半以上来自父母,但父母往往没有觉察。父母经常性的情绪失控或对孩子情绪感受的漠视,都是孩子重要的压力来源。前几天母亲节,我跟一年级的孩子分享《我妈妈》时读到这句话:“我妈妈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女人。”我问:“你觉得你妈妈什么时候是最强壮的?”有个孩子说:“我妈妈打我的时候最强壮,经常拿着木棍乱打。”接着他指着另一个同学说:“他爸爸是用鞋底打他的。”我听着感觉很心酸,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但父母群体中简单粗暴打孩子的人还是不少见。总担心孩子在外被人欺负,可是这类父母的行为何尝不是以强欺弱?

父母们面临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确实会有很多压力。父母情绪失控的原因很多,可能因为钱不够,因为工作不顺,因为夫妻关系不好,因为恐惧孩子学习不好没有未来……因此常常会毫无觉察地把脾气撒到家庭中最弱小的角色如孩子的身上。而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如果孩子长期承受着来自父母情绪失控的压力和不安全感,那他掌控理性的大脑前额叶和负责记忆的海马体等脑区发育就会受到抑制,这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的学习不可能好,你越骂,孩子就真的会越笨。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孩子会变得像父母一样情绪容易失控,也可能会因没有安全感发展出焦虑型的人格。

因此,在希望孩子学习好、对学习负责这件事情上,真的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家长要做的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习,而是自己愿意努力学习进步,努力管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在孩子面前读书而不是刷抖音打游戏。家长花力气让自己的精神丰盈,让自己变得更好了,孩子自然就会学着你的样子变得更好,更爱学习;家长能对自身的情绪和精神成长负责,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四、交换式的学习驱动少一点,多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学习本身的乐趣、意义

因为真正可以持久有效驱动孩子学习的,是他自身的好奇心和体验到学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家长要协助孩子去体验学到本领、学好知识的乐趣和意义,而不是总拿物质、拿条件来交换,去刺激孩子学习的欲望。很多家长常常使用的策略是:考到多少分就给你买什么,做完多少题就奖励你看电视玩手机……习惯性拿物质、拿条件来驱动孩子学习,那孩子就难于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意义。试想有那么一天,当孩子不缺物质,物质奖励再也不起作用;又或许当孩子什么都跟你谈条件,欲望越来越无度,你可能会很烦,但是否想过,这正是自己教出来的。

同时,超前学习的补习班也可能会把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抹杀。最初很多父母是秉着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目的,让孩子在上小学前就学习很多小学的知识,或者让孩子在学生时代参加很多线上或线下的辅导班,殊不知,过度的超前学习,会让孩子真正在学校上课的时候,会觉得浅尝辄止自己就会了,没必要听了,结果上课就搞自己的事或找旁边的人说话。其实孩子通常只是一知半解,一听就会,一做就错。当深入思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家长花了很多钱,孩子花了很多额外的时间,却并没有真正促成有效的成长,反而丧失了对课堂知识的好奇心,把在学校本该学习的时间浪费了,也给学校教师的课堂管理带来挑战。但是很多时候,家长都不愿意去深入看见这些问题,只是觉得钱也花了,补习班也上了,自己更心安。

五、发展孩子的优势比盯着孩子的缺点更容易培养出拥有自信、对自己负责的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劣势智能,更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缺点,一方面,容易给孩子贴上消极标签,起到消极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孩子费尽力气也难于体验到成功,不利于孩子发展自信。家长可以做的是,看见孩子的优势、兴趣,并提供支持,协助发展。当孩子在自己的优势或兴趣中获得成功,发展出自信,这份自信还会有助于他获得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劣势,继而想办法克服困难获得进步。因此,鼓励和发展孩子的优势,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长出“我能行”的力量,有自信、有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对自己负责。

总之,在培养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件事情上,家长懂得让出主导位置,有大的学习观,耐得住性子等待教育契机,愿意自身学习和成长,懂得学习和认知的规律,就有能力引导孩子不仅看到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也看到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是学习;看到不足之处,也看到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看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职业都有意义,都可以为社会作贡献。那么孩子也会看到更大的世界,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帮助孩子学会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过程,其实就是家长学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通过自身学习,信任孩子、看见完整的孩子、欣赏孩子,协助孩子发展出自控力、自主感和胜任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的过程。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