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防范策略

作者: 王慧

摘要:童年创伤是指个体儿童期(13岁之前)遭受过的非意外人为性质的身体伤害与心理伤害。研究发现,童年创伤会对青少年抑郁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童年创伤会增加青少年抑郁发生的风险,加重青少年抑郁的程度。为减轻或预防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和家庭应当对童年创伤事件进行关注和防范,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童年创伤;抑郁;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30-0068-03

一、童年创伤的概念及分类

童年创伤(childhood trauma)通常是指个体在儿童期(13岁之前)遭受过的非意外人为性质的身体伤害与心理伤害[1]。由于研究对象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儿童期所限定的年龄范围有所不同。童年创伤包括性虐待(sexual abuse)、身体虐待(physical abuse)、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身体忽视(physical neglect)、情感忽视(emotional neglect)等不同类型[2]。其中,性虐待一般是指儿童与成年人或年长至少5岁的人之间的性接触或性行为;身体虐待是指成年人或年长的人对儿童进行身体攻击所产生伤害的风险或已造成的伤害;情感虐待是指成年人或年长的人对儿童的语言攻击、任何羞辱或有损儿童人格的行为;身体忽视是指监护人未能满足儿童基本的身体需求;情感忽视是指监护人未能满足儿童基本的情感和心理需要[3]。

二、抑郁的概念及不良影响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意志消减、思维缓慢等。在日常生活中,抑郁症患者会比健康个体更多地关注负性信息而忽略正向的信息。与健康个体相比,抑郁患者更多地关注悲伤面孔表情和焦虑的面孔表情,并减少注意积极图像的时间[4]。这种对正性刺激注意减少的情况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缺乏保护性偏向的表现。健康的个体会将注意从负面信息转移到正面信息上,这有助于保护个体免受负面情绪状态的影响[5];而抑郁个体则可能无法从负性信息中转移注意力,这种过度关注负性信息的现象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使得个体难以脱离负面情绪,负面体验加深,从而加重抑郁情绪。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个体的抑郁状况发展为重度抑郁症时,会与许多涉及社会人口学因素的不良结果有关,如就业困难、婚姻质量差、工作绩效低、收入低、发病风险增加、持续患有严重的继发性疾病,以及早期致死性身体疾病和自杀风险的增加[6]。鉴于抑郁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教育者对引发青少年抑郁的可能因素应予以重视。

三、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一)增加抑郁发生风险

研究发现,抑郁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的关系。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个体的抑郁发生风险大大增加,是无童年创伤个体的三倍多[7]。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遭受的童年创伤多于其他青少年群体[8]。在童年创伤中,相较于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是青少年抑郁发生的显著预测因子[9-10]。童年时受到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青少年的抑郁发生风险分别是一般青少年的1.5倍和1.3倍[11]。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期的虐待和忽视与严重精神疾病和医疗疾病风险的显著增加有关[12]。在难治性抑郁症群体中,个体的自杀行为与童年创伤经历之间有显著的关系[13]。此外,童年创伤经历不仅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抑郁症患者的疾病发作,而且它还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抑郁症的发展过程[2]。

(二)加重抑郁程度

童年创伤不仅会增加抑郁发生的风险,还会加重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童年创伤调查问卷调查了20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童年创伤情况,并用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来考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8]。结果显示,与没有童年创伤经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相比,经历过童年创伤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更严重;而且童年创伤的程度越深,抑郁程度越严重。该研究还发现,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使青少年个体无法与家庭建立良好的适应关系,亲子关系恶化;青少年经历不良情感体验后,往往会产生对自我的错误认知,继而诱发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最终引发抑郁。

综上所述,童年创伤有增加青少年抑郁发生的风险,并且可能会加重抑郁的程度。因此,预防童年创伤事件,提升青少年应对童年创伤的能力,有助于青少年抑郁的防治[14]。

四、童年创伤的防范策略

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是童年创伤中影响青少年抑郁发生的显著因素,为了预防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防范应成为重点。

(一)学校应加强对教师不当言行的监管,防范语言暴力,同时关注有创伤经历的学生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些童年创伤事件是在学校发生的[7]。近年来,因教师的言语不当诱发的儿童自伤自杀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了学生的自尊,给学生心灵造成了创伤。为此,学校应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对教师的教育言行进行规范和监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投诉渠道,并规范学生投诉和教师申诉制度;在投诉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快捷高效地处理学生投诉的问题,尽快消除教师不当言行的负面影响。

学校应对教师开展专业培训,让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升心理素养,学会运用正向言行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有效防范童年创伤事件。除此之外,学校应关注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学生,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当发现他们有抑郁倾向时,及时进行干预。

(二)家长应给予孩子情感支持,避免打压式教育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有八种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家长长期的情感忽视可能会使青少年产生绝望无助的情绪,影响其学业发展和人际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自伤或自杀的恶劣后果。研究显示,在多子女家庭中,家长需要照顾的孩子的数量多,情感忽视情况可能更严重[15]。这一研究提示多子女的家长应该加强对童年创伤相关知识的了解,多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

家长除了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以外,还应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避免打压式教育。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家庭问题分不开[10]。一些家长惯用打压式教育来管教孩子,以树立自己的威严;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时,采用语言暴力打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侮辱孩子的人格。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情感虐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这种创伤经历的次数越多,创伤程度越深,抑郁发生的风险也会增加。

综上所述,童年创伤特别是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会增加青少年抑郁发生的风险,加重青少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学校和家庭应注意防范童年创伤事件,为成长中的儿童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创设良好的环境。同时关注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个体,防范自杀自伤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等. 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及效度评估[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6):209-211.

[2]郭伟龙,柳进,李凌江. 伴童年创伤抑郁症:临床特点、生物学机制、治疗启示[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5(4):462-468.

[3]Walker E A,Gelfand A,Katon W J,et al. Adult health status of women with histories of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1999,107(4):332-339.

[4]Suslow T,Hulack A,Kersting A,et al. Attentional biases to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clinical depression:a systematic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ye tracking findings [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0,274(9):632-642.

[5]Soltani S,Newman K,Quigley L,et al. Temporal changes in attention to sad and happy faces distinguish[J]. Psychiatry Research,2015,230(2):454-463.

[6]Kessler R C,Bromet E J. The epidemiology of depression across cultures[J]. The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013(34):119-138.

[7]程文红,刘漪,范娟,等.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早期创伤史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5):326-327,342.

[8]赵丹. 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163.

[9]凌宇,杨娟,钟斌,等. 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54-56.

[10]刘丽芳,全军,李水英,等. 探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童年创伤、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功能[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9):444-446,468.

[11]李萍,柳雨希,陈西庆,等. 童年创伤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078-1080.

[12]Nemeroff C B. Paradise Lost:the neurobiological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J]. Neuron,2016(5):892-909.

[13]Yrondi A,Vaiva G,Walter M,et al. Childhood Trauma increases suicidal behaviour in a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population:a FACE-DR report[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2021,135(3):20-27.

[14]汪思超. 早期创伤及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15]Miller J J,Koh E,Niu C,et al. Examining child trauma knowledge among kin caregivers: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policy,and research[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1,100:112-118.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