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对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启示

作者: 俞国良 何妍

在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进课程、进教室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为此,本刊特邀俞国良教授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三次修订为例,系统介绍该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框架下,对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与目标、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评价的思考与探索,以及这次修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31-0004-06

《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中心理健康的

教学理念与目标

何妍:俞教授好! 自2001年来,您一直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制组、修订组的核心成员,并负责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标准的撰写。请您首先谈谈在当前背景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俞国良:自2010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2011年底印发)和201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地在心理健康课程、师资队伍、制度建设和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变革、教育创新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值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修订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有待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程、进教室的呼声日益高涨,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上。作为教育部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亲历者、当事者和编制研究者,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国家和政府对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深刻体会到教育决策者顶层设计的高度、精度和力度。显然,现在已经到了让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初露端倪、初见成效”的时候了。

何妍:理念先行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毫无疑问,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分别是什么?

俞国良: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和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是对教学活动诸方面的高度概括。通过对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学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以及对北京、河北、浙江、新疆等地区的实地调研和心理学专家的咨询,在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在课标修订、教学内容设置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心理和谐”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适中成长,以此为幸福人生固本强基。

在宏观教学理念上,一是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思想性。紧密联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现状和特点,强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政治认同、价值引领、铸魂育人。二是贴近现实生活,凸显时代性。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萃取他们关心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生活事件和常见心理问题,把教学内容融入反映时代现实生活的主题模块中。三是重视健全人格,强调实践性。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实践能力。四是整合不同知识经验,实现综合性。从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出发,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性。五是顺应不同成长需要,体现主体性。顺应学生不同成长与兴趣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灌输的客体。

在微观教学理念上,一是发展性理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需要,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习、预防、发展”的教育功能,真正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二是全面性理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和社会适应等不同发展领域,要把健康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健康系统”来看待和理解。三是差异性理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存在着年级差异。因此,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易到难,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充分体现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和递进性。四是活动性理念。在确定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内容时,强化活动性的特点,使其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自我成长与发展。

何妍: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统率之下,《道德与法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设置的?

俞国良:在这些教学理念统率下的教学目标,把健全人格、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总目标放在第一位,可细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积极适应,让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身体发育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困惑,能够表现出与此变化相吻合的人格、心理与行为;主动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使其逐步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具体目标又可以按横向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和个性目标。(1)认知目标指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和潜力,掌握学习方法,改善学习习惯,积极适应学习环境;尤指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2)情感目标指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认知和情绪识别,更好地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主动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尤指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及更高级的社会情绪,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意志目标指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形成对困难、逆境的正确态度和良好的耐挫折能力;尤指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抗挫折力;(4)个性目标指培养学生正确而适宜的动机水平、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尤指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显然,上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按纵向划分,可分为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1)积极目标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育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2)消极目标指对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矫治工作,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减轻和消除不良症状,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环境,恢复健康的心态。一言以蔽之,上述具体目标就是实现“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恰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

《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中心理健康的

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

何妍:《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俞国良:根据教育部《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政策文件 ,《道德与法治》课标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健全人格”,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尊自信。主要表现为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学习、有效学习,能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做到自立自强、坚韧坚强,养成自信、自律、乐观、开朗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理性平和。主要表现为有效人际交往与沟通,具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能正确处理自我、自我与他人和群体的关系;三是积极向上。主要表现为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责任感和进取心,以及适应生活、应对挫折的积极心理品质。实际上,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个浓缩。

有鉴于此,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发自我心理潜能;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思路相契合,即以“成长中的我”为基点,与“我与自然”“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人类文明”四个维度匹配后,根据学生现实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重点实现认识自我、人际交往、学会学习和社会适应。

何妍:从纵向看,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分别是什么?

俞国良: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小学低年级。在自我层面,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初步学会情绪的自我调适;在人际交往层面,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在学习层面,激发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乐于学习,重点是专注力的培养与训练;在社会适应层面,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生活规则,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习惯意识。其核心是帮助该阶段学生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生活,建立规则规范意识以及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小学中年级。在自我层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自信心、对他人有同情心;在人际交往层面,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学会体验情绪并合理表达情绪,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在学习层面,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乐于学习;在社会适应层面,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闲暇之间的矛盾。该学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初步正确认识自我和有效调适情绪。

小学高年级。在自我层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接纳自我、悦纳自己;在人际交往层面,引导学生进行适宜的异性交往,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在学习层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克服厌学情绪,正确对待考试与学业成绩;在社会适应层面,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段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失败,以及面临毕业升学的积极进取态度。

初中年级。在自我层面,帮助学生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在人际交往层面,帮助学生积极与老师、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在学习层面,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新环境和学习新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社会适应层面,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理想与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变化。该学段的关键是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在自我认识和有效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调适、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主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何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自我、人际交往、学习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来设置。从横向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俞国良:从横向看,不同学段具有相同的教学内容,且多以主题形式呈现。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区别于过去的一大特点,各主题学习内容均贴近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

一是认识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能控制自我。包括:(1)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比较所得相对位置,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初步形成对自己正确、客观、积极的评价;(2)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激励他们为既定目标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3)引导学生欣赏自己的优点,并接纳自己的缺点,树立自信心;(4)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善于抑制冲动性行为。

二是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是嵌入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特定节点。包括:(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让他们理解人际关系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体验亲疏人际关系,在不同的关系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3)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以积极的态度待人,学会倾听和表达,同时培养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