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资优生为何“摆烂”?

作者: 黄彬彬

摘要:一位曾经成绩优异的高中学生在网课期间沉迷网络,学习退步,引发了厌学情绪,表现为上课困倦、不交作业。心理老师综合运用意义疗法、叙事疗法和助人“三阶段模式”等,辅以家校联席会议,家校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其制定学业规划,最终使其走出了“摆烂”的状态。

关键词:资优生;厌学;意义疗法;叙事疗法;助人三阶段模式;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33-0053-04

心理学家罗克奇把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是个人期望的人生最理想状态,工具性价值观则是达到人生理想所采用的手段。然而,当下很多学生从小被灌输了太多外在的工具性价值观,如“你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致使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内在学习动力,就像漫无目的旋转的陀螺,一旦外部动力消失,或者经历一些挫折,就会一蹶不振,丧失意义感,选择“躺平”,甚至陷入“摆烂”状态。

一、个案概况

小科(化名),高二男生,独生子,走读生,家境富裕,父母都是公司高管;聪明伶俐,入学成绩是全年级前6%的水平;深交的朋友不多,原来玩得好的朋友因抑郁休学在家;父母工作忙碌,亲子沟通较少;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在家时自己上网学习编程,与同好网友聊天;在他高一下学期时暴发疫情,线上学习时期沉迷网络,学习退步,返校后降到年级10%的名次;班主任反馈他上课睡觉,经常欠交作业;他说自己耳朵不舒服,到医院未查出问题,医生建议他看心理科,但家长没有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曾在班主任督促他学习时说“学习,影响我活着”,也曾在与心理老师面谈时提到“希望人生重开”,心理普查与后续心理辅导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心理危机信号。

小科的变化让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很痛心:为什么曾经的资优生会厌学,选择“摆烂”呢?

二、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辅导

1.辅导目标:创设良好的氛围,建立咨访关系。鼓励小科讲述自己的情况,帮助其探索自己的情绪感受。

2.辅导方法:专注地倾听与观察,开放式提问。

3.具体操作:与小科建立融洽的咨访关系的方法主要是专注、倾听和观察,不加臆断地倾听他所说的,观察他的感受和反应;鼓励小科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表达的过程中思考、检视自己的问题。

4.咨询片段:

小科在面谈过程中话很少,对于我的提问通常都只有几个字的回应,对于自己的困扰不愿意详细说明。他说自己一周失眠一两次而且会早醒,导致第二天上课很困。 我问他:“如果给困扰你的事情起个代号,方便我们接下来称呼它,你会叫它什么?”

小科思索了很久之后回答:“灰尘。”

我问:“‘灰尘’出现的时候你是什么样子的?对你有什么影响?”

小科低头静默良久,没有回应。

于是我换了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可不可以说说你的某次‘灰尘’,比如你最早的‘灰尘’、最严重的‘灰尘’,或者最近的一次‘灰尘’?”

他抬起头来说:“最近的一次‘灰尘’是辩论赛,我觉得辩论赛没有意义,但是有同学找到班主任推荐我参加。”

我说:“学校的辩论赛还没下发通知,同学们最终也不一定选你,被选到了你还可以说明理由拒绝。我发现你好像会为还没发生的事担忧。”

小科说:“我会想太多。”

我说:“其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勤于思考,但是得看情况。你一般都怎么处理呢?”

小科说:“让自己不要想太多。”

我说:“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群人不要想一只白色的熊,结果大部分人脑海里很快出现了白熊。治水不能靠堵,要疏导。我建议你和‘灰尘’告个别。现在我想邀请你把‘灰尘’带给你的体验、你想对‘灰尘’说的话,写或者画在纸上,然后把纸锁进抽屉、撕掉或者揉成团扔进垃圾桶。你现在想试试吗?”

小科说:“等周末吧。”

我说:“那这就作为你的家庭作业了。你也可以每天定一个专门的时间放‘灰尘’出来,而不是让它在晚上出来打扰你,让你失眠。”

小科点点头。

5.家庭作业:明确困扰自己的事,向它告别。

6.结果反馈:随着辅导的推进,小科的回应时间间隔明显变短了,语速明显变快了,所说的话语字数也变多了;他比刚进入咨询室时身体状态变轻松了,与我的目光接触也变多了。

(二)第二次辅导

1.辅导目标:帮助小科澄清困扰及其来源、影响,感受并表达出真实的情绪体验,开始探索解决困扰的方法。

2.辅导方法:专注地倾听与观察,开放式提问,情感反映。

3.具体操作:针对小科的困扰及其感受、情绪进行开放式提问,帮助其自我觉察,促进其认识和诠释自身经历的意义,逐渐发展出应对困扰的力量。

4.咨询片段:

我问:“上周和‘灰尘’相处得怎么样?”

小科边思考边说:“我发现我不仅有学习压力,如数学、物理退步很大;还有家庭问题,如家长嫌我做事拖拉;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如听力下降。这让我心情很不好。”

我回应:“听起来你很无奈。”

他叹了口气:“很烦躁。”

我问:“除了烦躁,你还有什么其他感受吗?”

他边想边说:“焦虑,厌烦,沮丧……”

我注视着他,问:“听起来‘灰尘’带给你很多消极情绪,你想好怎么面对它了吗?”

小科说:“其实我知道要怎么做:数学、物理在上网课时欠下很多,正在补课;家里人虽然唠叨,但是与他们的沟通还是有效的;耳朵的问题我会去复诊。最大的问题是我以前喜欢听音乐,现在不能听了。”

我问:“耳朵的问题导致你的压力无法通过听音乐排解。那你还有其他排解压力的方式吗?”

他说:“会通过与朋友出去逛街、聊天来放松,但是我最好的朋友之前因抑郁休学了。我现在和网友聊得比较多。”

我问:“还有什么其他让你感到轻松愉悦的事情吗?”

他说:“我很喜欢计算机编程,我和网友就是因为兴趣群组认识的。”

我问:“互联网行业很有前景,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未来想做什么?”

他说:“还没想好。”

我说:“看来你在信息技术方面挺擅长的,我把我生涯课上介绍过的专业、大学、职业探索的资料发给你,你周末回家检索一下资料,做一下规划如何?”

他回答:“好的。”

5.家庭作业:运用生涯课上的资料和网络检索技术,探索自己未来的专业、大学和职业。

6.结果反馈:小科提及他很少主动找人聊天,但是愿意和我聊。这表明小科开始信任我。

(三)第三次辅导

1.辅导目标:帮助小科探查与领悟其困扰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生涯规划辅导,帮小科找到学习的意义和动力。

2.辅导方法:采用意义疗法,用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3.具体操作: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里提及发现生命意义的第一种方式是创立或从事某项事业。因班主任曾提到小科疑似有轻生念头,而小科曾提及他对信息技术兴趣浓厚,所以可应用意义疗法,引导他发现自己兴趣的内部动机,逐渐找到学习的动力。

4.咨询片段:

小科主动聊起上次的家庭作业:“我上周对自己的未来做了规划,觉得特别迷茫。”

我问:“你说的是对高考成绩、目标大学、理想职业哪方面的规划?”

他回答:“我想去××大学(某重点大学),但是我不知道现在自己该做什么。”

我回应:“想想你离目标大学的差距,先确定一下你要先从哪个科目开始发力。”

他说:“我的物理要提高,上次考得很差。”

我问:“你上次物理没考好是因为什么?”

他回答:“很多题我考完和同学讨论的时候,立马就发现自己做错了。”

我问:“你考试时没做对,是因为压力大吗?”

他思考了一会儿说:“不知道,但考其他理科时也会这样。”

我问:“那你考理科前会有什么想法吗?”

他说:“觉得一定要考好。家人也很希望我能上××大学。”

我问:“家人给了你压力。你愿意我和你的家人聊聊吗?”

他回答:“可以,但我觉得没什么用。”

5.家庭作业:尝试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未来规划,了解他们的具体期待。

6.结果反馈:小科开始萌生改变的意愿,也开始思考改变的方法。小科的学习压力与父母有关,但小科与父母平时沟通比较少,心理老师决定与他的父母谈谈。

(四)家校联席会议

1.联席目标:与小科的父母充分沟通,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一起帮助小科找到学习的意义和动力。

2.具体操作:班主任邀请小科的父母到学校,与班主任、心理老师、德育主任一起面谈。与家长充分沟通后,根据弗兰克意义疗法的理念(创立或从事某项事业;体验某种事情或爱人;积极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家校携手,让小科体验到成就感,体验到归属感与爱。

3.联席会议片段:

班主任:“小科现在在学校打瞌睡的情况很严重,需要帮助他找到兴奋点,找回学习的动力。”

小科母亲:“他是电脑迷,曾经有同学邀请他去高科技产品发布会,他自己早早起来,还打扮了一番,回来后还主动跟我分享。现在就是不谈学习什么都好。”

小科父亲:“以前公司电脑有问题,他会去帮忙修。我带他和客户吃饭,他和公司的几个员工聊得很好。”

我问:“我想了解一下小科在家是什么情况,和你们沟通多吗?”

小科母亲:“我们只在吃饭时聊聊,他惜字如金,一直在看手机。”

我说:“我建议小科爸爸可以以聚餐的名义,邀请公司的优秀员工,最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员工,到家里吃饭。借机让员工与小科聊聊,让他了解自己想从事互联网工作的远大目标,需要先考到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而这要通过好好学习、提升弱科的小目标才能逐步达成。”

小科父亲:“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

我说:“他曾说过‘学习,影响我活着’‘希望人生重开’这类话,是存在自伤的可能性的,所以不能再逼着他学习,而是要看到他现在面临的困境,降低期待。只有先帮助他走出困境,他才能重新投入学习。平时他只要有了一丝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就要肯定他、称赞他,老师们也会多多鼓励他,帮他重建学习的信心。”

小科母亲:“我们会的。之前是因为工作太忙,平时相处时间短。现在他要上高三了,我们准备尽量把晚上、周末的时间都空出来陪他。”

我说:“我知道您非常在意孩子,只是工作太忙,但现在情况确实比较紧急了。另外,希望你们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之前的医生也是这么建议的。”

小科父亲:“他鼻子、耳朵都出过问题,但查不到原因。”

德育主任:“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应。”

4.结果反馈:家校联席会议后,小科父母预约了本地最好的三甲专科医院,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小科父母表示会监督孩子按医嘱服药和复诊,并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

(五)第四次辅导

1.辅导目标:与小科共同探索改变的可能性及方法。

2.辅导方法:开放式提问,策略表露,即时化技术。

3.具体操作:采用开放式提问了解小科是否作好了改变的准备、以前尝试过哪些方法、改变的阻碍等;必要时采用策略表露和即时化技术,与他共同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法和行动计划,鼓励他寻求支持、解决困扰。

4.咨询片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