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微笑抑郁的成因:基于虚假自体的视角

作者: 朱瑶

摘要:青少年微笑抑郁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但目前对于青少年微笑抑郁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微笑抑郁的深层潜意识成因鲜有较为深入的探索。温尼科特是英国的客体关系学派精神分析理论家,运用温尼科特的虚假自体理论对青少年的微笑抑郁形成根源及演变过程进行深入解析,从顺应环境保护真实自体,满足重要他人的期待以及防止自体崩解三个方面论述微笑抑郁的形成过程,借此为青少年微笑抑郁的研究提供理论层面的思考,从而为微笑抑郁的预防与恢复提供指导和思考。

关键词:微笑抑郁;温尼科特;虚假自体;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34-0009-06

一、引言

自1948年起,世界精神卫生组织便把5月8日定为“世界微笑日”,希望通过微笑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温暖。但是,对某一类人来说,微笑却不再是纯粹的开心幸福的自然流露,而是成了维护外在形象的一种防御机制。

近十几年来,精神科专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儿童或青少年的抑郁症患病率已与成人相似,并且刚过青春期的女孩抑郁情绪急剧增加[1]。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其症状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微笑抑郁”(smiling depression)。

微笑抑郁是一种用“阳光”“开朗”的外表掩盖抑郁症病情以获取社会与他人积极价值认同的情感反应模式和心理防御机制。微笑抑郁者在与外界互动 时会呈现出鲜明的表演特质,形成了外在完美形象与内在抑郁情绪的割裂与冲突[2]。然而,在面具之下,他们却饱受内心的煎熬。

因此,相较于普通抑郁患者而言,微笑抑郁患者的识别与诊断就显得更加困难,也更具危险性,可能因为无法识别和预防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目前国内外有关微笑抑郁的研究均比较少见,大众对微笑抑郁这种抑郁症类型也鲜少了解。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笑抑郁概念的科普以及对其形成因素进行分析,而临床统计表明在大学生群体和少年群体中,“微笑抑郁”患者出现的频率显著增高。对于此现状,深入剖析微笑抑郁症的心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欲借鉴温尼科特的虚假自体理论深入剖析青少年微笑抑郁的形成根源及演变过程,其在精神分析视域下的心理机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借此为青少年微笑抑郁的预防与恢复提供理论及经验层面上的思考。

二、微笑抑郁

(一)微笑抑郁的概念及影响

微笑抑郁是以“微笑”来掩盖内心真实感受为典型症状的一种内因性情感障碍,属于非典型抑郁症的一种表现类别[3]。微笑抑郁患者常会隐匿在人群中,虽然表面上看似与常人无异,甚至可能拥有较常人更好的社会功能和超越普通人的社交能力,但其消极影响却不容忽视。

微笑抑郁所引起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个人情绪的影响。微笑抑郁与典型抑郁症一样,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影响。“微笑抑郁”者确实存在很多典型抑郁症的症状,会让人感到焦虑、疲惫与绝望,存在情绪低落、失眠,对外界丧失兴趣甚至有自杀倾向。但是由于它的伪装性,微笑抑郁患者饱受双重煎熬,既要承受内心的煎熬,同时以微笑的外壳与外界建立联结,从而体验到强烈的情绪矛盾。

二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微笑抑郁者虽然外表积极活泼,社交能力出众,但是往往具有人际关系的烦恼,非常想维持自己在朋友面前的形象,但其实内在有社交回避的倾向。

三是对生命安全的威胁。微笑抑郁的最大隐患就是身边人甚至自己都很难觉察和识别,微笑抑郁患者本身以为自己只是单纯的情绪低落,不愿向外界宣泄自己的情绪,而身边人也很难去识别。所以当悲剧发生时已经很难挽回。

(二)青少年微笑抑郁的成因

青少年处于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在高速发育中的特殊时期。此时,青少年的个体同一性正在形成,其自尊感高度发展,而心理较为敏感与脆弱,较容易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青少年的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外在环境等都可能是微笑抑郁的形成因素。

1.心理原因

从人格因素来看,完美主义自我展现是一种人格易感因素,追求完美的需求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当这种追求成为一种强迫性心理驱力时,为了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试图在获得他人赞赏的同时体验到归属感[4],这种完美形象的维持是非常损耗能量的。这种虚假、不真实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低自尊的心理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个体这种不恰当的信念会造成微笑抑郁状况的加重。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处于关注的中心,社会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其自尊感高度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期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相对较高,若此时出现一些消极事件和情绪,他们往往选择隐藏起来以避免他人看穿自己虚弱的一面。研究表明高自尊与抑郁之间关系密切[5]。对事物的完美追求与自身的不自信造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

从情绪管理的角度来看,“表达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是一种负向的情绪管理策略,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6]。它在主体情绪认知的过程中作用得较晚,并且主要着眼于改变当时的情绪表达行为,而不是针对情绪本身进行处理。当主体处于被激发负面情绪的情景中,采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人减少了消极的面部表情,但内心实际会感受到更深的消极情绪。

长期采取用微笑抑制自己负面情绪的人,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并且自己会产生“外在与内在不一致”的感受。

2.家庭因素

从家庭的教养方式来看,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是严格的教养方式,这种威严型的父母由于自身自尊的不足,需要以孩子作为他们价值感的支撑,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寄予高期望,缺乏对孩子内心需要的关注。而孩子为了避免失去父母的关注或者害怕父母不高兴,只能压抑需要、迎合父母,以外界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把环境因素作为决定自己行为的最重要标准。

在这种教养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获得一致赞誉的同时却失去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7]。一旦感受到挫折,容易产生出孤独焦虑、抛弃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3.外在环境

从人际交往压力的角度看,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外在形象往往更容易获得认可、更有利于人际交往[8]。青少年为了获得更多的同伴认同,维持较好的外在形象,从而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展露出讨人喜爱、乖巧懂事的形象。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压力会迫使青少年具有“表演”特质,由于害怕拒绝而扮演引人注目、讨人喜爱的外向性格形象。内心的不良情绪由于高自尊感不会轻易在家人或教师面前表现出来,由此形成内外在情绪的割裂。

而从整个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处于重要的升学阶段,亲人、学校以及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寄予厚望,青少年也承受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心理机制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在压力下产生负面情绪。而成长于中国文化下的青少年,尤其是男生,一直被教育“男儿有泪不轻弹”。青少年便会在这种社会文化制约下,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常常强颜欢笑,用微笑的面具将内在的焦虑和悲伤掩盖起来。

三、虚假自体

(一)虚假自体理论及相关概念

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独立学派”的杰出人物,他非常关注母婴关系。在临床上更关心个体主观体验的质量,比如个体意义感、价值感、真实感等。温尼科特将成人心理或人格发展的质量与早期母婴互动的质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母婴互动的角度来分析长大后的个体的人格发展。

虚假自体理论便是温尼科特在分析自体发展与人格特性的新视角。

虚假自体(false self)和真实自体(true self)都是从母婴互动中所生发出来的概念。虚假自体是“不够好的母亲”(not good enough mother)无法对婴儿的自发性动作做出适当回应,不能恰当满足婴儿的全能要求,却反过来要求婴儿顺从自己的状态下产生的[9]。虚假自体导致一种不真实感。

温尼科特将虚假自体划分了五种不同的程度。从最极端的分裂而形成的顺从虚假自体、不太极端的保护真实自体的虚假自体、趋向健康的虚假自体、接近健康的虚假自体以及健康的礼貌虚假自体。

分类是以虚假自体和真实自体的协调关系来进行划分的。对于健康的个体而言,他的自体虽然有顺服的一面,但他是有创造力的。

儿童发展出的虚假自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顺从环境的要求而隐藏和保护真实自体。相对应的,温尼科特提出了真实自体的存在。在生命初期的母婴互动中,母亲时刻密切关注婴儿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婴儿需求,一拍不落地“将世界带给”婴儿,这种敏感而又迅速的对婴儿需求的回应会让婴儿产生短暂的错觉,让他以为这个世界是由自己创造的,自己内心的愿望创造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所有事物。母亲的抱持与促进为婴儿提供这种虚幻的“主观全能感受”。这种真实客体是婴儿从“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那里获得的真实体验,在行动中有着自发性动作,这种真实自体才具有真实感和创造性。

“虚假自体障碍”的概念是温尼科特用来表述外表看起来行动功能健康,但内心缺乏真实感与意义感的个人状态。在青少年和成年人身上感受到撕裂状态的人,在温尼科特看来,是和他早期母婴互动的质量密切相关。早期母亲提供的环境确定了成长的人格,所以虚假自体障碍是一种“环境缺陷障碍”[7]。最极端的分裂而形成的顺从虚假自体反映的是真实自体发展的失败,即个体不断顺应环境而压抑自己的攻击性和冲动。他们与外界建立了一种虚假的联系,以戴着面具的形式回应每一段关系,在任何关系中都不能表现出真实感。

(二)虚假自体的形成过程

温尼科特在描述虚假自体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婴儿心理发展过程是婴儿与抱持性环境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的发展过程[8]。

第一,“绝对依赖”是婴儿人格发展的最早阶段。

婴儿感受着母亲的“原初母爱贯注”,但是在此阶段婴儿一点也不知道母亲的照顾,母亲满足婴儿所有的需要,此时婴儿与母亲完全融合在一起,而婴儿无法控制母亲所提供环境的好坏,只能处于一种被动享受或受罪的状态。此时婴儿的感受都是由母亲带来的。

第二,“相对依赖”是婴儿开始逐渐减少对母亲依赖的阶段。

随着婴儿客体关系的感知能力迅猛发展,他能够区分我与非我。婴儿意识到母亲的存在,健康的婴儿此时便进入“去适应”的过程,开始接受外界环境的入侵。但如果母亲在绝对依赖阶段便没有做好,那么在相对依赖阶段婴儿的连续成长与现实化便也遭到中断。母亲无法适应婴儿的成长,这种长期的养育失败会导致婴儿的自我分离成“虚假自体”和“真实自体”。这种被迫过早地面对环境需要、顺从环境而形成的虚假自体便就此产生了。

第三,“走向独立”是婴儿建立内部世界的阶段。

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在前两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从而建立健康牢固的内部世界。但是养育失败的婴儿将自己的价值置于外界环境对自己的需要和评价上,所以青少年可能会出现违心的顺从体验。

四、青少年微笑抑郁的产生根源及演变过程

(一)顺应环境及保护真实自体免受伤害

温尼科特强调环境在自体形成中的作用,婴儿是在环境的供养中成长的,环境要适应婴儿需要的变化。自体始于新生儿的一种潜能,如果给予够好的环境,它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自体。够好的母亲能够给婴儿创造出一个抱持性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在婴儿随时需要的时候母亲都能够密切关注并及时回应,将所有母爱和注意全神贯注于婴儿的需要上,从而带给婴儿全能感。

相反,如果婴儿不够幸运,不够好的母亲无法提供婴儿成长所需的环境,婴儿不是感到被接纳,而是体验到冲突。真正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了,只是适应性地顺从有缺陷的环境,自我无法在心理空间自由发展成熟,而是不断关注外在世界的要求[10]。这对婴儿的人格心理成长创造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其内在心理的发展。“一个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执行婴儿的全能要求,因而她不断地错过婴儿的表情;相反,她给出自己的表情,让婴儿顺从。这种婴儿方面的顺从是虚假自体最早阶段的迹象,出自母亲无力理解婴儿的需要。[7]”面对养育者失败的照料,儿童所拥有的最好的防御就是构造一个虚假自体。适应性地顺从环境的需要,虚假自体会进行活动并与外界建立虚假的关系,从而保护真实自体免受侵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