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好友,走出噩梦

作者: 王梦玲 张德秀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危机的阶段。近年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简称SFBT),因其有易学好用、适应广泛、积极正向、伤害最小等特点,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一名初二学生因同班好朋友意外去世,产生非常强烈的哀伤反应。心理教师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制订干预目标,通过两次六个阶段的辅导,建立“尊重”的关系,给学生“希望感”,帮助学生改善不良情绪,充分调动内外资源,帮助其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获得新的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心理危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危机干预;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34-0065-05

一、危机事件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概念

边玉芳等学者给青少年心理危机定义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其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模糊性(同一性迷惘)、突发事件与应急能力不足,青少年自身已有的资源和应激机制无法承受这些危机事件对其心理的冲击,从而使内心平衡被打破并由此产生了痛苦的体验。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概念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由史蒂夫·德·沙泽(Steve De Shazer)和伯格(Berg)及其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短期家族治疗中心构想并发展出来,该模式植根于家庭治疗,是一个坚持优势视角、不断发掘求助者的正面能量、以行动为主的治疗方法。

SFBT的核心假定是:咨询的目标由求助者所决定,而咨询师的任务则是以尊重的、合作的、不评价的态度,在求助者的参照架构运作内,针对求助者的目标,协助其建构出具体、正向化、行动化、情景化的小步骤,并平稳地一步步前进,是一个“希望与尊重的实用主义”。

(三)突发事件描述

小马和小王是某校初二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周一下午放学,小王在回家的路上不慎出车祸,意外死亡。周二时,小马没有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小王来上学,心中就充满疑问,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问班主任,被告知小王生病了,请假了。可这时班里传来了风言风语,说小王出车祸了。

第二天,通过同学的手机,小马看到了小王出车祸的现场,血流满地,那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痛,明明放学时还好好的,怎么就天人永隔了呢,他一时难以接受。

二、个案背景

班主任告知学校分管主任,主任联系心理教师,根据家长及班主任的反映,心理教师了解到小马的以下情况。

(一)家长反映

小马的妈妈反映该生这几天不善言辞,吃饭也比之前少很多,经常莫名其妙地流眼泪,半夜不睡觉,有时会提到好朋友小王,妈妈担心孩子受不了,刚开始说小王受伤了,在医院诊治,后来发现该生哭得越来越伤心,还念叨着“怎么就走这么早呢”“我该和他一起走”这样的话,妈妈很是害怕。恰巧这时班主任反映该生在校与人打架,情绪状态也不好。

家长反映该生主动提过想找心理教师,就询问班主任能否与心理教师联系,让孩子来接受辅导。

(二)班主任反映

班主任反映两人非常要好,形影不离。这两天小马的状态明显不好,上课总走神,下课也不与人说话,小马平时性格很好,没有与人发生过冲突,这次动手打人可能是好朋友离世,自己很伤心,没有控制好情绪,已和两个学生沟通好,被打学生也理解小马的感受,不追究。小马妈妈希望孩子见见心理教师,已和年级主任反映,约好周五下午4点来心理辅导室。

三、分析与评估

死亡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提及又必须面对的话题。亲朋好友的离世本就让人心痛,何况是在毫无准备的惨烈车祸中,更何况该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那个血淋淋的令人恐怖的场面。(手机观看)

对于一名不满15岁的初中学生,这种创伤性体验极端痛苦,他身心方面已出现明显的症状(走神、饭量小、夜不能寐),还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活信念、情感表达、思维方式等许多的变化。

该生属于创伤后应激反应,产生严重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危机干预,若不及时进行干预疏导,这些创伤性经历会严重影响他以后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该生目前的主要情绪反应是悲伤、害怕、愤怒,同时还有一定的自责(出事当天下午没有和好朋友一起回家,好朋友才出的车祸),还有重复记忆和重新体验(晚上做噩梦,一闭眼就是车祸现场,不能入睡)。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在危机干预中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现在初中生平时课业时间紧张、学习负担重,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来找教师咨询,所以可采用SFBT的一些原则和技巧,尤其是一些问句和赞美与鼓励,促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较多的领悟和收获。

四、干预过程

(一)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制订干预目标

哀伤反应阶段一般有震惊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现实等五个阶段。辅导时是事发第三天,根据家长及班主任报告,该生处于“沮丧”阶段,知道好朋友已经离世,只是心理上还无法接受。因此,心理辅导不是简单告诉他不要难过之类的话,而是允许他表达哀伤,在心理上陪同他一起度过沮丧期,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哀伤,增进他获得新的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根据该生情况,制定如下干预目标:

1.近期目标

改善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情绪上消减、消融危机事件的创伤性体验。充分调动内、外在资源,鼓励求助者以健康的方式与好朋友告别,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获得新的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2.远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找到新的生活目标,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二)干预实施过程

该个案经历两次辅导过程,第一次是核心,第二次是近期表现及反馈。

SFBT晤谈着重于建构解决之道,基本上分为以下六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正向开场

建立关系并维持正向辅导气氛,心理教师做自我介绍并致欢迎之意,同时,说明SFBT的进行方式:先40分钟辅导,再10分钟休息暂停,最后10分钟给予当事人反馈。此阶段主要建立了一个尊重与赋能的咨询氛围。

第二阶段:问题描述

通过晤谈了解该生的问题,收集该生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此阶段主要采用倾听,通过一些问句,接纳与转化当事人的情绪,对该生朋友的意外去世表达难过和惋惜,允许其哭泣,宣泄情绪,尝试接受发生的事实,给予共情。做到“自然同理”与“一般化”。

以下是对话节选,师为心理教师,生为来访者学生,后面各节相同。

对话节选:

师:你好,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听班主任说你最好的朋友发生了意外?

学生哭泣。

师:如果我的朋友发生意外,我也一定很难过,也会哭的。是不是很难接受?

学生还是哭泣。

评量问句(现状自评量表):此时此刻,该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运用评量问句,邀请该生将自己的观点、印象与预测放进去,可以帮助该生表达关于过去经验的复杂感觉,并评估未来的可行性,把处于危机中的该生常见的强烈而抽象的模糊反应,变为更具体、可测量以及可介入的行动。

这里主要是通过询问问题,引发思考,减少自责,接受现实。(等该生不哭,情绪稳定后询问)

对话节选:

师:如果我们用1~10的量尺来衡量目前你的感受,1 表示很难受,10表示很开心,你打几分?

生:1分,很难受。

师:嗯,一定很难受。老师很理解你的感受,自己最好的朋友发生意外,突然离世,一定很伤心,这两天是不是想了很多,尤其对生与死?

生:没想到电动车会要了朋友的命,以为也就是胳膊摔伤,最多腿断了,过几天就能来学校。很后悔事发当天没有阻止朋友骑车,当天下午我和朋友在校门口分别,还问朋友骑车了吗,朋友说没骑,我该去检查看看的,要是去了,朋友就不会发生意外了。(自责,又无声掉眼泪)

师:你觉得有些遗憾和自责,是吧?可是,我们无法再回到过去,回到事发当天,我们也改变不了事情的发生,或许这就是“命”。谁都不想不好的事情发生,可是已经发生了,我们能怎么办?

生:(思考)……生命有时是不可控的,也是很脆弱的,我们得接受。

第三阶段:目标设置

心理教师在前一步骤的基础之上会协助该生发展出具体的有执行力的目标,这是该生需要的目标,此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来访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并非教师的个人想法和主张,(这一点尤其需要注意)这为心理行为的改变提供了动力。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具体可行的目标指的是正向的、具体的、短期的、在来访者“可控”范围内的并且实际可行的目标。

这里主要用奇迹问句邀请当事人描述奇迹发生后的美好愿景,再进入当事人所偏好未来的细节探讨,尝试接受生命可能性的力量。

对话节选:

师:看你黑眼圈很严重,这几天是不是没睡好,晚上做噩梦吗?

生:经常做噩梦,睡不好。

师:最令你感到害怕的是什么?你又是怎么面对的呢?

生:在学校还好,很多学生一起,可回到家里,自己一个人时,就会想到和朋友一起的美好情景,就会哭,晚上,一闭眼都是朋友,这两天做梦,就会梦到出事的地点,还有血和骨头。一晚上醒四五次。一个人走路时,会觉得后面有人跟着自己,很害怕。

师:是不是觉得很恐怖?你已经很勇敢了。(赞美)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以前听人说的或书本上看的死亡,竟然发生在自己身边,一定很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是害怕,你做这样的梦,就是对朋友的思念和担忧太多,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这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需要一段时间去接受。(一般化处理)我也有过亲人离世,当时也是这样的反应,过来人的经验表明,过段时间能好的。

学生点头,若有所思。

师:那你今天和老师聊了之后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生:我就想着别再害怕,别再做噩梦,希望能正常学习。

师:嗯。你的想象力好吗?我想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当今晚你回家睡觉时,有一个奇迹发生了,你带来这里的问题都解决了。由于你在睡觉,所以不知道奇迹发生了。当你第二天起来,你会注意到什么,便知道奇迹已经发生了?

生:好好吃饭,很开心去上学了吧。

第四阶段:探索例外

探索例外阶段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重中之重,例外是指求助者的问题没有发生或严重程度降低、发生次数减少的情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咨询师的责任是协助求助者找出例外情况,引导求助者去觉察所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时所发生的事情,让求助者看到自己有能力和资源,解决出现的问题。这里主要是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调动可支持资源,利用过往经验面对此时的问题。

对话节选:

师:以前有没有过类似的害怕?那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生:小时候怕“鬼”,会让爸爸妈妈陪自己睡。

师:如果晚上很害怕,还可以让爸爸陪你一起睡,可能会好些的。

生:这几晚上,爸爸已经陪着我了。

师:你爸爸真好,很考虑你的感受了,这也是爸爸妈妈对你的关心。他们会一直支持你的,当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包括我,也会一直关注你、帮助你的。

第五阶段:休息及反馈

休息阶段对于咨询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时间大约持续十分钟,求助者会被告知在休息之后会有一个回馈的过程。在求助者休息的时间里,心理教师会有一个对之前对话进行回顾并加以消化的过程,并对以后的行动有简单的计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