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距离

作者: 张悦昕 王磊

爱的距离0

关键词:亲子关系;高中生;心理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36-0033-05

【活动背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家网课成为特殊时期下的常态化教育教学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孩子跟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陡然变多。每上一段时间网课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反馈跟父母待在一起久了觉得很烦躁,父母总想知道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高一学生正处于从依赖成人到寻求独立自主的过渡期,有着强烈的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但一些父母未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这一变化,仍然保持着过去时时过问、处处关心的教育管理模式,这势必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通过对一些高一学生的采访调查了解到,很多学生觉得跟父母之间关系不好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过于固执、不理解自己,认为自己在亲子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接受父母对自己的“支配”。在面对亲子冲突时,一些学生倾向于采取回避的态度,另一些学生则选择与父母进行正面“对决”。无论哪种方式,都会对关系造成损害。因此,帮助高一学生更理性、客观地理解亲子冲突,鼓励他们在面对亲子矛盾时化被动为主动,用灵活巧妙的方式积极寻求关系改变显得十分重要。

【活动理念】

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仅受到双方空间距离的影响,也受到双方心理距离的影响。所谓心理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以亲密程度和接纳认同程度作为基础的一种距离远近的主观判断。在亲子关系中,同样存在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它体现的是亲子双方在情感层面的亲近/疏远程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纳(Lerner)教授提出了发展情境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父母怎样对待子女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子女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同时,儿童对父母的影响又会间接影响到自身。这一观点被称为“儿童效应”,说明儿童青少年完全可以成为关系中的主动者。

本课希望通过“爱的距离”这个概念,帮助学生暂时从自己是亲子关系中的“被动受害者”这一负面感受中抽离出来,以第三视角审视当前的亲子关系;以发展情境论作为理论基础,向学生传递“自己可以是亲子关系中的主动者”的积极理念,鼓励学生主动与父母进行更多的积极互动,拉近爱的距离,从而实现自身的积极发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亲子之间合适的“爱的距离”的特点。

2.情感目标:体会和感受不合适的“爱的距离”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激发学生成为关系中主动者的内在动机。

3.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觉察亲子之间 “爱的距离”是否合适;能够将课堂所学迁移至自身的亲子关系中,做关系中的主动者,积极化解亲子冲突。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需要保持一定的“爱的距离”;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关系中的主动者,应积极想办法化解亲子冲突。

活动难点:激发学生成为关系中的主动者,并尝试积极化解亲子冲突的内在动力。

【活动准备】

提前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收集课程所需的调查问卷结果;调试好设备;剪辑课程中所需的视频片段;提前进入直播间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投票;要求学生提前打开摄像头并调试好麦克风,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活动对象】

受到疫情影响在家上网课的高一(第二学期)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形式】

腾讯会议线上课堂

【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1.活动规则: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这个句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 ,而是 。

2.教师展示例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师提问:这句话可能是谁对谁说的?什么情况下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生1:当一个人暗恋另一个人时。

生2:当儿子看着垂垂老矣的父母时。

生3:当亲子之间有很多隔阂时,父母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这样的话。

注: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暗恋等与爱情相关的情境,较不容易联想到与亲子相处有关的情境,为了更好地引出课程主题,建议在课件上放一些与亲子互动有关的图片,对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

3.师总结: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都表达出了一种对关系的遗憾与失落。因为他们之间的那份情感得不到回应,爱无法流动,爱也因此有了距离。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聚焦在亲子之间,来深入感受一下所谓“爱的距离”究竟是什么?“爱的距离”多远才合适?以及作为关系中的当事人,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动态调控“爱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课堂热身小活动,激发学生对“距离”的兴趣和思考,引出课程主题——亲子之间“爱的距离”。

二、展开阶段:感受“爱的距离”

(一)播放视频一

播放经过剪辑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男孩朱朝阳和母亲相处的一个片段(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XfTDHDqHGPiKU4E-Hhkig?pwd=nvg4 提取码:nvg4 )

视频简介:朱朝阳躺在房间看书,妈妈端了一杯牛奶进来,希望朱朝阳能赶紧喝完睡觉,自己也好洗杯子,但是朱朝阳表示希望待会儿再喝,并说明自己会洗杯子,母子二人因此发生冲突。

1.观看完视频后邀请学生对视频中这对母子之间“爱的距离”的远近进行评估。

师:左边的圆代表朱朝阳,右边的圆代表他的妈妈。基于刚刚视频中所呈现的生活情景,你觉得他们之间“爱的距离”是以下哪种情况?

2.教师在课前提前设置好非匿名投票窗口,课中发送给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出判断后,教师根据投票情况选择一些学生进行分享。

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选择会比较集中在1或者2上,但也会有一些学生选择3或4,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的投票情况挑选与某个选项对应的学生进行分享。

生4:我选择1,因为我觉得这对母子之间互相不理解,有比较深的隔阂,他们之间“爱的距离”比较远。

生5:我选择2,因为我觉得他们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并没有很激烈的冲突,彼此都还是爱着对方的,他们处在一个相接但不相融的状态。

生6:我选择3,我觉得这对母子彼此是爱着对方的,所以是有交集的,只不过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致使他们之间的相处并不是很融洽。

生7:我选择4,因为我觉得这个妈妈过于控制孩子,管得太多了,导致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空间。

3.师总结:虽然同学们的选择存在差异,但是从大家所阐述的理由来看,大家都倾向于认为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是不亲密的,心与心之间是存在隔阂的。选择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我们目前对于“爱的距离”的理解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帮助学生感知亲子之间爱的距离,为后面进一步理解合适的“爱的距离”作铺垫。

(二)播放视频二

师过渡:到底什么是“爱的距离”?“爱的距离”多远才合适?接下来的这段视频也许可以给大家更清晰的回应。刚刚同学们提到了视频一中的这对母子之间是存在隔阂、摩擦的,我这里有一个问题:“摩擦会让爱的距离越来越远吗?”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打在留言区。下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下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剪辑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男孩方一凡和母亲相处的一个片段(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aT82HA9dqVuSfp9VOVoJQ?p wd=ly5w 提取码:ly5w)

视频简介:方一凡与母亲因为玩游戏、玩手机、学习等问题而产生了各种摩擦,视频主要呈现了母子二人在这些摩擦中的相处方式及状态。

1.邀请学生对视频中这对母子之间“爱的距离”的远近进行评估。

师:假如左边的圆代表方一凡,右边的圆代表他的妈妈。基于刚刚视频中所呈现的生活情景,你觉得他们之间“爱的距离”是以下哪种情况?

2.教师在课前提前设置好非匿名投票窗口,课中发送给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出判断后,教师根据投票情况选择一些学生进行分享。

注:通常情况,学生的投票会比较集中在3和4上,偶尔也会出现个别学生选了1或2,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生8:我选择3,因为我觉得这对母子间的相处是朋友式的,很轻松,彼此有交流,又能够尊重对方的一些喜好,给对方留有个人空间,他们之间“爱的距离”是比较近的。

师:为什么没有选择4呢?

生8:因为我觉得4看起来过于近了,给我的感觉不是很舒服。

生9:我选择的也是3,我觉得这对母子之间的相处大体是融洽的,但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摩擦和意见不一致,还没有到达4那种状态,相较之下我就选了3。

师:所以你是觉得如果能达到4这种状态的话会更好?

生9:对。

师:这么听起来你跟刚刚那位同学的观点存在差异。其他同学呢?如果是你的话,你希望跟父母之间“爱的距离”是3还是4的状态?请大家把自己的选择直接打在留言区。

师:我看到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3,接下来,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0:3不远不近,刚刚好。

生11:和父母之间还是需要保持一定距离的,不能太近,否则都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了。

生12:3的状态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平等交流。

师:“爱的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亲子之间“爱的距离”指的是亲子之间以亲密程度和接纳认同程度作为基础的一种距离远近的主观判断。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合适的“爱的距离”都具备哪些特征,以及我们与父母之间保持合适的“爱的距离”的阻碍是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总结。(见表1)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二段视频的讨论,引出合适的“爱的距离”具备的特征。同时,通过对前后两段视频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那些可能会成为我们与父母之间保持合适的“爱的距离”的阻碍,为后续环节的讨论作铺垫。

三、深入阶段:保持合适的“爱的距离”,我可以做什么?

师过渡:刚刚大家一起总结出的那些可能会成为我们与父母之间保持合适的“爱的距离”的阻碍,看起来都是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的一些亲子摩擦。大家再想一下此前老师提出的那个问题——摩擦会让“爱的距离”越来越远吗?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摩擦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于当下爱的感受,但会不会让爱走远,还是要看亲子相处的智慧。面对亲子相处中这些无法避免的摩擦,作为关系中的一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能降低摩擦对关系的损害,避免让“爱的距离”越来越远呢?下面请进入情境讨论。

情境讨论活动规则:教师呈现一个典型的居家网课期间的亲子摩擦情境,请学生出谋划策,思考情境中的主人公应如何化解摩擦。

情境呈现:

小雪:“妈妈又不敲门就随便进出我的房间,嘴上说怕我学习饿着了给我送吃的,但我总感觉她就是不信任我,想要看我到底有没有在学习。”

师:小雪此刻内心烦躁,如果长此以往,她对于妈妈的不满情绪会逐渐堆积,最后影响到母女之间的亲密感,让“爱的距离”渐行渐远。同学们有没有好的建议可以帮助她化解与妈妈之间的摩擦?

注:为了增强线上课堂的互动感和学生的参与感,也为了让学生提出的方案更加契合实际,教师可以要求下一位发言的学生对上一位学生提出的办法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