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路径
作者: 杨雄 杨锐[摘 要] 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应遵从技术、儿童生命成长和课程实践三重逻辑,以超越纯粹的技术理性和实践理性,走向对儿童的解放和赋权。儿童生命发展的主体性与综合性决定了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应确立以儿童为核心的生成性评价目标,在人机交互情境中探索基于多维连接的互动式评价和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注重虚实共生空间中的即时性评价,通过把握全貌信息、多元主体参与、强化质性资料分析,实现大数据多模态支撑下的精准性结果反馈。
[关键词] 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AR技术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的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产生的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1]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超越了纯粹的技术理性和实践理性而走向了对儿童的解放和赋权,保持了课程评价中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内在一致性,它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技术、儿童发展以及课程实践的三重逻辑。技术逻辑是指课程评价要基于技术自身的特性来推动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耦合,辩证地看待技术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2][3]儿童发展逻辑是指课程评价要指向儿童生命的成长,要通过课程评价来提升儿童个体的生命质量。[4]课程实践逻辑则是指课程评价要关注AR技术与课程之间的交互性和内在张力,要遵循课程评价的一般规律。上述三个逻辑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它们共同决定了课程评价的目标和路向。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将儿童视为一个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完整的人,以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一、确立以儿童生命发展为核心的生成性评价目标
课程评价目标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课程评价的价值诉求,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评价模式。[5][6]课程评价在取向上主要有目标取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三种类型,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评价主体对课程评价价值和实践规律的不同看法。[7][8]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对课程方案的评价是指对基于AR技术的课程目标、内容、计划等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审议,重点关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教育方针要求,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遵循教育规律以及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关注AR技术在教学活动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性,是否有效协调好课程内容、技术、教师、儿童之间的关系,并观测记录儿童在AR技术情境中的认知、操作、互动、合作等各种表现。对课程效果的评价则主要关注儿童学习结果和发展状况,判断课程实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课程目标。
儿童生命发展的主体性、综合性、生成性为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指明了方向。当前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表现出明显的目标控制取向,重视预定的认知、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轻视课程活动过程中儿童在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性表现。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与儿童生命发展有着高度的耦合性,AR技术课程的虚拟性、仿真性、探索性契合了儿童生命所特有的想象力、模仿性、创造力,使课程与儿童生命的丰富性、不确定性建立起了生命意义上的根本连接。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就是要将传统课程教学中难以直观呈现的内容,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使其以一种虚拟与现实逼真融合的方式立体地显现出来,让儿童在全息式的虚实交互空间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如果说传统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是因为后者在操作上存在较大困难,那么基于AR技术的课程评价则为过程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儿童的一些内隐性、表现性、生成性的目标能够得到全面展示和有效观测,增强了课程评价的精准性和反馈的即时性。
需要注意的是,AR课程评价虽然能够帮助幼儿园教师从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依赖智能评价技术对儿童进行“算法式”的评价而放弃自身作为评价主体的价值判断。如果教师试图简单地使用程序化的算法去测度儿童在虚实共生情境中的复杂性表现,那便无异于延续了“目标控制”的评价思维,消解了智能技术促进过程性评价的积极意义。因此,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必须确立以儿童生命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评价目标,把促进儿童生命自觉及全面发展作为AR技术应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尺度,警惕技术对儿童生命发展的束缚,从而把评价过程作为教师与儿童共同建构意义的生成过程。
二、探索人机交互情境中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评价方式也日益多元,多元智能评价、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手段不断兴起。[9][10]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要实现促进儿童生命发展的综合性、生成性目标,就必然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AR技术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的特点,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方式应体现互动性、情境性和表现性,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第一,探索基于多维连接的互动式评价。传统的幼儿园课程评价方式是单向度的,主要由教师依据评价标准对儿童进行评价,而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建立起了“人—技术—人”的多维连接。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应把原来的单向度评价转变为多向度的互动式评价。人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是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以AR技术为手段的课程评价首先要对智慧环境中人与技术的互动进行评价,判断AR技术的设计与使用是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AR技术嵌入幼儿园课程不仅为人、技术、课程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创设了虚拟与现实共生的情境。课程评价要重点关注智慧环境中人与人互动的情况,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改进提供依据。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整全发展。在AR技术支撑的幼儿园课程中,儿童是身体、认知、动作、情感等要素都参与其中的生命主体,课程实施质量评价的最终落脚点要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动作、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协调程度。
第二,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智能时代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是指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道德意识与审美判断为核心的“人性能力”,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为核心的“高级能力”,以及以人机交互、人机协同为核心的“人机共生能力”。[11]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具体的,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就难以收集真实的信息。幼儿园教师作为评价者,应该利用AR技术为儿童创设表现核心素养的情境,并使自身融入情境之中,在活动中观察儿童在身体、认知、动作、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关键评价方式即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开展表现性评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预设的AR技术情境中儿童核心素养的表现性目标进行评价,判断预设目标的合理性。二是灵活运用智能抓取、视频记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及参与式观察,对AR技术情境中儿童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动作、行为、思维、语言表现进行评价,捕捉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关键行为。三是对儿童解决问题及观念物化的结果进行评价。
三、注重虚实共生空间中的即时性评价
即时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是课程评价趋于精准的前提。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在评价方面更加贴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它可以通过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而帮助教师实施即时评价行为,并保证评价的连续性。
第一,加速数据信息采集过程。在小数据时代,课程评价是一种单向度的反馈,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然后对他们进行评价。此时,考核评价与课程实施是分开的,两者存在一段时间的间隔,因而几乎忽略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儿童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大数据时代,电子书、学习软件、电子学习设备、MOOC等新技术与平台,可以快速、廉价地收集到海量的即时数据流,能够为课程评价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12]为此,教师应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手段全面收集儿童发展的过程性资料,[13]加速信息采集的速度,让幼儿的变化在即时性的数据流中得到充分关注。
第二,实施与发展共振的评价行为。即时性课程评价有助于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评价行为,基于即时信息而采取的迅速评价行为能够消除课程评价与儿童发展之间的隔阂。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代表的传统课程评价因其结构紧凑、易于操作而成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但这一静态的评价方式因其单向的评判过程以及对儿童非预期效果的忽略而备受诟病。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强化了评价的课程导向,通过技术将儿童在课程实践中的表现即时反馈给教师,从而引起教师的思考和改变,形成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双向回路。
第三,关注联动持续的评价结果。学前儿童个体的发展速度快,及时的课程评估过程不仅能确保幼儿的评价表现与实际表现相符合,而且有助于评价在不同阶段之间保持连续性,从而得到准确、连续和完整的评价结果。如果说大数据时代之前的幼儿园课程评价类似于给儿童拍“快照”,那么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则变成了为儿童拍“成长电影”,一个个即时性、碎片化的记录可以串联成一个连续的评价过程。这一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全方位展示儿童的发展现状,甚至可以成为预测其未来发展和调整其人生规划的基础。根据详尽的儿童行为评价,人们就可以有效地发现儿童的兴趣与特长,能够预测儿童的职业发展,并对他们实施未来的职业规划。
四、实施大数据多模态支撑下的精准性结果反馈
课程评价的价值目标最终要走向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14]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要通过对儿童操作数据的提取以及云端数据的分析,从而对儿童操作的正确性进行快速判断,并通过视觉或听觉为儿童提供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反馈。[15]
第一,把握全貌信息,实现全面评价。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不应只是单一或几类儿童特质的评价,而是要对儿童进行全方位评价;不应是对某一课程阶段的评价,而应是对整个课程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虽然课程评价是课程评价主体的价值判断行为,但它也要建立在全貌的信息收集基础之上,要依据信息去伪存真客观反映事实。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要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特点,全方位获取关于课程实践的信息资料。课程评价主体不能仅靠局部、阶段性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价值判断,要在海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做出令人信服的全面评价,提升课程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二,主张多元主体参与,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评价应该通过新兴技术手段让更多的课程利益相关方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让教师、儿童、课程专家、幼儿园管理人员、家长、社区人员等都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以避免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影响课程评价的客观性。
第三,强化质性资料分析,实现个性化评价。传统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定量的评价,主张用“对”与“错”来简单地判断课程的达成目标。质性评价则试图全面且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依据不同情境来慎重解释评价结果,这种课程评价方式有助于评价者更为个性化地描述儿童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基于AR技术的幼儿园课程具有开展质性评价的优势,教师应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关于课程实施的质性资料,并结合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境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准确把握课程实施中所发生的具体事件,详细描述儿童的活动表现,深入挖掘和剖析儿童存在的具体问题,最终做出精准的个性化评价。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25.
[2]覃泽宇,王卓玉.教育技术学之文化逻辑管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4):84-89.
[3]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J].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0.
[4][13]杨雄,杨晓萍,张骞.AR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0(0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