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篆刻特色,做和乐教育
作者: 王雅斌篆刻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创建特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民族根基、家国情怀、知行合一、人格健全的‘和乐少年’。
山东省济南市济洛路小学始建于1963年,是一所有着近60年历史的传统老校。站在新的时代潮头,如何让这所传统老校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为社会服务呢?带着这样的思考与使命,济洛路小学全体教职工在学校原有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确定了“和谐、乐达”的核心育人理念,明确提出了“创篆刻特色,做和乐教育”的发展路径。
我们着重思考“学什么”和“如何学”两大问题。首先是“学什么”,我们自主研发了学校专属的书法篆刻教材。市场上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当然可以发挥“拿来主义”精神,但它适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呢?好不好用呢?我们绝不拿学生当实验品,而是在尊重学情和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主设计。
低年级以“赏、识”为主,中年级以“书、临”为主,高年级则以“创作”为主。这套教材有“三专”:专业,基于学情,分学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一,针对性强,只做小学篆刻教育;专心,图文并茂,易懂易学,贴近生活。
“学什么”的问题解决了,那“如何学”呢?我们主要采用大课带小课的模式。大课就是由书法篆刻专职教师每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篆刻课,立足课堂,做到全面普及。小课依托于书法篆刻社团,着力培养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篆刻技艺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力求给学生以全面的、简洁的理论指导和充足的实践机会。
现在,我们正在探究篆刻如何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整合内容上,利用篆刻艺术本身所包含的美术、书法、历史、文学等学科元素,在对应学科中展开综合性教学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美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整合的形式上,通过调整、增删、修正、丰富,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实施层面更加突出校本特色。例如在数学课中,求篆刻印章的表面积、体积、重量等;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探究对古文字的认识、如何打磨石章外形;思政课上,了解篆刻的历史、演变、内涵、精神等。
篆刻特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传统文化在学校不断渗透的过程,是学校办学品位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充分利用书法篆刻元素浸润校园环境,建设了“一室一廊一站”。“一室”即书法篆刻专用教室,笔墨纸砚、刀石印毡,应有尽有,师生作品、名家精品也陈列其中。“一廊”即教学楼每层楼走廊,悬挂篆刻历史介绍、精美印文欣赏和师生的篆刻作品,散发出浓浓“印香气”的同时,用“无声语言”唤起师生深深的书法篆刻情。“一站”则是红领巾广播站,开播“书家故事”等专栏,由各班轮流组稿、编辑,播讲自己喜爱的书法家、篆刻家的故事,传递自己的篆刻心得,交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悟。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孩子们需要这个支点。我们结合节日开展篆刻展示活动;定期展出师生作品,每学期每班出一本作品集,全校进行评比;每月颁发“和乐章”,贴在“和乐手册”上;每学期评选最佳社团、最佳作品、书法篆刻小明星、十佳小篆刻家等,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公开表彰。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书法篆刻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
我们深知,篆刻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创建特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民族根基、家国情怀、知行合一、人格健全的“和乐少年”。我们希望通过“一笔一刀篆方寸,一言一行刻人生”的篆刻精神,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生命价值教育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篆刻教育的意义,不是培养篆刻家,也不仅仅是让孩子习得一项技能,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滋养,是在厚重其人文素养的同时,助力孩子打开人生的一扇窗,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是非面前有立场、在诱惑面前有定力、成就“和谐、乐达”的自己。
责任编辑: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