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2022年第24期

教育家

教育家2022年第24期

周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育家》杂志是由《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主流媒体。杂志依托《光明日报》在知识界、文化界、教育界、理论界的权威影响力,致力于打造深度与广度并重、专业与内涵并包的教育人物高端期刊。《教育家》杂志不仅仅是一本高端的教育杂志,更是助推教育家成长的平台。《教育家》杂志创刊以来,已经举办了“寻找大国良师”“寻找中国好校长”“教育家成长大讲堂”“国家语言文化大讲堂”“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中国校长创新发展大会”等多个影响广泛、反响热烈的品牌活动。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其教育触角和脉络已经延伸到全国各地。

目录

专题报道 | 跨学科学习:在融通中提升核心素养

科学的发展是分科的,而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如何利用分科课程教给学生整体的、全景化的内容?新课标中反复提及“跨学科学习”。实际上,跨学科学习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对此感到陌生。什么是跨

专题报道 | 跨学科学习的本质内涵与实施路径

大力倡导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和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色之一。什么是跨学科学习?它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是什么?它与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的关系是什么?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是什么?跨学科学

专题报道 | 跨过困难,跨向理想

新课标中高频出现的“跨学科学习”,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实现路径、理想样态和现实困难。本刊编辑部邀请了数位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和专家,分享他们眼中的跨学科学习。语文李竹平

专题报道 | 走进农家学物理

“跨学科实践”成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科学内容”新增的一级主题,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显然,本主题相对于其他四个一级主题

专题报道 | 丹顶鹤去哪里越冬

古人云:意在笔先,如风行水上。对于九年级跨学科课堂教学来说,案例主题的甄选至关重要。目前,江苏盐城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而丹顶鹤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生物。让学生由思考丹顶鹤的越冬问题

专题报道 | 如何为跨学科学习“鸣锣开道”

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克服障碍、不断调适、实现跨越。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能够高效开展跨学科学习,必然有赖于系统性的师资培训,并为之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本刊编辑部特请相关专家和校长,给出具体建议和可操作

封面人物 | 人本管理撬动学校内涵发展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街道新风街7号,一条安静的深巷尽头,北京市三帆中学悄然矗立。这所承袭北京师范大学基因的中学,创办于1997年,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初中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仅中考

寻找大国良师 | 王富贵的村小梦

王富贵,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校长,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2018年获“马云乡村校长奖”,2019年被评为“乡村科技好校长”,同年入围第四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凌晨三点,王富贵还是睡

寻找大国良师 | 春花:让科技之花在草原上绽放

春花,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蒙古族小学科学教师,全国高级科技辅导员。内蒙古自治区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赤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六月,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在内蒙古的大地上交汇,蓬勃的希望在

教师书房 | 进入高考作文的《红楼梦》该怎么学

万君,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教师。合著有《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如何有章法地读透名著》,叶圣陶杯、文心雕龙杯等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四中语文课:红楼梦从来没有这样学》是北京四中一线教师万君为助力高

视点 | 高职办本科何以真正落地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以下称“新职教法”),并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自此,实施了26年、历经三届人大常委、修订工作长达14年

视点 | 优质科学教育,放飞乡村少年的科技梦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作出了回答:科学知识最有价值。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发离不开科学技术。实践证明,学习科学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少数科学、

走进智慧教育 | 人工智能背景下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和劳动形态都发生了变化。面向未来,学校亟须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创造性劳动聚焦创造性潜能、创造性思维、创

治校 | 科学治理创时代新校,优化供给育幸福新人

“无论我们希望赋予学校多少使命,都没有理由剥夺孩子们的童年。”作为一名校长,我对此深表认同。我常常在想,为何现在的学生那么忙?全家上下的精力和财力都围着孩子转,报班、补习、写不完的作业,为什么没有收获

治校 | 创篆刻特色,做和乐教育

篆刻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创建特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民族根基、家国情怀、知行合一、人格健全的‘和乐少年’。山东省济南市济洛路小学始建于1963年,是一所有着近60年历史的传统老校。站在新的时代潮头,如何

治校 | 打造新时代“TOP新学校”

浙江省杭州浦沿中学创建于1970年,曾经在民办学校的冲击下陷入低谷,教师失去信心进而被动“躺平”。在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学校积极制定强校工程规划,全体师生形成共识——确立“打造新时代TOP

治校 | 尊重个性,美美与共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这告诉我们,尊重个性是培养兴趣、挖掘潜能的重要途径。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简称“光高”)始终把艺术作为特色发展方向,推进多样化培养模

治校 | 看全盘、抓关键,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多年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和体育局以“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为目标,在校园安全监管各环节流程上持续优化改革、创新创优,打造出具有环翠特色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聚焦岗位职责,健全校园安全

治校 | 倾心点亮“校园新闻”这盏灯

文化,是教育的血脉。学校宣传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责任重大,任务也很艰巨。作为兼职的校园新闻人,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南实”)宣传组的同事是南实教育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

课事 | 小学艺术课程“三步走”

为了关注小学生“体验式”的艺术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他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的需要,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开发了“艺术大师”课程,整体架构多通道、多元化、多样态的艺术体

课事 | 基于传统文化,建构家庭教育特色课程

在当下家校协同育人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的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构建适宜于本校家长群体特质、满足本校家长需求的家庭教育课程,山东省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以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为核心,创造性地开

课事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日趋成熟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务必高度重视其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

实践者说 | 五育融合促发展,“劳动+创新”向未来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科技中学(以下简称“科中”)创建于1994年,是省一级公办初级中学。自2001年起,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劳动必修课,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与实践。在深圳“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学

实践者说 |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予以指导,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作出了指引。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二中学

实践者说 | 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学校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积极构建“课程+基地+文化”的一体化、浸润式劳动教育体

实践者说 | 多维度审视“双减”,卸下过重的担子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目前“双减”已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效果,但优化教育生态是一个持续

实践者说 | 创新红色“季历”,党史浸润童心

浙江省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常态育人促习惯、主题德育强少年、精准个别有温度、协同育人共发展几个层面,让阳光洒满少年的成长路。为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践

实践者说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家校合作

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开展方式、开展内容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将家庭教育力量引入其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家校合作的必要

实践者说 | “卷入式教研”让教师幸福成长

年轻教师需要专业成长系统培训,成熟教师需要专业成长外部动力,骨干教师需要增强团队成长的引领力。同时,教师要想获得专业发展,既需要主动的个人研修,更需要精准有效的团队研训。无论是教师个人成长,还是学科团

实践者说 | 新时代师德修炼的四个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中曾以“顺乎天下之理谓之道,行而宜之谓之德”来解释道与德,笔者认为其中的“天下之理”,可以理解为某个时代中人们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规律性的共性认识。师德,是时代发展对教师作出的规范

实践者说 | 以“学习共同体”开展群落式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家办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共识和教育工作者的成长目标。当前,国内各级各类“教育家型校长”“名优校长”的培养工程纷纷启动,各地区的理念、模式、路径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实践者说 | 我想批评却没开口

作为学校的书记、校长,当发现教师工作中的问题时,有义务及时地批评指正。然而,批评需要艺术——既要指出问题,又要使得教师欣然接受 既要解决问题,又要考虑教师的面子。这是一种管理之道,也是一种学问。我曾因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