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汪红玲

【摘要】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小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能够感受诗词的魅力,产生情感共鸣,将诗词合理地融入自己的语言模式中,从而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文章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策略,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汪红玲(1982—),女,江苏省淮安市老坝口小学。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语言优美精练、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点。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诗词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值得学生去运用[1]。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言学科。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侧重于字词含义的讲解和诗句的翻译,而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韵味、意境和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诗词,忽视了其内在的美感和情感价值,这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部分教师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反复诵读、背诵诗词,缺乏将所学诗词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训练。这种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语言思维的拓展,还阻碍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诗词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体验:乐音同享 诗词绝唱

诗歌与音乐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古代,诗词不仅用于书面阅读,而且用于吟诵和歌唱。在古诗词教学中恰当引入音乐,可以渲染教学气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领悟力,使其在音乐中强化对诗词的情感体验,实现其与诗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不同古诗词的意境、情感不同,教师要据此选择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例如,在学习《凉州词》时,教师可以选择悲壮的音乐;在赏析《满江红》时,教师可以选择浑厚的音乐;在品读《江畔独步寻花》时,教师可以选择轻快的音乐;在吟诵《元日》时,教师可以选择喜庆的音乐。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音乐美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提高领悟能力[3]。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索相关的歌曲。在课堂伊始,教师不应急于教授知识,可以先播放歌曲。在播放歌曲的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认真地倾听歌曲。在播放完歌曲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歌曲已经播放完了,你们觉得这首歌好不好听?古诗词用于歌唱,具有一定的乐感。因此,在阅读古诗词时,我们要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注重轻重缓急。吟诵能展现当时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跟着录音来吟诵一遍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古诗词的音乐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的画面,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学生可以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且将古诗词融入自己的语言模式中。由此可见,教师利用音乐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音乐美,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

(二)想象:创设情境 品味意境

诗的情境、画的意境融为一体。意境是诗人借助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理。王国维关于诗词中所谓“情”“景”有独到的见解:“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了解古诗词意境的特征,有助于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效率。诗人的情感都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4]。

引导学生充分吟诵并发挥想象力是感受诗词意境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进入诗词的情境中,想象诗词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构建真实可感的画面与场景。学生在意境中可以展开想象,走进诗人的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了解古诗词的意蕴,感受诗词的精髓。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咏柳》时,品味诗中的意境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新课伊始,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诗歌。在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诗的题目是咏柳,这首诗是赞美柳树的吗?除了柳树,诗人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无法快速回答出来。此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划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深入思考、探究。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加深对诗的了解,体会诗中的意境,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诗的主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走进诗的情境,体会到了诗的生动性、形象性,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品味意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

(三)感悟:推敲文字 感受意蕴

汉字是具有美感的。将汉字进行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古诗词,可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丰富语言的内涵。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在古诗词创作方面经过了怎样的推敲,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1.诗眼

诗眼通常是一首诗的灵魂,能够突出诗的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这首诗的诗眼,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景色的愿望,寓意着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诗人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场景,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寻找诗眼,学生能够了解诗的核心内容,明确诗的主旨,领悟诗的深层含义。此外,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语句进行深入的思考、反复的品味。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语言魅力。

2.推敲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绝句》一诗时,教师可以开展比较教学。教师可以将前两句诗中的“鸣”“上”提炼出来,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字可以替换成什么字,从而让学生感受这两个字的准确性。针对后两句诗,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的含义。在学生掌握这些词的含义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句中的‘含’可以换成‘外’吗?为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进行思考,并基于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感受古诗词的深意和用字的巧妙。

3.会意

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登鹳雀楼》一诗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众所周知,太阳是金黄色的,而且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作者在写这首诗时会称之为‘白日’呢?是作者看错了?还是作者写错了?”这一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可以调动学生的回答兴趣和求知欲。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翻阅相关的书籍,搜集资料。学生回答道:“这里的‘白日’是写实,作者并没有看错,也没有写错。当时作者身处山林之中,落日衔山,云遮雾障,使得原本就被减弱的太阳光变得更加暗淡了,所以作者看到了‘白日’这一奇特的景色。”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欲穷千里目’中提到了‘千里’,请问作者真的能看到那么远吗?”通过深入探究,学生发现,这里的“千里”不是实指具体的距离,而是虚指,用以形容视野的辽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倾注的心血及诗词蕴含的深远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对古诗词的语言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认识到不同字词在句子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积极影响,开始重视字词的运用,在写作时会深入思考,仔细斟酌每个汉字的选择。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美,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还能培养他们重视语言运用的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写作时,学生会更加注重语言的精准运用,力求增强自己语言的感染力。

(四)拓展:整合积累 强化语言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单一的读诗、教诗与背诗模式,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拓展紧密结合,探寻不同年级段所学古诗词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分类,构建知识的前后联系。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整合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的古诗词后,主动探寻同主题的其他古诗词。比如,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这类展现童趣的诗后,教师可以引入高鼎的《村居》,让学生探究这几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侧重点。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让他们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对于同样是描写农家生活的《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悯农》等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在描写手法上的异同。这不仅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结语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综合性。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感悟古诗词的深层含义,整合同类型的古诗词。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和平.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5):4.

[2]张宏洲.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1):57.

[3]周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4):98-101.

[4]刘秀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增刊1):164-16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