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策略

作者: 刘银莹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在与教师展开积极互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学科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探索在新课标视域下如何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新课标

作者简介:刘银莹(1989—),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

在教学前,小学数学教师要围绕新课标进行创新性的学科教学设计,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吸收相关知识,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设计趣味化的导入环节,让互动更积极

为了增加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频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趣味化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地进行互动。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趣味化的导入能化抽象为具体,在让数学知识得以具象化呈现的同时快速地引发学生的思考,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为例,在设计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将有趣的游戏引入课堂实践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开展扑克牌游戏,让学生将扑克牌对应的数字进行相加,算出“24”。如果扑克牌上标有“6”“7”“A”“10”,在教师告诉学生“A”代表“1”后,学生就能很快列出算式“6+7+1+10=24”。如果扑克牌上标有“5”“9”“Q”“8”,学生在知道“Q”代表“2”后,同样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5+9+2+8=24”。在重复进行几轮游戏后,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即“如何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数字”[1]。教师在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后,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具体的字母表示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尝试,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了解如何用字母表示数字。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量关系,随机向一名学生提问,让该名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再告诉他:“老师比你大18岁,那么你认为老师今年几岁?”如果该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年龄正确地说出教师的年龄,教师就可以继续问该名学生当他的年龄是其他数字时教师的年龄,并引导该名学生用字母表示他的年龄与教师的年龄的数量关系:假设他的年龄为a,教师的年龄则为a+18。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相应的数字规律,有效地学会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及数量关系。

趣味化的导入环节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能迅速地破冰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课堂互动,在互动中对所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进而愿意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学习,实现自身思维和学科能力的发展。

二、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互动更具体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选取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案例来讲解知识点,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其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生活化氛围的带动下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通过交流来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数学知识会变成学生熟悉的案例,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分析、研究案例的过程中进行具体的互动,对知识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了解多种应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形成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个主题为“生活大探索”的小视频(内容是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以及与场景有关的器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小视频中的各种图形,从而熟悉课堂内容。如果在小视频的观看中,学生只能说出一部分图形而不知道剩余的图形,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情境介绍学生不知道的图形名称。接着,教师可以依次展示提前准备好的生活化道具,每拿出一个道具就让学生说出该道具的名称,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道具展示完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我来分一分”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要求将道具进行分类,进而知晓每类道具的特征[2]。之后,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些形状,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具有这些形状的物品,如长方形对应的物品有文具盒、饼干盒、笔记本,正方形对应的物品有魔方、纸箱、收纳箱,圆形对应的物品有地球仪、篮球、足球。在学生正确地做出回答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堆叠不同形状的积木,在此过程中对每种积木形成清晰的认知。

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基于此,教师要重视生活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和分析,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热烈地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的互动变得具体,帮助学生通过互动来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更加游刃有余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安排合作化的实践操作,让互动更全面

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同时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一种[3]。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平等地进行交流,高效地完成实践操作,同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合作化实践操作的实际安排中,教师要结合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这样,各小组能进行良性的竞争,取得显著的数学学习效果。久而久之,班上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能得到针对性的培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平均分成四个小组,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做铺垫。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做操时,若从前往后数,小明位于队伍的第6个;若从后往前数,小明位于队伍的第13个。请问小明所在的这支队伍一共有多少人?”面对该问题,各小组需要自行讨论如何解决,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地交流彼此的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与本组成员进行全面的互动和有效的观点碰撞。如果学生能够解决具体的问题但不会总结同类问题的解决策略,教师就需要参与到互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归纳,最终总结出相应的策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对总结出的策略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运用总结出的策略去解决另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策略的熟练运用和对相关知识点的吸收、巩固。

合作化的实践操作能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更全面的互动。学生通过全面互动,既可以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点,也可以科学地建立知识体系。所以,教师要对合作化实践操作予以重视并统筹安排。

四、设置多样化的巩固练习,让互动更有效

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的讲解情况为学生布置巩固练习,进而让他们的课堂互动更加有效。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不应将巩固练习局限于书面作业,而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借助各式各样的作业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巩固练习可以作为课堂互动的延伸形式,有利于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以知晓自己需要进一步巩固的知识,教师则可以找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内容为例,在进行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巩固练习。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寻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并用照片记录下来。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用道具演示一些平移和旋转运动,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4]。对于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完成书面作业,分辨出哪些图片蕴含着平移现象,哪些图片蕴含着旋转现象。在学生完成相应的巩固练习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所写内容的正确率进行客观的点评,让学生知道如何有效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巩固练习的设置、学生对巩固练习的完成是一种间接的师生互动,而互动的结果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情况,便于教师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发挥课后作业应有的作用。

五、实施科学化的课堂评价,让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除上述策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构建科学化的课堂评价机制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围绕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情况纳入评价标准中,为学生选择更加人性化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结果的客观反馈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就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科学合理的评价能让课堂互动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反馈来调整各节课的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其展开针对性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上的点拨及思想上的启发。这样,学生能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数学学科能力,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进行完课堂教学后,要引导学生对整节课做出多维度的评价。关于本节课的评价因素可以包括:学生是否已认识面积的含义,是否能比较不同的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否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求解方法,是否能辨别清楚常用的面积单位,是否能将面积的求解与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是否能应用相关方法求解生活中的某些物体的面积,等等。在这些评价因素的带动下,学生能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评价。教师在收集到学生的评价意见后也能迅速发现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5]。

科学化的课堂评价能让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的保障。师生可以根据课堂评价机制进行良性互动,在评价中得到提升。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评价机制的制定,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结语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致力于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师要从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其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其互动的热情。以课堂内容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互动策略能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科知识点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逐步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司艳.真实问题情境引领下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路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1):90-93.

[2]徐玉琴.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4(30):171-173.

[3]雷晓爱.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7):149-151.

[4]贾娟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J].学苑教育,2024(28):19-21.

[5]梁小芹.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27):133-1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