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李春燕
【摘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开展深度阅读教学活动,有助于改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浅显化、单一化等现象,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性。文章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壶口瀑布》为例,从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细读文本等角度出发,对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究,以期让学生于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深度阅读;《壶口瀑布》
作者简介:李春燕(1987—),女,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九中学。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此单元所选文章皆为游记,是作者在游览山水、人文古迹时的真实记录,抒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学生可以跟随着作者的游踪,感受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自然风光,他们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还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壶口瀑布》作为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文辞优美,用词讲究,线索清晰,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可作为学生研读和分析的重点对象。开展基于此篇课文的深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让学生于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感受祖国的自然风光,提升思维能力,并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游记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于教学目标中融入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深度阅读活动的指南针。将核心素养要求融入教学目标中,能够使后续的阅读活动围绕着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顺利推进。为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将其融入深度阅读教学目标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为此,教师要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这四个维度,设定贴切、合理的深度阅读教学目标,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指明具体的方向。
作为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的逻辑、内容和语言都经得起推敲和研究。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了解游记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散文的语言魅力,还要掌握阅读和赏析游记的主要方法,提升鉴赏和创作游记的能力。因而,在设计和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壶口瀑布》的内容,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之中,将深度阅读活动指向核心素养的建构与发展[1]。
首先,将教学目标指向语言能力。如:品读和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总结和概述游记散文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从整体上把握游记散文的特征。
其次,将教学目标指向思维能力。如:深入阅读文章中的精彩片段,直观地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能够借助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
再次,将教学目标指向审美创造。如: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体会散文中的真实场景,赏析游记散文的语言美、景色美,领略大自然的力量;从具体的语句入手,展开深度鉴赏和解析,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最后,将教学目标指向文化自信。如:领会游记散文中的自然景色之美,感受文章中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能深度挖掘黄河精神,体会中华儿女对黄河的真切情感。
基于《壶口瀑布》的体裁特征,在设定深度阅读教学目标时,教师将重点放在语言品鉴、思维发展和文化感知等不同的角度,旨在让学生发掘游记散文中的语言、审美等要素,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与精神。
二、于朗读品味中渗透核心素养
要想将核心素养扎根于语文课堂,就要创建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语文味”要如何定义呢?教师可将语言文字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朗读和品味游记散文中语言文字要素的审美意蕴,在读的过程中展开艺术再创造,感受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便能在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阅读中实现深度阅读目标,达成核心素养要求[2]。
于朗读中品味壶口瀑布的磅礴美。雨季的壶口瀑布“涛声隐隐如雷”“雾气弥漫”,其磅礴的气势美奔涌而出。朗读时,学生要学会调节语速、语调,将雨季壶口瀑布的气势读出来。从听觉角度再现雨季的壶口瀑布时,应重读“隐隐如雷”这一重音,展现出雨季壶口瀑布浩大和壮观的场景,凸显出其声音的震耳欲聋;从视觉角度再现雨季的壶口瀑布时,要轻读“雾气弥漫”“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两处重音,还原出瀑布上下翻滚、充溢而出的凶险画面;从感觉的角度再现雨季的壶口瀑布时,要以重音延读的方式,读出“大着胆子”所蕴含的情绪,将作者内心深处的震撼、恐惧体现出来,以此显现出雨季瀑布的汹涌蓬勃。
借用重音重读、重音轻读、重音延读等不同的朗读技巧,学生将游记散文优美精妙的语言魅力展现出来,从听觉、视觉和感觉等不同的感官层面,再现雨季壶口瀑布的凶险景象,凸显出一种气势磅礴的美感,由此体现出深度阅读教学的“语文味”。
于朗读中品味壶口瀑布的细腻美。相比于雨季的壶口瀑布,作者在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时着了更多的笔墨,打造了壮阔与细腻交融的审美形态。要想读出“语文味”,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壶口瀑布的细腻美。与朗读雨季壶口瀑布时有所不同,在这一部分,学生要聚焦于修辞方式之上。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还原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读到“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等比喻句时,要增强声音的厚度,提高语速,通过调控语调和语速,将画面感读出来;从拟人修辞的角度还原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读到“翻个身”“跌”等将黄河人格化的词句时,应利用重音重读的方式,体现出水势的湍急和危险,将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出来;从反复修辞的角度还原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读到“三跌”“四跌”等词汇时,应以重音重读的方式,将黄河之水跌落峡谷时的场景展现出来,读出枯水季瀑布不可阻挡的壮观气势。
在描绘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细腻地勾画了瀑布水流的形态。读到这些语句时,学生要注重变换和调节语调的高低和语气的轻重,凸显出枯水季瀑布的细腻美,还原出文章字里行间的丰富美感。
三、于对比解析中践行核心素养
深度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深层鉴赏等能力,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推理分析。从这一角度来说,为契合深度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可采取对比解析的阅读指导方法,让学生于文本中寻找对立面,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和解析,逐步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对比解析时,教师务必要选好比较的“点”,当这个“点”确定后,学生才能展开由点及面的深度解析活动。以《壶口瀑布》为例,作者记叙了先后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真实经历,第一次游览时是雨季,第二次游览时为枯水季。这两次游览的经历,为学生开展对比解析的深度阅读活动提供了素材。教师可以采取图示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做好如表1所示的概括和对比活动。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表1,引导学生于对比阅读中,以批注的方式,从文本中圈画和提炼重点语句,完成表格的填写。经过一番对比后,学生可从声音、势头、景色、感受等不同方面,认识到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赏析、辩证思考等能力皆会有所提升。
四、于文本细读中落实核心素养
深度阅读,要求学生读进去,即深入文章的语言、文字、意象、情感之中,探寻其审美意蕴和深刻哲理。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开展文本细读活动,让学生捕捉、聚焦文本中的语言素材,探寻其中绝妙的艺术手法,提升语言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3]。
(一)细读语言
语言是文本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语言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当学生学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析文本语言之后,他们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能挖掘出语言中富含的审美元素和文化深意。所以,在文本细读的第一阶段,教师应聚焦于文本语言,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语言的方式,领略文本的内涵与深意。
在《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从声、势、景、感四个角度,展现了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特征。在细读文本、赏析语句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从声、势、景、感四个角度出发,解读和鉴赏文章中的语言要素。
如在描绘“声”时,作者运用了“隆隆冲去”“潺潺成溪”等优美的词语,细致地描摹了美妙的水声,既凸显了壶口瀑布水流撞击的磅礴之势,又展现了其涓涓细流般的柔美。
又如在描绘“势”时,作者以“千军万马”“轰然而下”等一系列动态化的词语,赋予了壶口瀑布人格魅力和生命张力,将其浩荡之感体现得十分生动和形象。学生在细读语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作者用词之贴切、形象,从不同角度体会和品味壶口瀑布的美。
(二)细品手法
在文本创作的过程中,出于表达情感、抒发情志等目的,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进行描写。经过作者的雕琢和修饰后,客观世界中的人、事和物,便具备了艺术性和文学化的特征。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细品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从某一种写作手法入手,体会其语言特点、审美特征,这样方可将核心素养真正渗透于深度阅读活动之中。
因此,在学习《壶口瀑布》一文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细品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拟人等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的用意,以及艺术手法产生的文学效果,感受壶口瀑布的生命力以及喷涌而出的阳刚、壮丽之美。如“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三)梳理逻辑
除了语言和手法,文章的逻辑主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作者或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或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顺序进行写作。当学生能够提炼和梳理课文的逻辑主线时,他们即可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细致地分析和梳理课文逻辑主线的同时,学生还能提升思维能力。
《壶口瀑布》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面对此类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底层逻辑开始梳理,从表层的文本内容中还原作者的行文思路。当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后能够发现,作者是按照“先写景后抒情”的底层逻辑写作的,他以“壶口瀑布”为描写的对象,抒发了自身强烈的情感。一方面,作者通过对两次到壶口瀑布游览的经历进行描写,对比了壶口瀑布的景物变化,概括了该地区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于一字一句中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与赞颂,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热烈赞扬。
通过分析文本语言、手法和逻辑,学生聚焦于游记散文的内容、形式和主旨,展开多维度和纵深化的文本解读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感悟文本中富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从而实现语言运用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的提升。
结语
在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中,凸显核心素养的导向价值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和审美元素,开拓眼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此,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深度阅读教学,方可真正推动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佳佳.浅谈语文教学中游记类文章的教学方法:以《壶口瀑布》为例[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1):7-8.
[2]黄慧.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以梁衡《壶口瀑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20):48-51.
[3]王秋红.《壶口瀑布》浓意背后的趣雅、境高与理深[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2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