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下的习作教学策略

作者: 丁美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下的习作教学策略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归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需要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为例,从真实生活情境着手,引领学生探索生活中的观察对象,旨在驱动学生的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习作教学策略;“写观察日记”

作者简介:丁美凤(1981—),女,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镇第二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该学习任务群主张学生能对真实生活情境进行观察,从中提炼与习作相关的重要因素,为学生习作能力提升打好基础。然而,当前的观察类习作的课堂上,部分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欠缺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或不能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或人云亦云。如果习作行文瓶颈难以突破,就说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经验,需要教师通过深层次指导,帮助他们形成基本的“观察—吸收—理解—转化—输出”链条,以完整的习作思维来应对日常习作训练。如何根据《课标》提出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目标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并让学生对观察到的情形和现象进行精准的描述?本文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为例,来详细论述。

一、“写观察日记”解读

笔者认为,“写观察日记”包括两个关键词:一是“日记”,二是“观察”。

“日记”,是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习作练笔的重要形式。其提倡学生随时关注生活中的见闻、事件、感想等,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周围真实发生的情形,体裁不拘一格。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写日记的格式,对可记录的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所以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应主张学生尽量将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等情况写清楚,并让学生在习作时更有仪式感。

“观察”,是教材围绕“写日记”增加的新要求。根据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的课文来看,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重要对象。而且教材要求学生采用的是连续观察的方式,能以某个时间段为观察周期,去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情况。由此可见,学生要能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去反复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不过,对变化情况的记录并不是对变化的简单归纳,而要求学生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观察结果,并在观察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1]。

二、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写观察日记”习作教学策略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教学要求相比于第一学段更加系统,也需要教师在细微之处有效指导学生,让学生结合已有的习作经验得到更好的方向性指引。笔者认为,“写观察日记”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按照《课标》提出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为学生提供习作对象,让学生用连续观察的方式完成对自然界中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并进行记录。因此,本文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写观察日记”习作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习作教学定位

《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定位,分散在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中。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开始出现“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的要求。对于日常应用文这项三、四年级重要的习作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称谓和基本格式。同时,学生也需要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通过日记、观察手记等形式,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由此可见,“写观察日记”是建立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的习作训练。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明确单元习作教学的定位,根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以“实用性”为教学核心,根据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来引领教学[2]。

通过分析第二学段的教材选编的内容,教师可以发现以习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非常明确,逻辑非常清晰。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进一步调动自己的感官,由对某个事件的记叙、对基本格式的掌握过渡到对事物变化的连续观察。这样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经验积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写观察日记”被编排在第二学段的教材中,是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的内容延续,也更注重“观察”二字(两者在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方面的差异见表1)。

由表1可知,相比于“写日记”的习作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写观察日记”有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连续观察意识,以合适的视角观察、记录,又需要学生详细写出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说明教师的习作教学定位应从原本的“写出来”“有内容”过渡到“写收获”“记感受”“理变化”。

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写观察日记”教学内容时,要合理串联日常生活中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注重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提高学生表达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给出的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的圆缺变化、小猫生长四个案例,鼓励学生合理选择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情况。

(二)采用“反思去蔽”的个性化习作教学方法

《课标》能为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方法提供方向上的引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反思去蔽”的方法来完成习作教学任务。

“去蔽”一词源自哲学范畴的“去蔽说”。“去蔽说”认为事物在没有被人陈述或判断时处于遮蔽状态,只有在被人陈述或判断时才能达到去蔽的状态。而此处所说的“反思去蔽”,指的是对思考方式的再思考,对已有观点的再分析,以个体的描述或解读来实现对某事物的理解,不断丰富主观认知。个体对事物的反思,能达到去蔽的效果,对个体了解事物本质和变化规律起到重要作用,是个体逐步认知事物或现象的重要环节[3]。可见,“反思去蔽”强调个体思维的独立发展,契合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要求。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处处留心皆学问”。某些课文后面设置的“资料袋”“阅读链接”,展示了“写观察日记”的不同形式。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切忌盲目设置模板、提供范例,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为学生打造有利于释放天性的课堂。例如,对于“观察一种植物”的习作主题,笔者班上的一名学生所写的观察日记内容如下。

9月3日 周日 晴

我买的绿豆,一颗颗绿油油、鼓鼓囊囊的。我找来一个瓶子,往里面装了水,把绿豆放了进去,想看看它们是否真的会发芽。

9月6日 周三 晴

我种的绿豆怎么变得胖胖皱皱的、中间还裂开了?原来,绿豆如果泡水泡得太久,就会像我泡在水里的手指脚趾一样膨胀起来,变得皱巴巴的。

9月15日 周五 晴

这是什么情况?我种的绿豆为什么长“尾巴”了?爸爸妈妈看到之后挺高兴的,和我说以后不用买绿豆芽了,还说发豆芽的任务就交给我了。

虽然这几篇观察日记篇幅很短,但该学生的观察十分细致。笔者在肯定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后,进一步引导该学生去反思:在无意中使绿豆发芽,发豆芽的过程是不是正确的?于是,该学生根据笔者的提示查找资料,继续探索发豆芽的方式。

9月20日 周三 晴

我把新买的绿豆放进玻璃碗里,并倒入清水,放了一晚上。第二天,我把绿豆捞出来洗干净,放到有筛孔的篮子里,再用纱布盖住,以起到遮光、保湿的作用(篮子里不能有积水,而绿豆要保持湿润)。为此,我只能拿着小喷壶不停地喷水,好累啊。

9月24日 周日 阴

秋老虎来了,家里温度很高。我发现绿豆居然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长出了芽,看来我每天喷水为它们保湿还是值得的!看着豆芽一点点长出,我感觉大自然真神奇,植物真有趣!

在实际观察过程中,该学生对发绿豆芽有了新的认知,体会到了植物变化的趣味,更培养了动手能力。该学生在“去蔽”思维的引领下,对原本无意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可见,提供个性化习作教学指导,能够为学生打开探索新世界的大门。

(三)创新成果测试与展示

“写观察日记”相比于“写日记”,所进行的观察更有深度,对观察的连续性、细致程度也提出了要求。《课标》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的“教学提示”中提到的“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习表达生活”,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习作教学目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现实生活,通过个性化习作的引导,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4]。笔者班上的不少学生经过笔者在课堂上的初步指引,已形成反思自我的意识,开始对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进行再思考。在评价环节,笔者根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设计出了习作成果的测试表(如表2所示)。

表2中的各个测试标准,可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评价内容和方向,帮助学生由“学会写日记”向“学会写观察日记”过渡。经过自评和互评后,不少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察日记,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反思去蔽”的习作意识,呈现出多元习作成果。如有的写不同季节的变化,有的写早餐摊数量和类型的变化,还有的写家长头发从黑到白的变化。对于优秀习作范文,笔者将它们张贴在班级板报的区域,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相互学习彼此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集思广益,开拓学生的个性化习作思维。

结语

生活中处处都是值得观察的事物和现象。哪怕学生的习作还不能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但学生只要肯静下心来观察,有明确的习作思路,主动“反思去蔽”,对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再次进行深入分析,就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课标》提到,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由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特征是“实用性”,因此教师要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视角下进行习作教学策略的归纳,保证有清晰的教学定位,明确个性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不断“反思去蔽”,在课堂上着重创设情境,以真实的体验促进学生的真实表达,通过“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提升能力的过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闻萍.习作“学写观察日记”教学探析[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9):68-69.

[2]袁亚慧.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J].作文,2023(33):30.

[3]刘华青.读写融合,探观察记录之秘:四上习作“写观察日记”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23(18):49-50.

[4]陆艳.整合单元内容 落实观察要素:以“写观察日记”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2(35):34-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