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篮球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蒋轶翀

【摘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参加适量的篮球运动,不仅可以完善人体功能,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弹跳力等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因而高中体育教师在上篮球课时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兼顾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规则,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篮球运动;体育教学;高中体育

作者简介:蒋轶翀(1993—),男,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高级中学。

篮球运动作为重要的球类项目,融对抗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颇受学生的喜爱,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然而,当前高中的篮球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篮球运动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高中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每天的体育运动时间较少,甚至有的学生利用运动时间学习,他们对运动的兴趣普遍不大。还有的学生本身运动能力不强,在小学和初中时也没有上过篮球课,篮球基本功较差,导致无法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篮球运动学习目标,由此自信心受到打击,失去对篮球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呆板单一

传统的高中篮球教学侧重教师的讲解示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步骤完成练习,只关注技术教学,忽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因而教学质量不高,无法适应当今篮球教学的需求。此外,单一的动作模仿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提升学生的篮球综合能力。索然无味的训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条件有限

场地与器材是篮球运动的保障。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标准的篮球场地和器材供学生使用,但一些学校篮球学习器材的种类不够丰富,阻碍了篮球教学的开展。要想更好地开展篮球教学,教师需要借助多种多样的训练器材,如需要利用弹力带、敏捷圈、运动阻力伞、药球等训练学生的各项体能,利用投篮定型圈、投篮回球机、手指定型指印篮球等训练学生的投篮技能,利用移动式篮球传接球反弹装置和传球轮式反弹网等训练学生的传接球基本功,利用篮球专项心智电脑测试仪来检测学生的记忆、协调、灵敏和抗干扰等多种能力,并据此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升学生的运动心理素质。另外,有的学校存在缺乏专门的篮球运动教材的问题。教师没有具体的教材作为教学依据,就无法制订科学的篮球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开展篮球训练。

(四)课时安排不足

当前,高中仍缺乏专门的篮球课。如果想要开展篮球教学,教师只能在一周有限的体育课中进行安排,课时严重不足。此外,篮球训练间隔时间往往一周以上,这不利于学生巩固篮球技能。在有限的篮球课中,教师大多只能开展简单的技术动作训练,很难延伸到篮球战术的教学,更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导致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篮球运动的魅力[2]。

(五)师资水平不足

篮球运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运动,它不仅需要运动员拥有强大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运动员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与高超的队伍战术素养。这就对教师的篮球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学校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篮球教练、教师团队,但是仍有的学校缺少专职篮球教师。普通的体育教师对篮球战术、篮球规则、篮球裁判法等知识研究不足,难以开展专业的篮球教学,导致篮球课程的专业性得不到保障。

二、有效开展高中篮球教学的建议

(一)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1.趣味性教学

高中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而且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篮球课应起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激活学生身体活力的作用。对此,篮球教学应具有趣味性和多元性。教师可以将原地传接球改为行进间传接球,将直线传接球改为三角传接球、四角传接球、四角两球传接球,将一组一球传接球改为一组多球传接球等。同时,教师在练习中要规定完成次数并要求学生每完成一次都大声喊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练习专注度,又能营造激烈有趣的训练氛围。教师还可以开展组间竞赛,如让学生比一比哪一组传得准、传得快、传的次数多等。借助课堂比赛,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奋斗的精神[3]。教师开展趣味性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元素,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学有所得的同时收获愉悦的心情。

2.个性化教学

学生的运动能力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到了高中,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篮球运动技能,而有的学生还从未接触过篮球运动。基于此,教学不能“一刀切”。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注重提升篮球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篮球战术,着重培养没有篮球基础的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能够最大限度缩小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

3.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对于学生篮球技术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在模块化教学下,学校应明确高中篮球教学目标,安排足够的课时,采用统一的篮球教材。教师应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循序渐进地开展篮球模块化教学。此外,教师还应积极优化篮球教学方式,使篮球教学向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

4.注重示范教学

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示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运动要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示范和展示所学的动作,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管是教师示范还是学生示范,教师都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比如,可以借助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4];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简洁明了地讲授每个动作要领,同时督促学生对所学动作进行反复练习,直至动作掌握到位。另外,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篮球专业水平,从而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生充分信任。如在教室内讲解篮球裁判法时,教师可以身着专业的裁判服;在讲解示范裁判手势时哨音要干脆利落,动作要迅速有力,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认真地学习。

(二)重视分层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往往站在横向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对比和评价,忽略了学生个人的纵向发展。评价分层的目的是从纵向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相对个性化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师可以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对他们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篮球理论知识、篮球基础技能、篮球战术水平等方面的变化。然后,教师可以将相较于上个阶段表现较好、评价结果更好的学生划分为上进成员组;将持续表现较好的学生划分为优秀学兵组;将没有比上个阶段表现更好的学生划分为潜力组。在接下来的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分层评价的结果开展分层教学;同时,可以将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以折线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看到自己每个阶段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和容易波动的阶段,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增强学习篮球的动力。具体而言,在篮球教学评价中,教师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篮球是快乐的。

(三)积极组织篮球比赛

校园篮球比赛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篮球比赛,除了参加学校里的比赛,还要参加校外的各种篮球比赛,或者多带学生观摩高水平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对篮球战术的学习兴趣。要想让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教师要组建专业的篮球队,选拔一些在篮球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队伍,并定期进行专业训练。通过准备比赛、参加比赛、观摩比赛,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篮球运动的魅力,从而在篮球课上更积极地参加训练。

(四)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场地和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安全、有效开展的物质前提。宽广的场地和充足的运动器材有利于篮球运动的开展,从而切实提高篮球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学校要建设宽阔的篮球场,并购买充足的篮球训练器材,如篮球、标志桶、小篮架、弹力带等,最好还能购买投篮回球机、移动式篮球传接球反弹装置、传球轮式反弹网等。另外,学校要加强对场地和器材的管理力度,如配备专门的管理员,建立管理台账,定期检查场地和器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证篮球训练顺利开展。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和器材。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可以挑选篮球运动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篮球成长导师,在篮球专业知识及战术要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要想培养一支篮球成长导师队伍,学校就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篮球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帮助教师提升篮球运动技能和教学水平。学校也可以在校内多开展篮球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让篮球运动经验丰富的教师多分享经验。学校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互动,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观摩篮球课,从而让教师改进自己在篮球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升篮球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每周开设一至两节成长导师篮球课,让成长导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参加。如此,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长导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师生间相互信任,相互鼓励。

结语

总之,篮球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应重视篮球教学,给篮球教学提供充足的支持。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篮球训练计划,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提升学生篮球知识理论水平、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从而使篮球运动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宏达.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篮球教学的有效性[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2):106-107.

[3]高嵘,吕武平.对我国多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述评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8(6):18-22.

[4]万芙蓉.小学篮球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

(1):47-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