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之根 汲取文化精髓
作者: 府文娟【摘要】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具有重要价值,其不仅能丰富德育教育资源,促使学生理解德育理论内涵,还能创设多元德育方式,便于开展德育实践。在以往的德育实践中,存在教育准备不够充分、渗透方式较为单调、实践活动不够多样、评价反馈较为缺乏等问题。文章基于这些方面的问题,通过运用实践探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树山”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为例,提出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策略,旨在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小学德育成效。
【关键词】“树山”;传统文化;小学德育;德育渗透
作者简介:府文娟(1981—),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德育中,需要结合过去渗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所教学生的基本学情,落实因地制宜的理念,立足传统之根,汲取文化精髓,以此更好地实施教育活动。教师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全面挖掘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究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方法与策略。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价值
(一)丰富德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融合百家之长组成的涵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集合体,包括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文化典籍、传统思想、农历与节气等。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中,能有效丰富德育资源[1]。
(二)理解德育理论内涵
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欠佳,在理解一些德育理论时容易出现问题。例如,有学生提出“为何要过传统节日”等问题。教师展示分享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等知识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理论内涵。
(三)创设多元德育方式
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创设和实施多元德育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讲解与线下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寻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线上分享与交流活动等。
(四)便于开展德育实践
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德育中,实际上能让德育内涵更加具象化,便于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活动。比如,笔者让学生记录“树山”的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参观家乡民俗馆、寻访民间传统手工艺人,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渗透中的问题
(一)准备不够充分
部分教师缺乏相关经验,或者尚未意识到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导致准备不够充分,引入的资源较为匮乏,影响后续渗透效果。
(二)渗透方式较为单调
在小学德育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是利用图文课件,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渗透,这种渗透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学习到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但无法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2]。
(三)实践活动不够多样
部分教师除了借助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理论讲解,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但其组织的实践活动类型不够多样,局限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无法做到充分放手。这导致学生自主与合作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活动效果不佳。
(四)评价反馈较为缺乏
部分教师对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缺乏相应的经验,多是进行单一主体的定性评价,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反馈。
三、“树山”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策略
吴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根系,源远流长。吴文化特点鲜明:建筑是水乡特色、小桥流水;语言是软糯温柔、音调悠长;民风是淳朴友善、以柔克刚;作风是勤劳肯干、诚信大方。笔者所在学校的德育实践基地苏州树山生态村就蕴藏着深厚的吴文化,古迹众多,是德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树山”传统文化指树山生态村里的吴文化。树山生态村的建筑风格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走在乡间,听的是吴侬软语,唱的是悠扬昆曲,接触的是淳朴村民。不管是“树山三宝”—翠冠梨、杨梅和云泉茶的名气,还是特色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招牌,背后体现的都是树山人民优良的民风民情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不管是树山生态村的自然风光还是人文特色,都能给学生带来传统文化的熏陶。笔者科学选用文化资源,多角度开展“树山”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一)创设生动问题情境,高效融入传统文化
在小学德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要借助各类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多媒体设备与智慧教育平台,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解答基础问题,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开展德育。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德育导入效率[3]。
例如,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德育中,笔者提前准备树山地图、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旅游宣传视频、博物馆文物图等。在课堂上,笔者展示树山的有关图片,如树山三宝、摩崖石刻、陆绩廉石、竹林栈道、介石书院等,并提问:“你知道图中的风景都位于哪些地方吗?你知道这些文物景观都有什么典故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笔者顺势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理解德育理论内涵
在小学德育的过程中,一些德育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并且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传统的口述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一些德育理论,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德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融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德育理论。
比如,小学德育中有关于“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的理论,部分学生对此不甚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在德育课堂中引入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容和价值。比如,针对中秋节,树山除了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还要举行插棒香、点兔子灯等活动,这是很多地方没有的特色。通过德育课堂,学生可以了解“树山”文化中中秋节的民风民俗,理解每一个环节的特殊内涵。基于学生的兴趣点,笔者还向学生介绍兔子灯的演变过程,带领他们亲自制作兔子灯,让学生在中秋节的夜晚约上伙伴一同提兔子灯赏月,深刻体会弘扬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形成正确观念
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家国情怀。为了让学生有效理解其中的内涵与意义,解决学生提出的“什么是热爱家乡”“为什么要热爱家乡”“怎么样热爱家乡”等问题,教师可以融入本土传统文化,组织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热爱家乡等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比如,基于“我爱我的家乡”的德育主题,笔者组织学生来到树山生态村研学,让学生走进村民家中,听一听村民口中的翠冠梨的发展史,看一看村民是如何采茶、炒茶的,尝一尝新鲜采摘、酸甜多汁的树山杨梅。研学结束后,笔者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查阅地方志等途径,更全面地认识家乡的自然景观、传统物产、历史人物,并将结果设计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进行展示和互相评价。在这样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对家乡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实施德育专题教育,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要基于一些德育主题内容,实施德育专题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效渗透各类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探究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还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德育专题,实施相应的教育[4]。
比如,基于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结合主题节日,笔者在德育课堂中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专题教育。笔者不仅在德育课堂中引入《游子吟》等体现孝道的古诗词,还在班队课、晨会课、课后服务与日常活动中引入与孝敬父母有关的树山历史故事。此外,笔者还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讲述身边的例子,如有些大学生为了陪伴家人,也为了家乡的发展,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树山创业。这些榜样,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家乡发展出力。
(五)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探究传统文化内涵
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不仅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理论教学,还要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布置实践探究任务。活动的重点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经历观察生活、查阅资料、社会调查、交流探讨、得出结论的过程,以此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比如,基于“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德育专题,笔者开展“探访家乡民间艺术”文化实践活动。学生需要选择一种家乡的民间艺术,如九连环、关西席、兔子灯、云泉茶、木雕、竹编等,通过认真观察、查阅资料、寻访民间艺人、体验学习手工技艺等方式,更好地认识家乡的民间艺术。同时,学校还成立稻草工艺社团、创意香斗社团等多种传统手工艺社团,聘请树山民间艺人为指导老师、学校美术老师为助教老师,每周定期上课,认真辅导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和实践制作活动,学生得以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升学生精神文化修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经过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至今仍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带领学生学习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组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
比如,为了研究昆曲的特色,学校成立“小小梨花”昆曲社团,聘请校外专业老师,组建教学团队。学生从一字一腔学起,曲不离口,用自己的努力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在一天天的刻苦学习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高自身修养。“小梨花”还在家乡多次亮相,在树山的月色下唱响虎丘,为第二十二届苏州虎丘曲会盛大开场。这样婉转悠扬的曲调还常常响起在学校的各大活动中。
(七)定期组织文化竞赛,做好量化评价反馈
为了检验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效果,也为了后续调整德育方案,教师要定期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竞赛活动,并在竞赛结束后,做好量化评价与反馈。
比如,学校基于古诗词、成语等传统文化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年级开展文化竞赛。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表现情况,基于多项指标打分,实施量化评价,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提供传统文化学习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生习得传统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价值,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渗透策略,提升小学德育效果。教师还要基于学情,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实施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程月琴.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寻“德育活动”之根本:谈小学德育活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20(2):29-31.
[2]万丽颖.传统文化的德育精髓及小学德育的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2(12):95-97.
[3]蒋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一些体会[J].读与写(下旬),2021(2):298.
[4]侯静.植传统文化之根,塑现代德育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现代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