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丁继华【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史料解读能力,是将传统历史教学进行转型,从而满足现阶段历史教学需要的重要体现。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积极探究培养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历史;史料解读
作者简介:丁继华(1977—),男,江苏省丰县民族中学。
在基础教育中,历史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史料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对史料进行深刻的阐释,是学生形成良好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历史教师要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史料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要掌握对学生史料解读能力进行培养的方法,适当增加史料解读的教学比重,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1]。对此,笔者以历史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培养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直观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比等方式深刻分析、理解史料所呈现的现象和实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体会到发现深层历史知识的成就感,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史料解读环节,学生需要搜寻各种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加工,将烦琐的历史知识简洁化和直观化,建构起模块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并对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分析,从而梳理出历史规律或历史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形成相应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缺乏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意识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中,有的教师教学思维僵化,坚持以成绩为导向,缺乏“论从史出”的观念,直接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却很少结合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浅显化,历史知识应用能力也不高,从而既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会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信心受到负面影响[2]。
(二)教师提供的史料不充分
要想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史料,让学生能够拓宽历史视野,并能够掌握搜集与研究文献资料的方法与技巧。然而,当前有些教师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史料,仅依靠教材给学生讲解知识,或者从试卷中补充历史资料,很少给学生拓展课外的历史资料[3]。另外,有些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一些历史著作,导致学生对课外的历史知识或一无所知,或有所曲解。总之,历史资料的单一容易导致学生的认知不全面,从而出现片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师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方式不当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教师就应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历史结论。但有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问题。一是教师在史料解读中个人主观性较强,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解读出历史观点,习惯于以自己的权威主导课堂,生硬地给学生灌输历史观点,不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从而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二是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讨论的环节。教师仅是象征性地提问个别学生,且所提的问题缺少启发性、层次性、延展性,没有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没有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提问、课堂辩论等活动,导致学生不敢发表个人看法与见解,只能以教师解读出的历史观点为准[4]。三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基于历史背景解读史料,导致学生无法举一反三,遇到新的史料不会自己解读,只会生搬硬套一些观点,从而无法提高史料解读能力。
三、培养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路径思考
(一)从哪里选择史料
1.充分利用教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选择历史资料,要以历史教材为基础。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是按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精心编排的,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史料阅读”中的《上谕》作为延伸讲解的素材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为什么清政府会成为洋人的朝廷,为什么中国最后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5]。
2.从其他渠道补充史料
教师要拓宽史料搜集的渠道,积极给学生搜集教材之外的史料。比如,教师可以整理各种试卷上的史料,或者在平常的阅读中积累各种史料。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史料。这样对拓宽学生的史料视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大有助益。
但是教师要知道搜集教材外的史料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是注意所选择的史料要与课堂上讨论的历史问题相关;二是注意史料内容的综合性,对同一历史题材搜集多种史料,以便进行充分分析;三是注意尽可能搜寻一些一手史料,或是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资料互相补充使用;四是要注意史料的品质,不能随意搜集;五是对搜集来的史料要标明出处,对文字史料中较难的字词要标注读音和注释。
(二)选用史料的原则
1.贯彻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即教师所选取和运用的史料符合课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立足于基本学情和授课的具体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红军长征示意图》和《七律·长征》这两种史料,它们与本课教学主题息息相关,能够帮助学生解读长征的作用与意义。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呈现《红军长征示意图》,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当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后,教师给学生讲解红军长征的路线、重要节点以及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等,让学生能够掌握红军长征的概况,了解红军长征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接着,教师再用多媒体设备出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学生都已经学过,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中所彰显的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大无畏精神。这样学生会对此课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2.贯彻典型性原则
适合补充教材内容的史料有很多,但史料运用在“精”不在“多”,因此教师在选用史料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典型性原则。这样选择出来的史料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得出历史观点与历史结论,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以高中历史“古代的商业贸易”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要注意选用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史料,以免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如教师将史料的范围限定于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的宋朝时期,引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学生一起赏析宋朝热闹的集市,再和学生一起解读宋代民间商贸活动繁荣发展的原因,更好地了解本课的历史
观点。
3.贯彻趣味性原则
有些历史教师运用史料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认为对学生有用的史料就是最好的史料,有时会运用一些枯燥难懂的史料,导致学生对史料解读产生逃避的心理。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喜欢教师运用的史料,不仅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还会在课后主动了解更多的史料,对历史知识产生更多的想法。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教师就要给学生推荐有趣的史料。
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很生动形象。比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人物的描述就非常生动,能够将历史情境重现出来,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如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6]。历史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多读《史记》或其他的历史著作,并积累一些有趣的史料,在课上与学生分享。比如在讲到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时,教师可以运用《史记》中《项羽本纪》的内容片段,和学生一起品鉴相应的历史人物,如项羽、刘邦、张良、樊哙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史记》中找出与秦末历史相关的精彩片段,将其编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表演,将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通过自己的理解再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学会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解读相关的事件或人物。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增强学生对史料解读的信心,让学生更加喜欢历史。
(三)解读史料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史料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历史问题,而不是为了使课堂看起来热闹。因此,教师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立足于教材内容的矛盾点或冲突点,搜集具有不同立场或观点的史料,让学生在阅读时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质疑。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规范,让学生能够根据历史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积极探究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使学生对史料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观点的多样性,学会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容易被教师“牵着走”,而忽略了自己一闪而过的个性化想法。因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精心设计史料解读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自主解读的方式充分解读史料,进行深入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高中生史料解读能力的重要一步。当然,教师要立足于学情,选择学生基本能够读懂的史料,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结语
培养高中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精心选用史料。教师既要巧妙选择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内容,也要积极搜集课外的史料,并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搜集史料。在运用史料时,教师要遵循适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原则,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在解读史料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不断增强学生史料解读的信心。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强化史料实证思维意识,在各个历史教学环节中充分培养高中生的史料解读能力,进而实现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正国.浅谈如何运用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才智,2019(20):178.
[2]朱如扬.鉴别·内化·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3(3):30-32.
[3]陈常碧.探析史料教学在提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17):143-144.
[4]邓家勇.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性[J].名师在线,2020(15):37-38.
[5]朱礼伟.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考试与评价,2019(10):113.
[6]宋羿竺.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