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融入生活化元素,激发小学数学教学活力

作者: 朱翠萍

【摘要】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以来,数学课程和学生生活的深度融合就成了数学教师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数学教师纷纷把目光转向生活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爱上数学,会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元素

作者简介:朱翠萍(1985—),女,江苏省溧阳市燕湖小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观念和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灌输基础知识的数学课堂已经不符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数学教师的重视。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知识,并学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小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还可以为教学的优化和创新提供助力,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成效[1]。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不注意活跃气氛,使课堂很沉闷,缺少活力,导致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在数学课堂中添加学生喜欢或者熟悉的生活元素,让课堂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焕发活力。

(二)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数学知识,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2]。同时,这也能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逐渐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的策略

将生活化元素渗透进数学课堂中,能够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使数学课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为例,谈几点将生活化元素融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引入生活情境,认识数学知识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更复杂些,学习起来更难,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实际生活的了解,提取有趣的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要让学生聊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后评价生活情境的运用效果,从而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调整,让生活化元素融入课堂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3]。

例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初步建立起100以内的数的概念,会数和写1—100。教师在课堂上基于生活现实创设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看到数字,具体是哪些数字呢?”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到钟表、书页、红绿灯、路牌等上面都有数字。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数字后,又给学生播放一段校园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从中找出相关的数字。此外,教师还让学生数一数学校里有多少间教室,有多少棵树,有多少个小朋友,等等,从而让学生依托熟悉的生活场景认识数字,掌握数数的技巧。最后,教师让学生将这些生活情境中的数字都写下来,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再如,在教学“元、角、分—小小商店”这节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会读实际物品的价格数目,认识元、角、分。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平时去商店买玩具的场景,并提出问题以创设情境:“假设现在在商店里,大家想要购买什么东西呢?需要多少钱呢?”接着,教师画出一些商店的物品,并给其一一标上价格,注意价格中要含有元、角、分三个单位。最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选购”,并准确读出“商品”的价格,如“玩具车二十块五毛八分”等。如果学生读不出或者读错,教师要在一旁耐心指导学生,保证学生顺利读出价格,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学生就能认识生活里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尚处于活泼爱玩的阶段,教师给小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熟悉且有趣的情境中完成简单的任务,进而顺其自然地认识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引入生活物品,理解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还可以直接带一些生活物品来给学生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但教师要注意所带来的生活物品要和数学知识相关,不要带无关的物品来教室,以免学生讨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分与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一些物品到讲台上,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观察并完成任务。教师在桌上摆放2个苹果和2个梨,将其混在一起,然后在黑板上写数字“4”,对学生说:“我们可以把这4个水果分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按品种分,可分为2个苹果和2个梨,教师顺势在“4”的后面写上“2”和“2”;有的学生说按大小分,有1个大的果和3个小一点的果,教师又写下另一个“4”,然后在其后面写上“1”和“3”。写完后,教师问学生:“我们把‘4’分成了两个数,有几种分法?反过来,哪两个数可以合成‘4’?”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渐走进“分与合”的知识中,进行深入地探索,总结出数字分与合的规律。

教师让学生基于熟悉的生活物品完成简单的数学任务,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三)引入生活问题,运用数学知识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模型,掌握数学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运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尝试去解决。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意识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4]。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千克的重量单位,掌握称物品的方法。基于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物品的重量,如1根香蕉的重量、1袋大米的重量,1瓶水的重量,等等,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重量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生活中1千克的物品大概有多少,比如1千克的苹果大概有多少个,1千克的白菜大概有多少颗,1千克的牛奶大概有多少瓶,等等。这样学生可以对1千克的重量有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学生会发现要想明确知道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需要进行称量。教师顺势拿出秤砣让学生实践,要求学生称不同的物品,并记下物品的重量。在课堂进入尾声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回家后自己测量自己的体重,并以“千克”为单位记录下来,和同学的体重进行对比,从而对“千克”进行深入感知。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思考生活中其他物品的重量,并用“千克”表达出来[5]。

再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些数学历史知识,给学生讲解我们国家历史上运用负数的一些情况。接着,教师可以结合现在的生活引入负数的知识,比如超市运营的盈利和亏损等。然后,教师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会出现或运用负数的情形。最后,教师可以开展“秋游购物”的模拟实践活动,给学生设置一个购物的限额,让学生罗列购物清单,计算出总价。当学生的购物清单总价超过限额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这时就出现了负数。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负数的认知,了解了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有些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学习数学没什么用,从而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设置运用知识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更乐于学数学,会用数学。

(四)引入生活作业,巩固数学知识

作业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将生活化元素融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也要灵活地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设计具有开放性、实操性的作业。在设计生活化的作业时,教师要了解清楚学生的学习水平,把控好作业的难易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6]。

例如,在教师教“认位置”这一课之后,学生要能够认知物体前后上下之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形成位置的概念。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布置生活化作业。具体可以是:画出自己家中的方位布局,以家中客厅为中心,大致画出主卧室、侧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各个房间,并标出其位置;接着再以自己家为中心,大致画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份简单的校园地图,将学校教学楼、电教楼、食堂等建筑物的具体方位标记出来。这样的作业简单有趣,能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完成对位置的辨认,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再如,在教师教完“观察物体”这节课之后,学生要能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观察物体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生活中某一物体不同角度的视图进行绘制。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作业分享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解说,即利用正视图、侧视图、后视图等准确说明物体的形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有生活实物可以参考,所以学生还是可以完成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将立体视图转变为平面视图,并且可以为以后图形知识的学习打下

基础。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落实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优化作业设计,更新作业形式。而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设计数学生活作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满足“双减”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可以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增加数学知识的深度,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既要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也要把控好生活化教学的力度,要保持课堂的知识性,不要让生活化元素“喧宾夺主”,不要让数学课堂变成生活聊天的场所。教师用好生活化元素,才能切实助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韩友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情感读本,2023(3):118-120.

[2]邱良洪.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路径[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4):82-83.

[3]谢淑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研究[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11):82-83.

[4]王红霞.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22(15):94-96.

[5]刘大林.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对策[J].学周刊,2022,17(17):44-46.

[6]宋学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7):146-1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