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融入社会公德教育的研究
作者: 徐娥媚【摘要】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将儒家“仁爱”思想融入社会公德教育中,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在教育内容方面,结合现实生活,设计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知行合一等内容;在教育途径方面,通过编撰班本课程、组织研学旅行、参与社会实践等方法,将公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丰富教学途径;在教育策略方面,借助网络平台,设计主题活动,联动家庭资源,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儒家“仁爱”思想;社会公德;初中班主任工作
作者简介:徐娥媚(1984—),女,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初级中学。
在《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孔子所说的“爱人”指的是普遍性的爱,不仅是指对人要有仁爱之心,同时也指对万物要有仁爱之心。孔子“仁爱”思想的本质是人人都讲公德,互相关爱,不做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由此可见,社会公德和儒家“仁爱”思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在“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优化班级文化建设,设计班级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升个人品德,更好地遵循社会公德。
一、结合现实生活,探寻“仁爱”思想教育的内容
(一)文明礼貌,学习待人接物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挖掘“仁爱”思想与社会公德方面相关的内容,并将二者进行结合,进而优化教学效果。文明礼貌是“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待人接物,做到文明礼貌,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1]。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儒家经典中挖掘和文明礼貌有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孔子曾经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孟子也曾经提出“以礼存心”;荀子认为“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和君师都是“礼”之本。其次,在挖掘古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比古今,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思考社会公德要求公民如何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遵守哪些“礼”。古今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礼”的传承和发展。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演绎各种生活场景,学习在对待家人、同学、朋友和老师的时候,要如何以礼相待;和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又应如何才能进退得当,妥善解决矛盾和争端。
(二)爱护公物,维护集体利益
爱护公物也是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公”和“私”的差别是什么,让学生思考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要如何对待公物,维护集体利益。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经典典籍和法律文件中挖掘信息,思考古人如何看待爱护公物,当代社会是否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美德。学生通过资料搜索,发现儒家“仁爱”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一开始的“仁者爱人”逐步发展成“爱物”,要求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此外,学生还从《宪法》中发现了相关资料:“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次,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古今爱护公物的具体例子,思考这些榜样人物为何会将集体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通过解读“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公共财产,维护集体利益。最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说说自己是否做到了爱护课桌椅、清扫工具等公物,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如有一名学生说自己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随意拖拽桌椅,还会将扫帚扔在地上,这是一种不爱护公物的行为,以后需要改进。学生探究爱护公物这种美德的古今发展,思考在当今社会要如何维护集体利益,怎样对待公共财产,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
(三)知行合一,引导健康成长
知行合一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索资料,了解该思想的发展情况,思考如何将自己掌握的社会公德知识融入实践行动中,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资料搜索,学生了解到“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知行合一”中“知”和“行”哪个更重要,让他们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社会公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可以运用“知行合一”的方法,对照自己的行为,说说自己没有做到哪方面,并尝试找到改进的方法。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自己在助人为乐方面做得不够,当同学问自己问题的时候,总是觉得回答对方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今后需要纠正这种想法,并自觉加入学生互助小组中,通过实际行动,学会助人为乐。
二、指向班级文化,拓展“仁爱”思想教育的途径
(一)编撰班本课程,形成系统认知
教师要重视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将“仁爱”思想和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有效拓展教育途径,构建丰富多彩的德育课堂。教师可以编撰班本课程,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而形成系统认知[2]。
在编撰班本课程时,教师可以从“仁爱”思想的传承性、社会公德涉及的内容、学生对自我的分析和理解这三个角度入手设计课程内容。首先在“仁爱”思想的传承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论语》《孟子》《荀子》等书籍,找出其中和“仁爱”有关的语句,看看这些词句涉及什么方面,思考“仁爱”思想是否逐步丰富。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了解社会公德包括哪些方面,分析它们和传统的“仁爱”思想之间有什么关联,并找到具有公德心的具体例子。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班本课程中加入一些个性化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思考,说说自己在社会公德问题上有哪些欠缺之处。这样就完善了班本课程的编撰,让学生能结合自我的问题,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利用班本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他们也能全面了解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形式,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组织研学旅行,深化价值观念
初中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而且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和小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更具有探索性、实践性的活动,如研学旅行。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学生能够增长见识,并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分辨善恶美丑,进而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
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中的重要内容,在儒家生态思想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研学旅行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有哪些文物体现了古人朴素的环保观点;接着,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观看动物标本,了解有哪些生物处于濒危状态,以及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生物与自然环境。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围绕自己家乡的环境保护展开探索。学生要通过实践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野生动植物,探讨和过去相比,它们的种类、数量出现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以“是否可以因为追求经济发展等原因肆意破坏环境”为议题展开辩论。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研学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会不断增强。
(三)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奉献精神
为了构建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融入社会公益劳动等,让他们体验奉献精神。在社会公益劳动中,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在享受现代化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有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儒家典籍,了解儒家所说的“爱”包括哪些方面。学生发现,儒家所指的“爱”含义十分宽泛。“仁爱”要求人们推己及人、由人及物,将自己的爱播撒开,要爱亲、爱民、爱物、爱世间的一切。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试着将自己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项实践活动。任务一: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游戏,照顾他们吃饭、午睡,帮助他们学会穿衣服、整理物品。任务二:去敬老院,给老人准备食物、读报纸、剪指甲、理发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任务三:去街头采访在炎炎烈日下依然坚持工作的清洁工人、外卖员、快递员等,为他们送去矿泉水、酸梅汤、绿豆汤等消暑佳品。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认识到要怀着奉献之心,关怀、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懂得了“仁爱”就是奉献,社会需要懂得奉献的人。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仁爱”思想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自主发展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德育教育要引导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社会公德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仁爱”思想,创新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软件工具,设计关于搜索、整理、交流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搜索环节,学生可以上网搜索儒家“仁爱”思想的知识点,了解社会公德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优秀的榜样人物。在整理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数据库等工具整理分析搜索环节所收集到的资料,探讨“仁爱”思想和社会公德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分别包含哪些内容。在交流环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互动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收集整理他人的观点,他们还可以围绕一些热门话题参与网络投票等活动。如针对“仁爱”思想是否包括“爱物”的问题,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他们可以对此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探讨。又如,有的学生认为“仁爱”思想已经过时,有的学生认为“仁爱”思想在当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对此,学生可以展开辩论,自主探究“仁爱”思想是否具有时代价值。
(二)设计主题活动,体现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指的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与责任担当有关的主题活动,将角色扮演、主题辩论、调查研究、实践活动等各种有新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主题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该如何融入社会生活,要承担什么责任。
教师可以围绕“青少年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这个主题设计主题探索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调查研究,学生要阅读史料或上网进行调查,挖掘儒家思想对于青少年的责任提出了什么观点,古代有哪些有志少年,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第二个环节为角色扮演,学生要搜索整理古今的有志少年形象,并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中体会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从“甘罗十二为使臣”“司马光砸缸”等故事中,学生看到了古代少年担负起了建设国家、保护他人生命安全等责任。第三个环节为社会实践,学生要参与到“社区监督员”的实践活动中,围绕“居民遛狗时是否使用牵引绳”“居民是否做到了垃圾分类”等问题进行监督巡逻,及时指出不文明的现象,承担起建设文明社区的责任。
(三)联动家庭资源,学会健康生活
联动家庭资源是一种有新意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组织学生和家人一起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这样能够发挥家庭教育的价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提升认识,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学会健康生活。
《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观点,联动家庭资源,设计亲子活动。亲子活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关爱长辈,共献爱心”。学生可以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一些事情,体现自己的孝心。如有一名学生发现奶奶爱吃核桃,但是牙齿不好,咬不动,就给奶奶磨了不少核桃粉,用自己的方法展现了孝心。第二个环节为“拓展关爱,照顾他人”,学生可以和父母一起,为社区中的其他老人做一些事情,如整理楼道中的杂物,让使用轮椅的老人能轻松通行。第三个环节为“交流讨论,反思自我”。学生和家长需要展开探讨,分享通过这次活动,自己获得了什么感悟。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教师要积极联系家长,构建家校共育的课程体系,这样做能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公德和儒家“仁爱”思想有一定的相似点。教师可以将“仁爱”思想融入社会公德教育,通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策略的创新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炼.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如何构建常态化的德育管理机制[J].高考,2022(20):108-110.
[2]韦必考.试论精细化管理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