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以文塑旅”在乡村文旅融合空间的重构之路

作者: 刘锋华

摘 要:文旅融合,事实上是要实现文化空间与旅游空间的相互衔接,在挖掘乡村文化与推动乡村旅游实践中,要注重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展示、体验和情感传递,以此来构筑“以文塑旅”的空间体系。同时,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对乡村文化的活化与呈现。在空间重构路径上,要强调在地性、情景性、数字化、产业化开发,通过搭建真实的乡村文旅场景,技术赋能,让游客能够参与乡村文旅项目,体验乡村生活。由此,乡村文旅融合才能为促进乡村振兴助力。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文化;空间重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二十大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难点在于找准文化与旅游的共同点,借助于空间重组,来挖掘旅游中的文化,让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文旅融合,通过对文化、旅游空间的有效整合,实现两者互促互融[1]。显然,对于乡村文旅融合而言,如何提炼乡村自然风光中的人文底蕴,如何让游客从乡村旅游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乡村旅游文化的提炼,绝非单一地将乡村文化展示给游客,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感受文化、愉悦身心的体验情景,进而唤醒游客的“乡愁”。由此,本文提出通过空间重构,重新梳理、激活乡村文化空间,营造乡村文化“磁场”,利用文化空间与旅游空间的融合,推进乡村经济的振兴。

一、乡村文旅融合空间的重构要点

从空间类型来看,可以表现为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2]。从空间的属性来看,“展示”空间具有自然性,以物质性载体为主,为游客提供“可参观”的文化生产;“体验”空间,具有社会性,为游客营造“可参与”的场景条件;“情感”空间属于精神层面,为游客带来“可回忆”的乡愁体验。乡村文旅融合的空间重构,就是要通过三个空间的相互交融,来展示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并通过旅游活动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

(一)“展示”空间,为游客提供直观化的旅游场域

旅游,就是为游客提供可以观赏的空间环境。乡村旅游,聚焦乡村自然的山水、田园、人文景观等,乡村的景、物、人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文化的展示载体。同时,各地乡村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场馆,让游客能够近距离地感知乡村民俗文化。例如,乡村农耕博物馆、乡村民俗文化节等,整合了乡村的景、物、人,构筑成文旅融合的展示空间。在乡村文旅展示空间,每一个文化符号都会带给游客真切的体验。游客在乡村文旅展示空间,既是游客,又是参与者,尽览乡村自然风光、人文生态,体验“农人”的快乐生活。乡村文旅项目建设,要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起来,打造可以展示的旅游空间环境。

(二)“体验”空间,为游客获得最真切的旅游情感

文旅融合,文化体验是核心要点之一,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使游客近距离感知乡村文化,沉浸于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从而收获一种富有情感的旅游体验。乡村文旅融合,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文化体验,游客要参与其中,去解读和感受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绽放出独特的人文魅力。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活动,让乡村文化变得可以触摸、可以体验、可以感知,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光者,更是融入乡村文化体验的建构者。游客的情感被激活,带给游客潜藏于心的文化体验,引起游客与乡村文化的情感共鸣。“体验”空间的营造,唤醒游客美好的文化情怀,打通了乡村展示空间与情感空间,文旅融合的价值也被创造出来。

(三)“情感”空间,贯穿于乡村文旅融合的全过程

“乡愁”是乡村文旅融合的最直接的情怀,在推进乡村旅游实践中,游客通过走访乡村生活,追寻记忆中的美好“回望”[3]。同时,在“乡愁”中,蕴含了乡村独特的传统民俗、传统民居、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乡村自然淳朴的生活,让游客获得精神、心理上的宁静、美好,缓解焦虑,寻回自我。当下,乡村旅游不仅仅是观光,更是对心灵的慰藉,追求“诗和远方”的精神回望。每一位走进乡村的游客,都怀揣着回归田园的一份恬静,在与乡村的一景一物的每一次互动中,精神情感得以舒展。可见,乡村文旅融合,要抓好乡村旅游与“乡愁”的对接点,通过乡村文旅项目,来吸引游客,提升乡村旅游价值认同。“情感”空间,体现在乡村的每一个物件的展示中,体现在每一处乡村文化的体验中,将乡村的意象,投射到游客的内心,给予游客独特眷恋的“乡愁”。游客在乡村文旅体验中,回忆往昔,感悟乡愁,情感得以唤醒,游客的身份认同得以延续。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以文塑旅”空间重构路径

在乡村文旅融合空间体系中,“展示”“体验”“情感”缺一不可,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促互融的整体。在打造乡村文旅项目中,要将“展示”“体验”和“情感”空间统合起来,让游客能够深入乡村生活,在精神、情感中获得沉浸式体验,激发旅游情感共鸣。

(一)依托“在地性”原则,挖掘地域文旅特色空间

所谓“在地性”,就是要深入乡村现有的空间,从地方知识、空间规划上,充分挖掘地域文旅特色资源。当下,很多乡村在开发文旅项目过程中,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现成模式,最直接的后果是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与特色,更难以打造乡村文旅竞争力和品牌。有人将这种照搬模式解释为“麦当劳化”文旅设计,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味道。这种乡村文旅融合设计,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文旅需求,也无法让游客体验独特的文旅项目。无论走到哪个乡村,所看到的都是“千村一面”,由此带来了审美疲劳,也浪费了更多建设资金。“在地性”设计,就是要根植于乡村自身的人文及自然资源禀赋,充分整合现有的生态、人文、生活、民俗等资源,去提炼和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文旅项目[4]。设计师要深入乡村,走访和了解各类地域文化元素,因地制宜,打造独特的景观要素。这样,游客在走进乡村后,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体验到的,才是不一样的文化。乡村文旅融合,在空间重构上一定要走“不一样的味道”之路,要杜绝同质化、粗制滥造式的模仿,更要杜绝脱离地域人文资源,一味地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文旅融合项目,避免让游客失去旅游兴致,找不到情感的归属感。

从地域文旅空间的打造中,重视乡土风情的再现,让每一处景观都别具一格。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如邻里文化、古建筑文化、家族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茶桑文化等,非常具有“在地性”,可以为乡村文旅融合增色。同时,乡村文旅融合建设,还要从形态设计、空间规划上,顺应地域气候、地势、现实需要。在开发与建造中,要对接地域历史文化传承,要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文旅项目中,打造一些独具地域风情的场馆、景观,实现“展示”“体验”“情感”三维空间的互融。比如,某少数民族村寨文旅融合项目,当地政府注意到境内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巍峨的山川,温带季风性气候,形成了绝佳的避暑胜地。通过综合分析,将土家文化、巴人文化镶嵌到文旅项目中,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对村寨、民居进行修整,对道路、环境、水电进行改造,让原来的“穷窝窝”山村,摇身一变“富窝窝”新农村。

(二)打造“情景化”文旅新业态,满足游客多重互动体验

乡村文旅融合项目建设,要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在文旅项目规划与设计中,要将乡村文化融入情景化文旅空间,能够体现文旅情感化、功能化、精神化新业态,赋予文旅项目真实、可感的体验情境。文旅融合,对文旅的情景展示,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处画面、一个情节、一次活动来呈现,游客从情景互动中,内心获得震撼,情感得以记忆,心灵实现归属。乡村文旅情景化设计,要善于创设满足游客体验的故事空间。故事化情景的营造,既能体现乡村生活的真实、自然,也能“点燃”游客的乡土情结。同时,在乡村文旅融合中,乡土特色的挖掘与活态呈现,要彰显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借助特色场景,触动游客的精神感悟。比如,在某村传统文化场景项目设计中,以巴文化情景舞台剧的形式,展现古老巴国文化的自然、历史、人文精神,整个剧场,以270°半包围结构来拉近观众与巴国文化的心理距离,特别是在项目展演中,设置许多与游客互动的场景,让游客参与节目,体验巴文化风情。

(三)借力“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文旅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乡村文旅融合空间的构建,还要做好新技术的整合与运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数字化技术,可以为游客搭建高质量、沉浸式体验空间。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够有效化解体验无法复制、资源无法代替、需求难以预判的难题,也让文旅融合产业链得以全面衔接。乡村文旅融合项目,从文旅产业链、生态链建设上,激活了乡村消费空间[5]。例如,一些乡村,利用AR、全息投影等技术,可以将乡村人文历史,以全景化方式展示给游客,游客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在线进行文旅项目预订,拓宽了文旅融合的展示、体验和情感空间。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构建乡村文旅产业生态圈中,“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文旅供给侧改革,将线上与线下整合起来,顺应当下旅游消费习惯,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灵活性。以某村数字艺术粮仓为例,该文旅项目在建设初期,强调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的运用,从粮仓的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消费服务等方面,实现“科技+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格局。在“乡村记忆博物馆”,摈弃过去单一呈现传统农机具、图文讲解方式,利用VR技术,将实体与虚拟灯光、图文投影进行动态直观显示,游客可以深入感受“粮仓”的发展历史。通过LED智慧屏,将乡村名人、光辉事迹进行展示,游客可以自主点选不同页面,了解粮仓的故事。在“数字乡村休闲体验”项目,将采摘园、农事展览馆、动植物标本及生态园、休闲农庄等进行一体化打造,整个建筑采用半球形,可以利用智能灯光、雨雪技术,营造不同的天气场景,便于游客了解一年四季不同的农事活动。在农事器具展示空间,利用动态沙盘模型,还原农耕文明劳动场景,游客可以“零距离”接触不同劳作场景,参与体验。可见,“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文旅融合空间建设,让沉睡的乡村文旅资源鲜活、动态起来,也让更多游客从中获得精准、个性化的文旅体验。

(四)推进“产业化”布局,驱动乡村文旅融合空间建设

乡村文旅融合空间建设,不能停留于观景,还要倡导文旅产业化建设,打造原生态的文旅生态园区。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的融合,要做好科学统筹、全面布局,让文旅资源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丰富的乡村文旅资源,要在产业化驱动中获得活力,真正激活乡村文旅资源的经济价值。不同乡村文旅融合空间的构建,要抓住令人惊叹的人文遗产,要盘活“沉睡”的山水林田。从文旅融合视角,要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需要从文化资产、创意设计等方面,打造可持续的文旅产业。挖掘乡村手工艺品的制作历史,重塑乡村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提升乡村人文品牌和价值。例如,对于风光优良,地域开阔、有山水的乡村,可以引入“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打造“康养度假乡村”。对于拥有“非遗”文化资源的乡村,可以拓展“研学旅游基地”,如木工园、扎染坊、陶瓷坊、手工作坊等,充分盘活乡村人文资源。另外,要立足乡村文旅建设需要,做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创造便利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

西美尔认为,空间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赋予空间的深刻的文化意义。乡村文旅融合,所承载的是一种乡村文化之旅,既可以通过文化来升华乡村旅游,也可以借力乡村旅游来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审视当下乡村文旅融合现状,可以发现部分地区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吸引力,甚至让乡村文化成为旅游的“陪衬”。应推动文旅融合的空间重构,立足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建构起融合“展示”“体验”和“情感”的三维空间体系。每一个乡村文旅融合建设,都要对接乡村自然、人文实际,运用情景化、数字化、产业化模式,打造富有“展示”“体验”“情感”的文旅空间,提升乡村文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波,刘彤瑶.场景理论下乡村文旅融合的价值表达及其强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8):161-168.

[2] 赵春辉,李艳芹.文化记忆理论与民俗文化特色小镇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2(4):76-80.

[3] 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9-100.

[4] 金艳,郑依然.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决策与信息,2023(2):74-81.

[5] 郭际,易魁,于丽霞.乡村文化与旅游业态的多维耦合互动机制探索[J].企业经济,2022(11):134-1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