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地区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作者: 贾璐摘 要:本文采用走访调研、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为典型案例,首先阐述近年来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典型模式,其次对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反思,最后提出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即规划引领,打造环线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见缝插针,举办趣味跑、户外露营等活动;打通节点,打造“科考、探险徒步体育旅游”线路;进一步做大做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品牌,使体育旅游形成常态化产品,以期延伸云南省边疆地区体育旅游产业链,实现“体育+旅游”的全新发展。
关键词:民族节庆体育;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西南边疆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教育厅教师类项目“云南边疆地区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2022J1455)研究成果。
引言
近年来,为传承文化、发展经济,各地政府革故鼎新,推出了许多盛大的现代节庆,不过,其相对于传统节庆,少了些接地气的活动。尤其在云南边疆地区,景区节庆活动应该更注重历史,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如农村传统庙会的纷杂无序和原真醇厚,这恰恰是旅游者喜欢的,也是景区应该借鉴吸纳的。另外,从历史层面来看,不少民族节庆活动是由农祀、祭典活动演变而来的,具有神圣、神秘、神奇的文化气息;从文化层面来看,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也大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支撑,蕴含独具地域色彩的文化习俗。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传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发展乡村经济,因此以盈江县为例,探索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对于云南边疆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边疆地区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1],不断探索文化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模式,借助体育赛事活动,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在开展民族节庆活动的同时举办一批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及户外体育体验活动。
(一)“民族体育+节庆活动”发展模式
云南省边疆地区不断推动民族民间体育与节庆活动结合,促进民族文化、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每年结合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阔时节及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积极丰富节庆内涵,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体育。例如,盈江县每年在傈僳族阔时节期间均组织开展射弩、篾弹弓、都达、刀山火海等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比赛[2];在乡村旅游活动期间组织开展竹筏、围鱼、竹编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在泼水节期间组织开展爬杆、高跷、抵棍、扭棍、傣拳、傣棍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在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期间开展刀术(刀舞)、打汤跌(火枪射击)、拉拉、扭杠、顶杠、秋千、爬滑竿、目瑙纵歌、走子棋等景颇族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展演;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刀舞、射弩、篾弹弓、拔河等赛事轮番上演。近年来,盈江县根据民族节庆体育的不同,不断优化调整旅游产品、丰富群众文化需求,逐渐形成不同旅游产品之间相互错位竞争,大众游为主,大众游与小众游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全域旅游态势。
(二)“精品体育赛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通过近几年不断组织乡村体育旅游赛事活动,云南省边疆地区的体育旅游赛事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得到游客的广泛认可,如盈江县丰富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吸引了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体验,由民间组织开展的徒步、垂钓、骑行、露营等赛事活动更是四季不断,延长了体育旅游产业链,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其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售卖农产品、手工艺品,有效参与到旅游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3],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拓展了收入渠道,提高了生活水平,享受到体育旅游带来的红利。
(三)“户外运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边疆地区借助体育赛事活动,以乡村旅游为着力点,在民族节庆期间重点举办各项活动,如盈江县打造苏典傈僳族乡“乡村音乐节”“旧城镇香额湖竹筏围鱼节”等,其中后者被评为“云南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成为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不仅得到云南省体育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受到广大群众和众多户外体育、旅游爱好者的好评及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当地连续成功举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围鱼节、竹筏比赛活动,通过游客荷塘景色、快乐围鱼、榕树长廊、湖上泛舟、傣戏聆听、美食品尝、泼水狂欢的体验,让游客找到心灵的休憩地;同时也通过旧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秀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区位优势、淳朴的民风民俗,给乡村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举办户外趣味越野挑战赛暨露营大会是盈江优化调整旅游产品、丰富群众文化需求、打造精品乡村旅游项目的又一举措。当地充分以节假日为抓手,深入基层开展活动项目,不断探索文化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模式,同时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有效带动经济增长。
二、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主流圈认同浅层化、片面化
云南省边疆地区民族节庆体育和乡村旅游作为两个不同的领域,面临被乡村旅游主流圈层认同不足的困境。对于盈江县民族节庆体育来说,它通常只在特定的场合或地区得到关注,如一些民族传统节日或大型体育赛事,在其他时间和地点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在一些场合下,当地仅把民族节庆体育当作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文化符号[4],只是作为一时的热点话题,而缺乏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意识。同时,主流圈对于民族节庆体育的认知也往往侧重于其娱乐性和商业价值,而忽略了其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底蕴挖掘和商业开发结合过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融入了乡村旅游的少数民族节庆和体育项目。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盈江部分项目的商业开发没有尊重当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没有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因市场需要而随意更改或开发那些当地居民不愿作为资源开发的文化内容,甚至以强势文化的习惯整理、加工、包装民族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艺术化、程序化、庸俗化。
(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以云南省盈江县为例,“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之一,其节日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发现有些人对“三月三”的了解不多;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舞台上个别演员的服装艳丽无比,脱离了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本色,民族特色节日文化传承乏力。在某些乡镇农村地区,民族节庆氛围不浓,类似于“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举办期间,相关文化习俗与体育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仅仅是亲朋好友相聚一堂,与一般的节日区别不大,传统民风民俗逐渐消逝。
三、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规划引领,打造环线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云南省边疆地区可以合理利用当地的淡水湖自然水域,依托旅游景区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分布,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体育旅游项目,既可以丰富休闲旅游业态,也能够促进景区升级转型,如盈江县可以利用自行车赛道和沿岸步行道,举办环线自行车赛、引进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5],吸引知名运动员参与,以名人效应提高体育旅游影响力;整理、挖掘和创新一批有推广价值的民族优秀传统项目,培育形成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示范队伍,推动民族传统项目的传承和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谋划打造新的赛事体系,争取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按照经济、实用、便捷的原则,逐步打造“春跑半程、秋跑全程、全年不断跑迷你”的马拉松联赛新体系;完善体育旅游基地基础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引进各类体育企业和产品入驻产业基地,丰富业态布局,依托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培育体育产业经济圈等多个融合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集聚区。
(二)见缝插针,举办趣味跑、户外露营等活动
以盈江县为例,其可以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当地旅游风景区投资运营为契机,举办趣味跑、民俗表演、户外露营、篝火联谊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民族特色村寨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体验,设置不同组别,既让运动员参加比赛,也为游客搭建体验平台;并将少数民族民俗项目、趣味项目穿插设计在体育运动的各个检录点,让民族元素融入体育赛事活动中、融入全民健身中,这样不但可以让参与体育比赛的运动员享受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带来的休闲、娱乐方式,降低其参赛压力,还可以为更多的旅游者搭建绿色、生态的体育旅游体验平台,形成以赛为媒、以体促旅的良好态势,从而借助文化体育活动,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打通节点,打造“科考、探险徒步体育旅游”线路
云南省为推动盈江县等边疆地区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利用162个自然保护区无与伦比的自然资源,以及全国罕见的生物,结合新平磨盘山国际户外运动公园等11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远征军之路等7条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梅里100极限耐力赛等24项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香格里拉等5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的优势,立足滇中核心体育产业圈、滇西南沿边跨境体育产业带、大滇西体育旅游发展带、滇东北山地户外运动带“一圈三带”的产业布局,打造新四型“科考、探险徒步体育旅游”项目,即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山地型旅游科考”,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森林型旅游科考”,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草原型旅游科考”,包括草甸类型,适于开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湿地型旅游科考”,适于开展科考、观鸟、垂钓、水面活动等,给游客带来“体育+科考+旅游”的新鲜体验,提高游客参与度,同时在此过程中借助优势资源,开发对应的旅游产品,丰富产品可选择性,激发游客消费意愿。
(四)进一步做大做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品牌
云南省应充分利用上合昆明马拉松、格兰芬多自行车节、怒江皮划艇野水公开赛等赛事品牌逐渐打响知名度,带动地域性、区域性体育旅游产业链发展,结合自然水域优势、民族文化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一带一路·七彩云南”国际品牌赛事体系、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活动体系、青少年校园体育竞赛体系、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系等。在未来的发展中,盈江县等边疆地区应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以“旅游+”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展项目融合,适应现代旅游消费体验需求,建成以“旅游+体育”“旅游+科考”“旅游+研学”“旅游+探险”等项目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条持续发展、永续利用、实现共赢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云南省推动边疆地区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不仅能够有效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增进各民族交流,还能够推进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经济活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高德萍,王万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合作社发展研究:以贡山县秋那桶村旅游合作社为个案[J].大理大学学报,2023(3):7-14.
[2] 夏玲玲.文化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7):45-47.
[3] 王晓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果树,2022(4):121-122.
[4] 仇叶.乡村旅游的景观制造逻辑与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基于赣南C县梯田景观开发的实证调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20.
[5] 房金华.广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