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作者: 杨英

[摘要]重视工匠精神培育既是强国战略,也是高职院校新时代的育人责任。工匠精神培育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其最终教育旨归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然而,当前工匠精神培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工匠精神中人的全面发展意蕴隐而不彰,工匠精神培育窄化为技术技能培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形成制约。因此,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建议从激发潜能、丰富社会关系、实现个性自由等维度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审思,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澄明和厘清工匠精神培育的本质与本真。同时,学校、企业、家庭应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生成全面性育人理念,促进主体全面性发展,创设全面性教育场域,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工匠精神;高职学生

[作者简介]杨英(1982- ),女,湖北襄阳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0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司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1SZK13930003,项目主持人:杨英)、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普通高校认定类科研项目“产教深度融合: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三阶梯递进式’协同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WTSCX173,项目主持人:杨英)和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科研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项目编号:KYZD2019008,项目主持人:杨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5-0107-06

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从学术领域的探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并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而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与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侧重从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态度养成等“形而下”维度培育工匠精神,影响了人的潜能激发、社会关系丰富、自由个性实现等全面性发展意蕴,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完善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分析当前高职校院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工匠精神培育进行反思,并重塑其培育路径,以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一、工匠精神培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缺场”

(一)工匠精神本义中人的全面发展意蕴隐而不彰

工匠精神内涵主要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持续专注等,具有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等维度。首先,强调对技术技能的探索钻研与熟练掌握,达到“技进乎道,艺通乎神”的至高境地。其次,强调工作态度,即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一丝不苟的专注品质。显然,工匠精神侧重于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由“技”而“道”,掌握改造“对象之物”的方法、技能和规律,并在“人”对“物”的改造关系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境界,形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品质。技术技能的提升、职业操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人的潜能激发的意义,但较为隐晦。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潜能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自由的充分实现。而人的社会关系丰富、人的个性自由实现等意蕴则没有在工匠精神的本义中直接呈现。工匠精神内涵中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旨归没有得到直接体现,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技术技能的培训、专注工作的品质完全服务于资本追逐利润的需要,在物的价值上升中,人的价值贬值。二是人更多是面对充满技术技能的物质世界而不是意义世界,掌握的是知性的知识与技术技能,而情感、价值、个性,以及人与人的相互交往、真挚交流或是被遗忘,或是没有开放与敞亮,人的更全面发展可能性、生命的意义没有得到丰富和拓展。

(二)将工匠精神培育等同于技术技能培训

为了迎合市场对技术技能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文性和价值性的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束缚。一是在育人目标上,存在把“人”当作“劳动力”培养的倾向。片面强调“人—物”的逻辑,强调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生产和改造“对象之物”的产品、作品,而忽略了以“人—人”的逻辑从深层次把握工匠精神的育人本质,忽略了关注社会关系的丰富性、潜能的发展性、需要的多层次性、个体的独特性等。片面强调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有高质量的就业,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不断增加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上的权重,迎合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强化对学生的改造,而培育学生的感情、精神价值、职业操守等人文教育类课程权重减少。

(三)社会上工具理性膨胀对价值理性的制约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与初衷,也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社会应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工匠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然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消费主义、功利主义都对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扬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全面性造成了困囿。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技术技能人才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尊严和地位,工匠精神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致使部分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不感兴趣,主动、自发、自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在学习中激发潜能、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更无法在技术技能学习中形成敬业品质、专致精神等工匠精神,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实用价值、工具理性占主导,而思想性、人文性的价值理性被边缘化。部分高职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获得薪酬和高职位的手段,部分高职院校过度地追求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的“实用价值”,从学生学习目的到学校办学理念都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

二、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审思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人的各种潜能发掘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度”

教育的可能性以人的潜能激发和人的可塑性为前提。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要唤醒自然历史赋予人类自身的“沉睡力量”——人的各种潜能。教育是开发和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与引导,各种潜能与潜质将一直停在“沉睡”、未开发状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就不可能实现。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体现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的特点,可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追求,挖掘学生内在的素质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工匠精神培育要通过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职业价值观,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促进学生的思想、体力、智力等全面发展,改变自发性、片面性、偶然性的自然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培育要通过实习实训等生产劳动,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专注投入、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品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训生产中获得操作现代生产工具的技能,促进学生内在的各种潜能和素质外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而使其潜能和内在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与锻炼,各种需要、能力、活动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和发展。

(二)人的社会关系生成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广度”

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个人的“单子式”孤立发展,而是在置身于他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激发自身的天赋潜能和养成道德品质,融入社会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特别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将进一步扩大人的社会交往,提高人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获得更为充足的社会资源支持和更为全面的锻炼,得到更为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以增进其社会关系更为丰富和社会交往更为普遍为导向,在社会关系丰富上促进全面发展。一方面,工匠精神对劳动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绝不只是反映人对“物”的改造,还是满足社会需要,造福他人与社会,促进自身和社会融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反映,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加深理解并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经济关系、厂商与消费者的法律关系、员工与管理者的伦理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可使其自身的社会关系获得开放、丰富、深度的发展,促进其自身更新观念、掌握技能、开阔视野、提高境界,突破发展的片面性,使各方面素质获得综合、协调、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也体现为一种善于与周围人合作的职业能力,一种更为普遍的社会交往能力。高职学生具有“准社会人”“准职业人”的身份,其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也更为丰富、完善。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要关注其日常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企业师傅与现代学徒关系、准同事关系等关系的处理,引导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普遍交往中加强学习、提高技术技能、丰富阅历、锻炼才能,从而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和发展自己。

(三)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的“高度”

人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的自由个性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具终极价值。因为实现了自由个性发展的人,能按自己志愿自由地挖掘自身潜能,自主支配社会关系,最终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丰富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要把握自由个性发展的三个维度。一是自主性的发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各方面能力的增长,会减少对外部的依附性,持续增强按自己意愿自主行动的能力。通过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产业行业发展的前景,深刻认识到发扬工匠精神、学好技术技能是时代发展之需、个人成才之需,自觉将职业理想与产业改革、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高职学生自觉承担历史的重任,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深度融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二是独特个性发展。个性是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本质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有个性的个人”代替“偶然的个人”的过程。在工匠精神培育中,高职学生养成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独特职业品质,形成自身所独具的职业能力,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与爱好,形成职业理想,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独特个性的个体,社会因此也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充分自由,其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也得到持续发展,人的全面性也得以最大程度地呈现,同时也使社会成为充满个性活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三是创造性的发展。自由个性不是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自由个性”个人不是被动地适应变化,而是对外界和自身的不断改造。一方面,对外界事物的变革与改造,推动外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在对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中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工匠精神的熏陶有利于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富有创新精神,在严谨细致中改进和提升工艺、在精益求精中否定和创新产品,使工艺和产品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同时,在对产品的改造、创新中,锤炼品格、激发创造力、提升能力,实现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自我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重塑工匠精神培育的新思路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学校、家庭、企业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应片面地追求就业率、高收入、高产能等工具性目标,将学生变成知识或技能的奴隶,或将学生训练成为“劳动力”,而应更新育人理念,重塑工匠精神培育的新思路,即坚持全面发展理念,致力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与自由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发挥潜能,掌握技术技能,增强合作意识,拓展社会关系,形成独特个性,不断自我发现、自我生成、自我完善。一是学校要引导学生养成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品格,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术和技能。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精神、道德、品质、人格、信仰的培养,引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和社会意义的理解,增加社会交往,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在能力发展、社会关系丰富、个性发展中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二是家庭要发挥好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家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义利观,以身作则,以自身服务社会、吃苦耐劳、专注细节、追求品质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拒绝投机取巧、远离浮躁功利,引导子女在敬业、专注、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锤炼心性,锻造品格。鼓励和尊重子女自主选择专业,养成子女独特的个性,尊重子女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三是企业要坚持促进实习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推动实习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企业将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培育结合起来,在训练、传授实习学生技艺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道德修养、职业精神培育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在敬业、精业、乐业中增强合作观念、奉献意识、创新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