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作者: 鲍东杰 郑煜煊 吕婷

[摘要]职业技术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型院校,亟须构建起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高质量治理生态体系,涵盖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制度、治理文化等要素,具有融合性、发展性、创新性、智能化的特征。职业技术大学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面临着治理决策缺乏科学理念指导、多元治理主体内外融通受阻、治理制度难以适应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治理文化桎梏于行政文化等诸多问题。学校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树立数据驱动决策的院校研究治理理念,保障科学决策;二是优化多元相关利益主体治理结构,形成治理合力;三是健全职业本科学校治理制度体系,规范治理行为;四是打造职业技术大学特色治理文化,强化治理效能。

[关键词]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化治理;内涵;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鲍东杰(1975- ),男,山东莱阳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高职所所长,教授,硕士;郑煜煊(1993-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高职所,讲师,硕士;吕婷(1993- ),女,山西忻州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高职所,硕士。(河北  邢台  054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公办职业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1GL03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4-0028-08

当下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处于《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实施的新阶段,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和就业的急切要求,紧扣全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脉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自2019年国家启动职业本科试点以来,目前全国已分批设置了32所职业本科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型院校,职业本科学校需要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主动承担职教本科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时代使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响应工业4.0背景下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张加快,让本就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同度不高的职业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也对完善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

一、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的内涵

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构建的首要工作是厘清其内涵要义,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明确治理思路。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把握职业院校治理体系的内涵是理解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内涵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学者围绕职业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开展了诸多相关研究,其中,刘冬冬提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本质上是探讨职业教育如何从“管理”传统样态向“治理”现代形态不断转变的过程,具体包括现代治理理念、多元治理主体转变、法治治理方式、多元制衡机制、多元化复合制度。韩连权认为,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是指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各要素构成的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包括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及治理文化四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潘海生提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多元参与的治理主体、内外协同的治理结构、多管齐下的治理机制以及强而有力的治理能力的现实内涵。现有研究在对职业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内涵释义中,主要提出治理理念的转变、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机制的协同性等多个内涵维度。

高校办学定位是指办学者根据现有办学起点及外在要求明确高校的办学目标以及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职业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直接关系到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的构建,对其治理体系的明确和构建具有导向作用。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相关政策也明确指出,职业技术大学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公办职业技术大学,其办学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大国工匠的摇篮,在这一办学定位的指导下,该校致力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为同类院校发展理念与办学定位提供了借鉴思路。

依据现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内涵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职业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可以将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的内涵释义为:面向市场,对接产业发展与转型、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以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而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并为大国工匠的培育与锻造奠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制度、治理文化等要素紧密衔接的高质量治理生态体系。

二、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征

厘清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的内涵是治理基础,深入探讨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征对明确治理方向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科学有效、规范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推进职业技术大学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相关政策的重要举措。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治理主体要熟悉职业教育理论和规律,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积极主动通过引用市场和社会元素为治理体系增添活力,建立以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制度、治理文化四个维度为主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厘清四大元素彼此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构科学的权责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处理好民主、效率、公平三者的关系,形成以融合性、发展性、创新性、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治理形态。

1.融合性。在治理主体上,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家长、学生、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利益相关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开放式沟通平台以及平台对话机制,强化内部治理体系建设,融合内、外部治理,多管齐下,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治理过程和结果维度上,融合民主化与法制化的治理机制,兼顾民主与效率。在人才培养上,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的特色优势,兼顾职业属性和本科层次定位,实现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2.发展性。在治理理念方面,增强院校研究意识,构建专门的院校研究机构,引进专业的研究人员,为学校治理现代化改革注入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关注人才发展的长远性与全面性,专注于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生产一线知识、实践性技能,注重挖掘人才职业发展潜力,专注培养“一专多技”“一精多能”等跨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塑造匠心人才。在人才培养通道方面,建立完善双轨并行的发展体系,纵向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横向拓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流动通道。在教育客体上,面向人人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继续教育领域的独特功能,引领并践行终身教育思想。

3.创新性。顺应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新时代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提高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院校治理结构和治理制度,以完善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从院校治理制度的生成、建设、执行、监督、改进等多个环节层层推进、严格把关,创新科学评价制度,完善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院校治理平台,鼓励专业的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教育质量评估。完善资金投入和运转机制,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资助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科研方法,加大科研成果资金转化力度,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提高院校治理物质保障水平。

4.智能化。抓住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契机,提高院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校园治理能力与水平,对接产业智能转型升级。创新治理决策方式,强化数据意识,引进和培养数据人才,提升数据获取和整合、分析和阐释、预测和决策的能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构建以大数据为内在基础的、多元利益主体协同运行的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和治理质量,提高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治理活动中的利用率,建设智慧学习工厂,对接信息社会产业需求,打造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平台,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人才供给链。

三、职业技术大学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治理决策缺乏科学管理理念指导

职业技术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是改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增强职业本科教育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抓手。治理现代化的内核之一是学校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模式现代化。当前,职业技术大学治理决策仍沿袭传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依靠领导班子根据“上级指示”和“惯例”研究决定,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较少从校本学情和实地调研出发,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

1.决策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割裂。治理决策的关键在于把握决策主体和决策客体两个关键要素。传统决策机制受层级管理体制的影响,处于不同层级组织的成员仅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决策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两者之间容易沟通不畅,引发信息不对称现象,甚至导致决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出现割裂和断层。职业技术大学作为一个管理组织,既具有自身的办学育人特性,也具有一般管理组织的共性。在实践中,部分学校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理念指导,盲目照搬传统办学模式,导致信息堵塞、即时反馈处理机制薄弱,难以搭建联动互通的精密信息网络,最终造成决策未经实践论证,实践中缺乏适应性与协调性,大大削弱了实际效果。

2.校本特色不鲜明。职业技术大学处于新型院校转型期,在改革实践中容易出现为满足“国家标准”而产生决策的生搬硬套行为。部分学校未能以校本需求为导向,没有根据实践开展因地制宜的创新,缺少对校本办学定位、专业建设等校情的差异化研究。对树立特色治理目标的战略地位意识不到位,盲目照搬先进经验和模式,使做出的治理决策没有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呈现高度重合性,发展趋同化现象严重。

3.治理决策不够合理,效能较低。部分职业技术大学长期照搬传统治理模式,导致决策欠缺协商、对话意识,互动模式不完善,权责分配不清晰,尤其没有广泛从行业、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前沿资讯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互动与衔接关系弱,制约与监督机制不完善,执行稳定性较差,尚未形成决策信息的数据支撑和科学论证,仅凭决策者的惯性思维拍板定案,使决策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治理效能。

(二)多元治理主体内外融通受阻

现代化治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职业技术大学的职业性和高等性也决定了其治理结构需要校内教师、学生和校外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的内外融通。但在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学校治理对办学利益相关主体的需求、存在的利益冲突、利益间的协调与均衡等问题关注度不够,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对话平台、长效的利益保障机制,无法让多元利益相关主体有效参与学校治理。

1.多元治理主体缺乏自主治理意识。作为办学主体,部分职业技术大学治理组织结构单一,根据“校—院(系)—室”设置形成科层管理闭环,不能将校外利益相关主体纳入治理结构,校外力量在学校治理中长期“缺位”。近年来,职业院校已广泛提出建设多元利益相关主体沟通平台,但由于沟通平台的非独立性和非自主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多部门协调缺乏统一,工作实效性较弱。同时,校内与校外相关主体由于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却没有在共同目标下协调统一,难以形成学校发展合力,也没有形成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格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