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教学导向下军队院校防抗专业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 苏延召 王涛 姜柯 韩德帅 蔡艳平 邱博[摘 要]教师队伍建设是军队院校落实为战育人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实战化教学为导向,对军队院校防抗专业教师专业素质要求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学、跟、训、研、练、考”多措并举、交叉融合的教师培养机制,为防抗专业开展实战化教学与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实战化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复合型教师;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05-03
军队院校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需要聚焦强国兴军重任,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理念,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 [1]。军队院校防抗专业是培养攻防体系作战人才的重要专业,具有涉及专业要素多、与装备联系紧密、作战运用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为了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专业人才,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迫切需要以实战化教学为导向,打造一支复合型防抗专业教师队伍[2]。本文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军队院校防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出发,对防抗专业教师队伍(主要指专业课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对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来源以及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探究,从而建立拓宽教师成长路径、强化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教师实战化教学水平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防抗专业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专业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要求分析
根据部队岗位任职要求与地方专业人才培养经验,课程组提出军队院校防抗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即“知伪装理论、会防御技术、通装备操作、能作战运用、懂工程管理、具创新精神”,其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涵盖通用基础、专业背景和首次任职三个模块。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专业背景与首次任职两个大模块的相关教学任务。从具体的教学来分析,专业背景模块涉及信号处理、雷达与光电基础、雷达与光电对抗、火力防空技术等内容,而首次任职模块则涉及探测告警、电子防空、火力防空、警戒防卫以及作战指挥等方面的装备原理、装备管理、作战运用相关内容。从实战化教学要求以及岗位任职的实际需求来看,要完成上述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培养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军队院校防抗专业教师队伍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政治品格等基本条件,还要具备以下能力素质:其一,经过本学科或相关专业方向的系统培养,或具有防抗领域相关工程设计和研发的工作经历,理论基础扎实,对被动伪装与主动防御等相关技术有深刻的理解,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建构防抗专业综合知识框架。其二,熟悉部队探测告警、电子对抗、火力拦截等方面的装备,在军兵种现役不同类型的防抗装备操作与运用方面具有较为深刻的见解,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作战指挥、装备管理、组织训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工程技术与作战指挥融合的应用思维。其三,能够对防抗相关技术与装备、防抗作战体系运用等进行深入研究,熟悉我军、外军典型防空与电子对抗战例、案例,了解国内外典型防抗装备,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工程技术问题、剖析研究典型作战问题的能力。在满足上述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标国家兵器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防抗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通常不低于1∶18,专业教师数量不少于10人,同时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不低于80%,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比不低于50%。此外,防抗专业教学涉及面广,与装备结合非常紧密、与作战运用直接相关,因此在教师队伍中具有部队或军工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二、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构建
通过前文的需求分析可以发现,军队院校防抗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装备使用与作战运用等方面的素质,还需要能够深入开展技术与理论研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然而,现阶段在许多军队院校承担防抗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中,学习通信、雷达等电子对抗类专业的相对较多,其知识结构不能涵盖防抗专业涉及的所有方面;同时还有不少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的教师,他们虽然对防抗专业内涵有较深认识,但其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大量教师虽然已经通过部队调研、跟研跟训等形式强化了对装备的了解和对部队岗位任职要求的认识,但他们在装备研制、工程实践以及作战运用方面的能力与岗位任职要求还存在差距。防抗属于新专业,高素质高水平专家型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不少教师对专业技术、军事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还有待强化。
因此,本研究在调研分析军内外其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做法以及军队院校从事防抗专业人才培养人员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畅通“内培+外引”等多种途径,建设“军民融合、技术与工程并重、基础与前沿兼具”的复合型教师队伍[3]。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战化人才,防抗专业教师队伍可以由以下几种类型的人员构成。
一是军队院校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以及装备组成与应用原理等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建构防抗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实际装备有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装备使用与作战运用能力。为提高军队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水平,一方面,应加大对相关专业优秀毕业人才的选拔力度,充实军队院校专业教师力量;另一方面,则应进一步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
二是工业部门高级工程师、地方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负责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实践创新以及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工业部门高级工程师主要是负责综合防抗装备研制的相关技术骨干,由其从设计研制、装备运用等角度向学生传授与装备紧密相关的工程应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综合防抗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地方院校兼职教授主要是从事防抗相关专业技术研究的专家,由其从前沿技术研究进展、研究方向等方面开展专题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其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是部队兼职教官、高级士官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如装备操作使用、部队管理与作战指挥决策等能力)的培养。这类教师长期处于部队防抗一线,对防抗岗位工作和配套装备十分熟悉,能够从装备使用、岗位训练、协同指挥等诸多方面开展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知装爱装、练兵备战的实战化能力。
四是联合作战专家。重点培养防抗专业学生的作战运用思维,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实际使用装备时能够从更高层次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作战意识和作战能力。
三、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根据防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需求与现状,为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应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固强补弱,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同时使教师熟悉部队任职要求以及装备转型发展和前沿技术研究的要求,通过校内专题培训与自主学习、外出学习进修、跟研跟训、比武考核等措施提升教师业务能力[4-5]。
一是建立健全送学进修机制。注重区分层次和研究方向,每年选拔青年教师与教学骨干到其他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进修访学、在职培训学习,帮助其了解掌握相关前沿技术,强化其专业技术创新研究能力,拓展其联合作战与指挥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夯实其专业基础,进一步引导其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建立装备跟研、部队跟训机制。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赴工业部门参与装备研制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试验鉴定等任务,帮助教师提升其设计研制与工程应用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全军或军兵种训练任务时机,组织教师全程跟踪参与部队的训练准备、对抗演习、复盘总结等活动,通过真实的对抗环境与大型任务锤炼,使专业教师能够发挥技术把关作用,熟悉部队组训流程,提升开展实战化教学的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定期培训机制。围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新战法训法、实战化教学能力等方面对防抗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每学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从教学基本功、教育理论、课程思政等方面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每学年开展教学综合能力线上培训,学习军内外名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艺术,提升教学能力。不定期开展智慧教室使用、新形态教材使用、新型模拟训练等方面的培训,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四是建立健全技术与理论融合研究机制。组建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强化理技融合,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围绕综合防抗作战样式创新、新型装备形态、智能化防抗作战等前沿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研究转变专业教师的思维模式、拓展其研究领域。同时,加强团队教研成果的相互转化,使课堂教学更具高阶性、创新性,使技术研究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开展专业技术与军事理论的融合研究以及团队的协作培养,能够进一步拓展专业教师综合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练兵比武机制。为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装备使用能力、作战指挥能力,结合军队院校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比武竞赛活动,既能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其发现自身不足,增强其进行培训提升的针对性。另外,也应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术应用创新、作战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竞赛,激励教师持续进行专业创新应用的研究探索,提高教师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六是建立健全综合考评机制[6]。采用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进行定期考评。一方面,在政治、军事等专项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可加强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学科专业建设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为整个专业与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增添活力;另一方面,从教师对服务部队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等任务的贡献,如承担关键技术研究攻关、装备运用现实问题研究,参与跟踪演训活动以及编写修订专业教材与技术标准、部队送学辅导等维度进行考评,促使专业教师紧跟部队发展需求开展工作,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部队建设发展,提高教师教战研战的积极性,为教师能力培养注入长久动力。
四、结语
本文以军事院校防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在实战化教学导向指引下,对防抗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如何建设“军民融合、技术与工程并重、基础与前沿兼具”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健全送学进修、跟研跟训、定期培训、理技融合研究、练兵比武、综合考评等方面的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打造一支复合型实战型防抗专业教师队伍提供了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东晓,康英卫,龚明,等. 测高雷达专业实战化教学资源库建设[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20,34(3):231-234.
[2] 刘晓娣,张静,胡昊,等. 军队院校电子基础类教员队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20(1):170-172.
[3] 王剑锋,刘俊丽,隋丹阳.军校教员队伍建设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21,35(4):287-290.
[4] 孟雪红,王丽洁,段建东,等.地方高校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4):80-82.
[5] 周进军.审核评估视域下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7):39-41.
[6] 李欣.新时代提升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022,39(3):101-105.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