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作者: 周慧 英姿 黄能朗[摘 要]为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学的要求,针对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实践教育出现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课程独立不成系统等问题,南宁学院建筑学专业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建筑设计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办学定位和地方发展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建筑设计能力为核心的建设思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地建立了基础性、设计性、创新性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课程群,涵盖39门专业课程和3类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了“递进式”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15-06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应对社会需求和行业形势变化,2013年1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教育部审定并颁布了《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提出“为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内容上强化对设计能力和创新训练的要求[1]。这实际上为普通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理论政策的指导。将创新创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改革发力点应为实践教学。一方面,实践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作预热准备。所谓创新,是来自最熟悉的地方,当学生开展了充分的实践活动后,就有可能、有能力去针对某个现有的环节进行相应地改进,即进行创新活动[2]。在进行创新活动中,当学生发现实践活动中的某种技术手段具有潜在商业价值时,就可以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由此可知,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问题
(一)实践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协调
建筑学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不断更新的学科,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学手段简单、实效性差,过去的建筑学实践教学计划已不符合实际需要。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与建筑技术发展不同步,科研成果及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较少。在“互联网+”及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计划还没有形成。
(二)实践教学课程独立设置,缺少必要联系,不成系统
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比较松散,缺乏连贯性[3]。当前建筑学本科培养模式中,建筑设计类课程作为贯穿五年的核心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进阶性的特征。而建筑实践类课程的安排通常独立设置,课程整体设置相对较为松散。在设置类别上,没能与核心的建筑设计课程相辅相成形成体系,反而设置了种类繁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应用型建筑学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针对性不强。
(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教育部文件指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4]考虑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建筑学实践课程体系必然也急需转变创新[5],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对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在创新背景下,如何制订适应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计划,建筑学实践教学计划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在匹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又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南宁学院作为广西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国家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自治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于2005年设立了建筑学专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直积极响应学校探索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道路,贯彻“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本文以南宁学院为例,提出应用型本科专业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路径,以供参考。
(一)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实现毕业与就业之间的“零距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接轨,从提高建筑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入手,着重培养特色专门化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6]。因此,本次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是以建筑设计行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高度衔接;二是以办学定位和地方发展为特色,扎根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培养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的建筑学人才;三是以培养学生建筑设计能力为核心,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与行业岗位匹配的实践能力,强调以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南宁学院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以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基础性、设计性、创新性的“系统化”三大模块,在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块下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的的“应用型”实践课程群,课程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操作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践设计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四个阶段,呈现由弱到强“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趋势(见图1)。通过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整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三者有机融合。
(三)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块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以下简称《规范》),建筑学专业教学由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实践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三方面构成,可归纳为6个知识领域、172个知识单元和15个实践单元,其中实践体系教学由实验领域、实习领域、设计领域三个领域构成(见图2中“优化前”)。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联系性不强,较难体现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设计性与创新性。教学改革需根据实践教学与职业需求相对接的建设思路,在建筑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基础上优化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基础性实践教学、设计性实践教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三大实践模块,每个实践模块下均由若干个集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组成,使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系统化”,三大模块之间相辅相成,有效加强理论知识、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及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建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见图2中“优化后”)。
1.基础性实践教学模块
该实践教学模块以建筑学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技能培养为主,是学生学习高年级设计课程的基础,涵盖了艺术表现类、知识认知类、基础技能类的课程。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依靠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打通知识结构、技术体系和能力素养间的障碍,促进三者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融合[7],因此教学改革需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梳理,根据行业发展调整合并部分理论基础课程,力求学生在专业基础阶段通过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
2.设计性实践教学模块
该实践教学模块服务于建筑设计系列核心课程,是学生加强建筑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重要实践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设计院工作,满足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本次教学改革将原来集中实践教学优化调整为5个实践单元,内容涵盖建筑认知、环境认知、行业认知、施工图设计及快题设计,每个实践单元对应辅助相关学期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学习(见图3)。17个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集中设置在大二到大四阶段,由浅入深,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3.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块
该教学模块是在建筑设计能力基础上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实践项目。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8]。因此,本次教学改革在终极教学模块设计上结合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教师的科研及社会服务活动,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创新研究成果,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知识,开阔视野,为学生在未来能独立申请创新创业项目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四)形成“应用型”的实践教学课程群
依托行业发展动态形成兼具“应用”与“创新”双重特性的建筑学办学特色,最本质的内容为构建实践教学课程群,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实践教学课程群的提出旨在探寻建筑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以注重与实际项目设计相结合、跟踪建筑学行业发展前沿为实践课程群的选择依据,在三大实践模块的指引下全面设计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群,强调各门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实践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互通,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匹配的合理化,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满足今后建筑就业市场的竞争需求的能力。
1.基础性实践教学课程群
该课程群包含4个集中实践课程和11个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见图4)。
本着“应用”“实用”原则确定了基础实践教学的4个集中实践课程,包括美术采风、建筑表现采风、建筑结构实训、建筑测绘实训。美术采风和建筑表现采风安排在大一大二下学期,是认知类的实践教学,以实地参观考察、实地调研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现场感受现代建筑技术及建筑创新设计,树立对建筑设计的主观感性认识和科技创新意识。建筑结构实训和建筑测绘实训安排在大三上下两学期,建筑测绘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测绘与建筑图纸绘制能力,建筑结构实训结合理论课程组织学生参观调研,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结构知识,了解前沿结构工程技术,辅助学习建筑设计课程,为培养学生建筑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打下基础。
理论课程实践教学适当整合了部分理论课程,将原有的设计构成课与建筑设计初步合并。基于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思路,新增建筑数字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2门课程。建筑数字技术面向就业,关注行业最热门的表现软件,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建筑专业常用的表现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优化调整,建筑学18门专业基础课中有11门理论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总实践学时为268个学时,占1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的52.34%。
2.设计性实践教学课程群
该课程群包含5个集中实践课程和17个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见图4)。
集中实践课程以让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进行完整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和尽快了解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为出发点,设立了5个建筑设计专题实训。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大一至大三年级学习着重在认知层面:大一为建筑认知,是对建筑物的类型和功能组成、建筑历史以及建筑形式语言的感性认识;大二为环境认知,是对大尺度空间的理解和感受城市公共空间,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及社会,了解建筑功能与人的行为、周围环境的关系;大三为行业认知,通过对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工地的参观调研,了解实际项目的主要流程、不同专业以及工种的关系、初步了解行业的就业形势,获得良好的愿景并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大四为施工图和快题设计实训:施工图实训注重与其他所有已学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强化设计表达能力,培养专注的精神、多专业协同设计的思维、对新技术的探索精神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快题设计实训针对学生个人的学历提升、未来职业发展问题,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根据需求或设计目标确定具体设计方案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人文社会、自然环境、法律法规等因素,并正确运用快速表现手法,为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培养方向及就业选择机会。
17个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包含了10门专业必修课、3门专业限选课、4门专业任选课中的实践教学。本次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在夯实学生建筑学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开设规划设计、乡土建筑、绿色建筑共三个方向限选课程。紧扣工程建设产业链发展趋势,兼顾学生特长发挥和兴趣,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能力培养。同时,整合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由原来的建筑设计Ⅰ~Ⅷ优化为建筑设计Ⅰ~Ⅶ(见表1),同时增加了专业必修课的实践学时,实践学时占比由65%提高到70%。
3.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群
该课程群包含2个集中实践课程和3种创新实践活动(见图4)。
以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集中实践课程包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者均是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的总结性、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深化和升华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化对所修学科专业的认识,提高其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实习实践学时为14周,安排在大五上学期。由于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周期都比较长,学生3个多月的实习时间往往存在刚刚进入状态就实习结束的问题,根据走访调研,用人单位也反馈实习时间最好能延长。因此,为了提高和促进学生就业,结合用人单位的用人特点,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后半学期,与寒假相连,学生可自由灵活地延长实习时间,后续的毕业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实习情况来决定是否申请在校外开展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同步兼顾,最大限度地实现由校内学习到社会岗位之间顺利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