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作者: 陆相宜 边迅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0

[摘 要]师范院校培养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大多走向中学生物教师岗位,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其内容与中学生物息息相关。高校教师将高校动物学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师能力要求相衔接,对于学生毕业后快速转换角色及在教学岗位上一展风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中学生物教学能力要求,剖析目前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动物学教学的建议,对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师范生并使其快速适应中学生物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动物学;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86-04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生物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从20世纪初在义务教育阶段可有可无到如今成为中小学必不可少的课程,都体现出生物学地位之重。生物学课程重要性的日益增加要求生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动物学是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纵观人类对生命世界认识的历史过程,从林奈的《自然系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当今世界“人类基因组”的破解,动物学知识都扮演着人类认识自然的基础和框架的角色[1]。动物学讲解了生命的形式、结构,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命发生发展规律[2]。初中生物学和大学动物学内容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课本为例,四本生物学教材都贯穿了动物学相关知识。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走向中小学基础生物课教学岗位,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课堂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将决定其未来上岗实践的能力。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国家逐步开展了师范专业认证,对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强调“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在“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了新的教育改革发展方案,瞄准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提出“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科学、多样和灵活落实;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3]。这就要求师范院校要以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知识、能力及素养的要求为导向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因此,教育衔接是教育者在实践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其处理得好,教育者就可以顺利开展教学,受教育者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识、获得技能。在教学新要求下,探讨大学课程和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能力衔接将有助于高素质中学生物教师的培养,因此开展本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动物学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问题剖析

(一)动物学的特点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主要有理论学习、实验和野外实习三部分。以刘凌云、郑光美的《普通动物学》为例,动物界的演化从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开始,进化到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时出现组织分化;身体结构不对称、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胚层由两胚层到三胚层演化;身体从不分节到分节;附肢从无到有,不分节到分节;脊椎从无到有;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到网状、梯状、索状一直发展到管状神经系统;体腔也由无体腔、原生体腔发展到混合体腔,再演变成次生体腔;循环系统经历了无、开管式向闭管式发展;口由原口向后口发展;骨骼也由无脊椎动物向无代谢能力的外骨骼再向脊椎动物的内骨骼发展;呼吸系统由鳃呼吸向肺呼吸发展;生殖方式也由卵生、卵胎生最终发展为胎生[4]。动物学理论知识内容繁多,知识面广。动物学实验主要是对理论的验证,野外实习可以再次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化,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二)初中生物及生物教学要求

1 初中生物特点

初中生物是高中乃至大学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基石。以北师大版生物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是认识生命、生物体的结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为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为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生命的延续,八年级下册为生命的演化、生物与环境。所有内容可大致归为三大知识模块——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初中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既要悉知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探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科学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规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2 初中生物教学要求

教育部制定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亲身实践,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5]。初中生物课程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为基本理念,帮助学生接触和理解生物学科本质,着重强调学生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初中生物逐渐由封闭的教学模式向先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其教学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6]。“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充当观众、毫无发言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知识,教材从脱离生活的知识转变为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知识[7]。同时,初中生物是实操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新教材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确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对任课教师的个人知识、能力及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8]。

(三)大学动物学教学与初中生物教课程教学能力衔接问题

1. 专业知识教学衔接问题

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学内容对比如表1。

大学动物学课程内容繁多、体系复杂、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记忆的概念多,且名词术语杂,连续性不强,学生们普遍认为其知识零碎,无系统性,很难深入学习[4]。目前一些大学教师课堂师范意识不够,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从教技能的培养,使部分学生形成应付式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欠缺。考核形式单一或过于形式化,注重终结性考核,缺乏过程性评价考核,以至于学生普遍养成了“平时不努力,考前靠记忆,考后全忘记”的风气,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综合能力如师范教学技能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同时,动物学和其他生物类课程一样,小课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快,通常两个课时完成一个章节内容的讲授,以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有的教师习惯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时,也是教师讲实验,学生做实验,加上很多学生有得过且过的心理,没有全身心投入实验中,实验技能掌握不牢。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领悟能力,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无法对动物学产生兴趣,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动物学一般在大一或大二开设,两三年后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任教时,其对动物学知识、教学技能的掌握所存在的问题在此时会凸显出来,如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上课知识点讲不清楚、讲不到重点,专业度不够导致上课专业用词不恰当而误导学生等。

中学生物教学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看重的不是科学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学生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时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使其能够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5]。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的师范生难以达到培养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同时,尽管初中动物学有实验安排,但一些义务教学阶段的学校,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学校,生物实验条件简陋,难以开展实验,虽然近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填补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用具、实验设备的空缺,但有些实验材料获取难度大,加上中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课堂要有趣味性。因此,如何让师范生牢牢掌握专业知识和生物学教学技能,使其未来能在教师岗位上一展身手是当前大学生物学教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大学动物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能力衔接改进措施

(一)优化课程目标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未来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兼具科学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新时代教师。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时,与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要注重课程基本目标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达成,更要将眼光放长远,关注学生未来能否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教师,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出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师范生。

(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学应坚持与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相衔接,关注学生专业性语言的培养,关注教学技能的发展,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动物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和独立思考,这就要求动物学课堂上教师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发现不足及时纠正。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片段式教学、设计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的讲授能力,使其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和自主学习,调动积极性。实验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一味模仿、受支配地位的模式,体现素质教育中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9]。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分组预习,实验前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教师进行补充,随后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或选出优秀实验组指导其他组实验。鼓励学生创新实验方法,锻炼创新思维,以适应初中教学实验条件不充分的环境。对于野外实习,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观察校园动物、成立调查组观察、采集校园周边动物,制作标本等为野外实习做准备或巩固野外实习,也可以弥补因条件不足而没办法进行野外实习的遗憾。

此外,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思想融入课堂、贯穿始终,有助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优化评价体制

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教师是生物师范专业的最终目标,而高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以以“以结果为导向”,建立多角度、多方面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能力,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讲课、制作微课、课堂分组讨论等,全过程、全方位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和备课能力;通过“学子出卷”,促进知识的深化,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适当将学生评课评学作为加分项纳入考核。

三、结论与展望

总之,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理论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师范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做出一定的调适,包括对个人习惯、行为方式、课程重点、学习空间、课程内容的顺序等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组织[10]。最后希望每一位师范生在上岗任教时,都能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为培养国家栋梁做出应有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马丽滨,魏朝明,许升全,等.动物学是步入生命科学知识大门的基础和开篇:浅谈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动物学教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0):45-49,72.

[2] 刘凌云,郑广美.普通动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董鲁皖龙,柯进.扬帆起航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N].中国教育报,2021-01-09(3).

[4] 李晓晨.普通动物学的内容特点及其学习方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1):108-110.

[5] 赵灵霞.从课程标准看初中生物新课程的特点[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4(2):89-90.

[6] 黄日顽.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生物教学特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6(11):32.

[7] 陈璐.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34):28-30.

[8] 周家惠.初中生物教学如何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55,63.

[9] 庾太林,韦新葵,周善义,等.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3):154,156.

[10] 张二庆.初中科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刘凤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