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优质课程建设思路与探讨
作者: 朱思源 熊俊[摘 要]研究生优质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解决当前优质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的一项重要教育工程。在查阅大量教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从“互联网+”新技术、数字化教材、双语教学以及多元评价等方面,着重探讨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优质课程建设思路,介绍课程建设的经验,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研究生优质课程;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136-03
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研究方法来探寻针灸治疗疾病的机制、规律以及效应的课程。其内容是介绍针灸的作用基础、作用技术、作用机制等现代研究进展与实验方法、思路[1]。其实质是本科实验针灸学课程的升级版。其课程目标是培养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与实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法、临床设计、针灸科学原理等现代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训练技能的掌握,来培养临床型针灸学研究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其成为新时代针灸学科高层次、临床研究型、复合型人才。
研究生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课程促进了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其在各大高校的推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进一步培养针灸学高层次人才方面也得到了专家们的广泛认可[3]。 在传统课堂的针灸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的实验类型多为验证性与演示性实验[4],在教师讲解实验原理、规律以及方法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机械地重复一遍,无法取得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目前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针灸学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关调查表明[5],目前针灸推拿专业的研究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缺乏的问题,其综合能力有待提高与加强。同时,在教学培养模式的实施方面缺乏实践性教学。因此,对课程进行改革及优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6]。 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内容较晦涩难懂,学习难度较大,掌握情况不理想,希望有更加便捷、高效以及有趣的课程学习方法[7-9]。笔者在查阅大量教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经验,谈一谈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优质课程建设思路,以期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借助“互联网+”新技术,高效性与便捷性共存
目前,将“互联网+”教育引入课堂已成为各类高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应该认清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理性分析“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新生态,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进行优质课程建设,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文章结合互联网的使用,对优质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几种建议。
(一)微课:优质课程重要元素
微课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将微课引入研究生课堂,可为他们的学习途径增添一种方式。一方面其授课内容与形式短小精炼,学生可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它主要通过声音、视频、图像的方式进行多元化与多角度教学,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0]。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因材施教,做到个性化与定制化学习,还能创造更多的课外学习机会与途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1]。
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仅是中西医交叉,还涉及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这一特点不仅是其学科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学习难点所在。同时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性,学科飞速发展的前沿性以及多种实验模型构造的创新性等特点,决定了该学科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12] 。
(二)数字化教材 :优质课程重要载体
数字化教材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富媒体化[13]。一本好的数字化教材不仅仅包括单纯的教学内容,还包含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多媒体设计,这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学习的魅力。与此同时,还有一种云教材,又称移动交互式教材,是教学信息化后的创新产物[14]。它融合了数字化出版物、移动端学习、云端教学服务、大数据四大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更好的教授,运用多感官刺激更高效地阐述知识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及理解记忆[15]。
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课程连接了传统针灸学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是促进针灸实验教学发展的桥梁。其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学习难度较大,引入数字媒体化手段进行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互联网强大的检索功能与便捷的线上交流平台能更高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16]。
二、开展多元教学评价,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并进
(一)自主实验改革:优质课程的重要手段
开展自主创新实验是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途径之一。此阶段的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针灸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实验方法,具备学习此课程的能力,故在此阶段开展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自主创新实验课程是可行的[17]。其旨在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实验设计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实验思维,使其能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实验学习探索[18]。
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为: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能熟悉基本实验操作自行拟定科研题目、撰写科研标书、设计科研实验等。此种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实验创新意识。但同时需要注意,采用探究式小组学习方式,很难以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方式来评价。因此,根据其教学改革特点,可以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相结合,呈现多元化的学习效果,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加强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鼓励教师根据评价结果随时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19]。
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是教育方法的创新,开展自主创新实验有利于把临床教学与科研实验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批判思维与科研创新思维[20],能够推动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策略[21]。
(二)理论课堂对分:优质课程的重要形式
对分课堂的概念是留一半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用于其对知识的自主探索与小组讨论。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被动”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清晰、精炼,课堂复习检测模块便捷、高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22]。而在课后的学习、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自我学习,可促进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独立思考,使其更清晰地掌握课堂所涉及概念、原理、规律等的内在生成结构和演变逻辑,进而得出自己的见解[23]。
总的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多渠道增加自主科研实验途径、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素质[24]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其可促使我们真正把优质课程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25]。
三、实行双语教学,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随着中医药的蓬勃发展,国际范围内对其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中医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故如何培养出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医药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26] 。
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课程既涵盖了传统针灸理论,又与学科最新研究相衔接,要求学生对最新的研究文献有所了解[27]。根据目前的情况,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任务,旨在使学生了解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发展状态与地位,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尽量做到中英文教学内容比例接近,一比一翻译进行课堂教学。对于难度较大的专业词汇与语句应进行多次讲解,以使学生加深理解[28]。
四、小结
优质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优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举措。
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尝试,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优质课程初步获得了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第一,将“互联网+”技术引入课堂。运用网络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推进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优质课程建设的特色。同时,互联网强大的检索功能与便捷的线上交流平台能更高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但我们还需注意的是,优质课程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一定要求,对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还须开展宣传和培训,让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老一辈工作者主动适应,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在既有的教学模式下循序渐进地改进教学方式,推动针灸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针灸临床研究的广泛开展以及高素质针灸人才的培养。
第二,开展自主实验,进行多元评价。 研究生现代针灸与实验研究课程旨在培养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的自主创新实验能力与科研思维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时刻贯彻“优质”意识,摆脱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的限制,实行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优质教学课堂。同时,我们需注意到,不论是自主实验改革,还是理论对分课堂,都存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这可能会造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对等。因此,我们在小组分配的前期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分组,尽量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言。
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针灸学综合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
第三,构建双语课堂。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中医药专业知识过硬以及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使其能直接参与国际的专业竞争与合作。同时,相对于单纯的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更为持久。但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一,其开展与实行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实行过程中,我们须深刻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丹,高颖,刘畅,等.《实验针灸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3):134-135.
[2] 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
[3] 刘阳阳,赵雪,郭义,等.《实验针灸学》各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J].中医教育,2016(6):70-74.
[4] 汤德安.实验针灸学及其在针灸教育中的意义:在针灸教育中开设实验针灸学课程的建议[J].针刺研究,1991(1):76-78.
[5] 邹伟,程伟,王珑,等.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5-6.
[6] 陈骥.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循证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7] 杜彩霞,李南,赵献敏,等.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实验针灸学教学探索与改革[J].光明中医,2017(7):1059-1061.
[8] 徐秋玲,刘涛.实验针灸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育,2013(15):89-90.
[9] 陈朝晖,林小蓉.“屏读”时代审计学数字教材开发与评测[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7(5):70-81.
[10] 谭静,罗明,彭艳,等.《实验针灸学》精品微课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步骤:以“针刺镇痛”微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