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提升导向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教改的实践探索
作者: 潘晨璟[摘 要]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是一门重要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心理学人才的课程,但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取向的专业学习是极为重要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共同促进了该课程创新型教学场域的构建。
[关键词]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198-04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各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方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应用能力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这不仅意味着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服务于这一目标,而且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系统的课堂规划,引导学生掌握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实践中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各种心理技术,发现、帮助儿童与青少年矫正心理问题,促使儿童与青少年获得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进而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但在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常常与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混淆,缺乏对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笔者多年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尝试提出一种创新性应用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落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属于应用型课程,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以教材和固定课堂为本、“以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学理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照本宣科式、“填鸭式”教学还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方式的动力,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程学习的意义难以展现。
第二,教学内容知识陈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教材都以经典理论、方法和案例为主,缺乏对最新前沿研究的介绍,在内容上常常与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交叉重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进行知识和案例拓展,很容易造成简单知识重复讲授。适当的重复讲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容易造成学生轻视专业知识的态度。有研究发现,学业难度太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1]。因此,在教学中拓展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和课业考核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和课程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第三,技术技能考核不足,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传统的心理学课程考核多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而针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培养不足[2]。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亦不例外,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训练环节,对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的要求较低;在课程考核上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实操,缺乏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核环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能理论功底扎实却“眼高手低”,在实践操作中可能会遇到无从下手、无法准确把握心理测量结果的意义、心理辅导有效性不足等问题。
第四,心理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本土化发展滞后。学习引进国外最新的心理方法技术是促进国内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在思维和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文化差异制约着前沿理论在国内的适用性。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中对最新的前沿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应用关注不足,本土化问题极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二、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积极心理学:创新导向的课程教学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积极心理学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心理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性。罗杰斯认为,教育应当回归“以人为中心”,要打破教育制度对人的束缚,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视作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扮演促进者、鼓励者的角色,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3]。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责任回归”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发掘学习的内源性动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探究和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的要义在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否在学习中成功地建构起关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意义体系,作为学习探索的目标指引。创新性学习过程必然是学生以足够的意义价值作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改变传统的“问题取向”视角,更多关注心理指标处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的幸福感,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5]。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关注一种“积极干预”的专业教学导向,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应由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转向“积极干预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的提高,增强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感,而非仅仅关注小众感。
综合以上三种理论,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着眼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内驱力,构建创新能力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鼓励创新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创新探索所带来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以及创新的价值感。只有这样的课程教学才能真正激发活力,提升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以此为理论基础,不囿于书本知识,而应着眼于学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实际辅导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提升。
三、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教改的实践探索
笔者多年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本着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多维度改进课堂教学,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性关注前沿性理论方法
当前国内主流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教材较少介绍新兴的心理疗法,而近些年国内外兴起了一批心理疗法,如儿童游戏治疗、沙游治疗、阅读治疗、绘画治疗、舞动治疗等,这些疗法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文化基础,而且干预效果也多得到了积极的临床实践证实,但作为新兴疗法,其不成熟性和局限性也必须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向学生明确介绍了这些疗法的前沿性,并提醒学生注意分析这些疗法与经典理论方法之间的知识关系,用心体会其前沿性的内涵和特征,并在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践中去体会、批判这些疗法的优缺点,进而尝试如何改进、完善这些疗法的不足、局限。这使学生从课程开始就抱着一种探索、验证的心态开始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来。
(二)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与课程评价标准
为了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建构的需要,必须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的课时分配,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学习时间。首先,采用体验式和督导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大量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最大程度分析、使用教学素材,物尽其用,最大可能地释放课堂活力。其次,改变课堂课时分配和组织方式,按照3∶2∶3∶2的原则分配课时,即理论讲解占30%、情景示范占20%、课堂专业技能训练占30%、即时督导占20%。此外,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课后继续完成课堂练习,认为已完善后再提交作业。再次,构建多元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平时考核和丰富期末考核形式。设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学生课堂活跃度、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等都可作为评价标准;增加期中考核环节,使之占总成绩的30%,每个学生自选具体主题完成一项“儿童与青少年积极心理干预方案设计”,并在小组内分享、修改完善;期末考核形式多样化,课程论文、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专业技能水平现场考查(如游戏治疗技术实操)等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估,这占总成绩的50%。
(三)强调专业技能训练中的体验学习与合作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具有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感悟性和主体性等特征[6]。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的课堂教学中,体验学习促使学生更深地融入学习过程。例如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知识点的教学中,任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运用“以儿童为中心游戏治疗”的相关技术进行模拟咨询,20分钟后两人轮换角色;模拟咨询结束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分别做反思性总结,并接受任课教师的督导;两周后改为4人一组,分别扮演“咨询师”“来访者”“欣赏者”和“批评者”,在进行两轮的模拟咨询后,“欣赏者”和“批评者”分别总结“咨询师”在实操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异质学习小组,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积极的互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有效的社交技能和及时的小组自评构成了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7]。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创新、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动性。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对儿童青少年的共情”知识点的教学中,任课教师选择绘本《忧天小鸡》作为案例素材,并引导学生讨论绘本故事中的共情内容;然后加入“新角色”——一只学过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的“小鸡球球”,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鸡球球”,然后与“忧天小鸡”进行共情对话;以7~8人为一组,组内按顺序分享对忧天小鸡的共情内容,并将其整理为情景剧剧本,最后在课堂分享中表演情景剧。
(四)利用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践机会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毕业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由于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均为中小学,这为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课程的技能训练提供了最佳机会。8~10周的毕业实习和丰富的实习工作内容为学生将课堂学习、探索来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习工作中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心理健康教学、助理班主任、团体辅导、个案辅导、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普查与建档等工作中都隐含了展现创新应用能力的机遇。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在实习中多应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的疗法、技术,并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内容完善课程作业。
此外,以儿童与青少年为对象的创新实践训练和学科技能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动力的重要平台。竞赛性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接近真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情境。近三年本专业大学生主持的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4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在实践中很好地应用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另有20名学生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应用大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获奖学生大多以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为主题。
相较于毕业实习和模拟现实的创新竞赛,课外社会实践则是真实、自然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学生需要具体、自主地应对真实情景中的儿童与青少年问题。近三年,本专业在某幼儿园组建了沙游辅导小组,小组成员定时到幼儿园为小朋友开展一对一的沙游辅导,并定期接受任课教师督导;面向某小学组建了社会实践团队,组织安排学生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针对性地运用阅读疗法、行为疗法、绘画疗法和游戏疗法等新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小学生理解和接纳患有孤独症的同学,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等;在某中学参与了新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普查和建档、“5·25”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等工作。此外,本专业还赴少管所和戒毒所为失足青少年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进劳教所帮扶少教学员,到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关爱特殊儿童,走进社区宣传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等。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和创新运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最佳环境,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设计、检验自己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形成一种回馈式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