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当代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 刘久伟 许博强 李佳旭
[摘 要]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弱而综合性较强,因而其学生的职业能力一直受到关注却缺乏完备的评价体系,同时高校对于本领域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也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文章基于当代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并使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并检验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最应该发展的职业能力,为高校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234-03
一、 背景
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教育部决定从1999年开始支持全国普通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此造成的教育过度使得人才市场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1-2]。 据统计,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834万人,2020年更是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就业难”问题愈加凸显,然而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和岗位需要也值得深思[3]。职业能力是学生通过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所获得的从事某种职业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的总和[4]。由于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目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存在过于理想化和理论化的问题。本文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构造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本研究中,科学性原则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原则,同时也是所有科研设计的第一原则,只有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研究才具有可信度和现实意义。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评价指标构成,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可信依赖于各个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因此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形成和确认都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建立评价指标时遵循客观规律,选择最能反映评价对象特点的指标;要明确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保证指标的独立性;要在专家意见下完善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保证评价过程和评价体系构建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全面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能力是一个较为广泛和复杂的系统,为避免偏颇,评估指标体系应包含影响评价目标的所有主要因素及其相关指标,能够反映被评价问题的各个侧面,如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该包括反映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身心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等)。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整合和系统分析,形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指标体系。
(三)目标导向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目的并非单纯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高低,而是引导高校能够按照评价目标的职业能力需要,在确立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时能够以评价对象为核心,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真正需要、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公共管理属于综合性较强但专业性较弱的交叉学科门类,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使命[5],须以此为评价目标构建指标体系。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搭建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职业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而是各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为建立合理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仔细的文献筛查和总结,我们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选择北京5所高校在一线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承担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共15名,对职业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最终按照多数原则设置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特定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公共行政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设置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6个。
(二)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本文权重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进行,利用T.L.Saaty提出的1-9标度值法建立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判断矩阵的标度,并用成对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进行两两成对比较。若同一层两个因素分别设为i和j,表示因素i与因素j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之比,且[Cij]=[1Cij]。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汇总后得到特定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公共行政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判断矩阵:
经过计算,得出第一层指标特定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公共行政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对目标层的权重为[Wk]=(0.056,0.241,0.571,0.132)。A的最大特征值[λmax]=4.077,一致性指标CI=0.02578,一致性比率CR=0.02865<0.1,可以认为矩阵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当CR>0.1时,则认为矩阵的一致性不可接受,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直到计算出来的CR值<0.1为止。
同理计算第二层次和第三次层次指标的权重,先以特定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公共行政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为准则层,再分别以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态度、专业理论知识、与人交流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二级指标为指标层,计算确定第二层指标权重。然后通过同样的方法确定第三层次的准则层和指标层,计算确定第三层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讲,最重要的是公共行政能力,权重占比为0.5711,其次是核心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公共行政能力中,政治鉴别能力权重最大,为0.4668;核心职业能力中,与人交流能力和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权重并列第一,占比为0.3552;职业发展能力中,领导能力权重最大,占比为0.6738;在特定职业能力当中,专业基本能力权重最高,占比为0.3954。重要的具体指标体现为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有正确的认知,能正确合理地化解难题,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办公软件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为检验本指标体系的实用性,我们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随机选择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就业和待就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各15名,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被评价对象的同学、任课老师、辅导员及实习单位主管等发放问卷。采用Likert量表法在问卷中设置了5个评级等级,分别为非常好/高、比较好/高、一般、比较差/低、非常差/低,对应得分分别是5-1分。本次问卷调查针对每位被评价对象发放问卷15份,回收12份,平均回收率为80%。问卷回收后,根据评价指标特点选用模糊综合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被选中的就业和未就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得到其中一名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各评语等级的模糊隶属度向量以及综合得分,见表2。
利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他29名应届毕业生的综合得分,使用SPSS22.0对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经检验,就业组和待就业组的职业能力得分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 非参数检验,得出结果Z=-4.045,P<0.05,认为就业组和待就业组的职业能力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就业组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分高于未就业组。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大量文献分析、专家调查,我们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特点,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更加科学化、全面化、有针对性。我们发现,在特定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公共行政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中,公共行政能力对于就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最为重要,这可能与公共管理类专业本身就业流向有关,该专业毕业学生流向多为事业单位且绝大部分进入了行政管理的岗位[6],对学生行政能力的要求更高。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产教脱离、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的针对性不强、学生普遍专业技能下降的背景下[7-8],公共管理类专业应该着重以岗位需要、社会需要为导向,首先打造学生的公共行政能力,培养社会紧缺、时代需要的优秀大学生。而核心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能力,对于公共管理这种专业性较弱的专业来说,学生须具备更强的职业基本能力才能更具职业竞争优势。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理论体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构建有效的“合作”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9]。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即就业大学生展开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对于评价继续读研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本指标体系或略有不足。未来的研究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毕业流向构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Clark B, Clément Joubert, Maurel A. The career prospects of overeducated Americans[J]. IZA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7(1):1-29.
[2] 逄红梅.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深思考:基于就业管理的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 2018(1):134-138.
[3] 姚裕群, 彭思舟.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讨论综述[J]. 人口与经济, 2008(3):36-40.
[4] 朱颂梅, 齐晓梅. 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23):35-39.
[5] 苗壮, 郑克岭, 荀明俐.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探析: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4):135-138.
[6] 郑代良, 陈璇, 潘芙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其思考:基于怀化学院5届毕业生的数据分析[J]. 高教学刊, 2017(22):54-56,59.
[7] 袁中友,望晓东,杜继丰.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困境及出路: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63-65.
[8] 朱晴晴.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20(4):246-247.
[9] 雷璟程.基于CAS理论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0(8):37-3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