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 史文婷 娄石磊

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观察0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课题组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11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 = 59)和对照组(n = 58),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对比两组教学成绩、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教学成绩优良率84.75 %(50/59)高于对照组67.24 %(39/58),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观察组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由此可知,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病原生物学中,能显著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科竞赛;教学方法;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134-03

中医药资源是我国的原始创新优势的“宝库”之一,继承与创新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两大重要使命。随着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我国中医院校的办学教育能力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而中医药院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应担负起国家赋予我们的重任,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的练兵场。只有具有充足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中医药学生,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接近尾声,我国教育事业已得到显著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各高校之间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1]。学科竞赛是在基础教学的前提下,以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基础,以竞赛为主要核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科竞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工作能力、团队意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能力[2]。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所不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品牌、特色的专业评估指标及实验示范中心验收指标中,学科竞赛也是重要的指标,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传播以及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与摇篮[3]。近年来,许多高校坚持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优化人才培养的时间教学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多元性、开放性、全程性”出发,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以实验和实训为基础,设计为主线”构建三大实践体系五个实践项目14个实践模块,建立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本研究选取我校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3名,分别以基础教学模式和以学科竞赛为核心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其在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本研究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117名学生,按照教学方案分为观察组(n = 59)和对照组(n = 58)。观察组男21名,女38名,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12 ± 1.54);对照组男19名,女39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20.05 ± 1.36)。对比两组性别比、平均年龄和学籍信息等基础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 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教学模式,教师正常备课,根据授课计划进行安排。同时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设置自主学习方式。课上以“问题”方式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课后通过布置作业、调查问卷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观察组采用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常规教学模式基础上将组内学生再分为8个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以小组竞赛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教师准备4个课程相关题目发布给8组学生,每2组选择同一内容进行资料查找、小组讨论,解决重点、难点内容。课上根据各组汇报情况进行打分,得分高的4个组给予积分奖励。课上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为本组获得积分,根据课后布置作业完成情况计算每组学生的平均分,按照排名给予积分奖励。综合期中考试情况将整个上半学期积分进行统计,排名前三的小组予以表彰。组织学科内竞赛活动,如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鼓励各组学生参加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竞赛结果给予各组积分奖励。最终综合期末考试成绩与整个学期的各项学习活动,对获得前三名的小组给予表彰。

(三)观察指标

学期课程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参加综合性期末考试。采用题库与自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闭卷笔试结合实验操作共100分。根据分值赋予优、良、及格和不及格:高于 90分为优,80∼90分为良,60∼79分为及格,低于 60分为不及格。优良率=(良+优)/总例数×100%。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进行打分。教学情况包括课堂气氛、自主学习性、与同学交流、与教师交流和专注程度5个方面,采用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代表效果越好。教学效果包括表达能力、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每项10分,分值越高代表效果越好。教学满意度包括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授课效果、教师授课质量、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教学成绩与教学满意度以n(%)表示,两组之间采用x2检验;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教学成绩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教学成绩,观察组教学成绩优良率84.75 %(50/59)高于对照组67.24 %(39/58),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1。

(二)教学满意度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教学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94.93%(56/59)高于对照组72.41%(42/58),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2。

(三)教学情况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教学情况,观察组在课堂气氛、自主学习性、与同学交流、与教师交流和专注程度5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3。

(四)教学效果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教学效果,观察组在表达能力、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5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4。

三、讨论

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采用“以赛促改,以学带赛,赛学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参与这种同专业组间竞赛再到校赛、省赛乃至国家级竞赛,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知识的应用水平[5]。学科竞赛以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形式进行,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理论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求真和探索的科研精神[6]。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其在提高学生规划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也能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转变为过程性、阶段性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本研究首次将以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应用到病原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教学成绩、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从学生角度来看,相较于常规基础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学习模式下,学生不再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知识,进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竞赛过程中不断与其他组沟通交流,不仅能查缺补漏还能提高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能够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分析出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得较好,哪些知识点学生有所遗漏。将注意力从整个班级转移到每个小组,再到每位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有效地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总之,以学科竞赛为核心,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相相辅相成,可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实践能力[7]。

目前学科竞赛的推广确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部分高校也有序地开展了关于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科竞赛,但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竞赛模式守旧,仅仅为了考核教学内容而赛。一些高校采用传统赛事的模式,对本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考核与选拔,这使得学生不能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能有效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学科竞赛主体单一,不能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部分高校学生作为参赛主体,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有些学生崇尚标新立异,有些学生个人意识强,有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薄弱,以学生个人为参赛主题的赛事模式不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不能让学生体会“合作共赢”的乐趣,不能满足新时代国家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未能进行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融合。一些高校忽略当前创新实践能力教育的现状,即处于摸索期的教学状态,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形式不够多样等问题。部分高校仅仅依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来调动学生的创新实践参与积极性,创新实践平台搭建力度不够,不能给大多数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实践活动和专业指导等问题[8-9]。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新载体,结合各高校所搭建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一种全新的竞赛模式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晓莉,周子钰,陈亚男.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口腔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20(5):784-787.

[2] 徐瑛.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38):216,222.

[3] 赵一戈.基于学科教学实践平台的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6):96,98.

[4] 宋朝晖,刘青广,任建,等.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2):17-20.

[5] 刘辉,曹占芳,钟宏,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0(1):123-127.

[6] 谷薇,俞涛.以学科竞赛为驱动探析“四步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9.

[7] 卢承领,张刚,杜成涛,等.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措施与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167-168.

[8] 张怀强,李丽,刘玉娟,等.面向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93-196.

[9] 傅怀梁,管图华.搭建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56-358,41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