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周如金 宣征南 刘大伟[摘 要]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矛盾,即学生与生俱来的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同高校多年来相对单一、基本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改革中探索出的解决以上矛盾的路径——实施“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在“教必蕴育,育必铸灵”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由产教融合的课程教育体系和多维渗透的素拓教育体系构成的全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在尊重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使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辅相成,以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互促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课程教育体系;素拓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171-05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很受欢迎。社会上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培养的,地方高校有不少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存在实践动手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尤其是创新力不足的现象[1]。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培养模式的角度看是地方高校存在学生与生俱来的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同高校多年来相对单一、基本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矛盾。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数靠地方财政支持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共有3012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4430万人[2]。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高校中有地方高校25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约800所),地方高校在校生3000多万人。地方高校每年都培养几千万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和生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为地方培养人才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3],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地方高校毕业生存在实践动手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尤其是创新力不够的情况。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毛入学率急速上升,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2],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信息化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也发生了变化。高校急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需要,助力学生个人发展。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发展基础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许多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4]。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载体与途径,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指引下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在明确专业定位后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制订的实施计划的总称。我们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即明确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将其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以培养什么人为目标并将其具体实施方案写进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合理且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社会需求衔接不力
1.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合理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而确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其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导向、控制和评价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为适应大规模计划经济发展需要而培养各种专业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这种人才存在着专业面狭窄、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了[5]。虽然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有多年,但部分地方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宏观、不明确的现象[6]。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区别不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较大的趋同性。如果培养目标模糊,后续的培养环节如课程、教学和评价就会出现较明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人才培养的效果就很难做出科学的评定,也很难有较理想的效果[7]。
在统一的招生录取制度、专业目录、高校管理模式下,针对扩招后生均占有资源减少的状况,许多高校采取了统一培养、大班上课这种粗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8]。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群体掌握进度,大班教学又稀薄了教学互动,因此因材施教往往难以有效开展。单一化的人才培养造成了高校学科设置的趋同,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尊重,学生得不到充分发展[9]。地方高校也存在上述情况。
2.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离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过于看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发展指导,但是目前各中学生涯规划教育因师资缺乏、教育理念没有统一等原因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不够密切,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等了解不多。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联系性连贯性不够的现象[10],地方高校也是如此。
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部分地方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对社会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专业建设长远规划,一哄而上的专业设置带有随意性,会导致其人才培养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矛盾出现。还有些专业设置过细,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有差距,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6]。
(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1.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支撑度不够
地方高校在部分课程设置上比较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够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与整个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研究不够,对学生所上课程在毕业时需要达成的能力目标和毕业五年后可能达成的能力目标缺乏系统设计和统筹考虑,具体课程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11]。中国教育网公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的办学条件支撑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工程教育只有40%的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度情况良好,50%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方面还需要关注,10%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明显问题。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是我国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类似情况。
在市场经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学生所学课程不能对其未来工作和生活起到支撑作用甚至脱节,就会导致学生学无所长,难以学以致用。这不仅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生心智和学习探索兴趣的消耗。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看能力,尤其是需要其具有尽快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转变,需要高校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帮助,需要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转移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上[12]。地方高校也不例外。
2.教学内容陈旧、更新慢
无论是传统专业还是新兴专业,很多课程与教材更新不够及时,虽然有些专业名称新颖但其内容却是陈旧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差距,有些甚至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11]。高校教学管理存在忽视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需求的现象,没有建立起足够有效的课程更新机制[9]。
3.教学方式方法有待优化
受教师评价方式的影响,不少教师潜心搞科研,没有足够重视搞好教学,照本宣科、不及时更新PPT、照PPT念的情况并非少见。笔者比较过中小学课堂和地方高校课堂,高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往往比不上中小学课堂,其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也不如中小学课堂充分和有效。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高校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没有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教学评价以知识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能力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不够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教学改革的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很多地方高校仍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过于重视知识性评价必然导致能力性评价的弱化。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分配在应付考试上,缺少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问题。没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及其评价的科学性。
地方高校大多属于应用型高校,生源高考分数普遍不算高,如果照搬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因材施教,势必会影响自身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实践教学、真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相关教学管理不够灵活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志愿的本意是志向和愿望,指有志于并情愿、自愿做某事。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受到本人高考分数的制约,会考虑父母的意愿和社会热门专业的需要。高校大学生逐渐对所学学科有了了解后有的想根据兴趣换专业。不同高校对转专业的规定和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高校能让学生实现转专业愿望的比例是比较小的。
自我认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们往往需要时间才能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专业方向。假如学生的志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被动学习,其个人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到时不仅专业没有学好,而且连学习兴趣也会降低。但是转专业又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综上,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同质,培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方式方法欠佳,与基础教育脱节,与社会发展需求有差距,仍以知识性评价为主等现象。其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将人才培养“工厂化”“物件化”,造成学生与生俱来的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同高校多年来相对单一、基本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矛盾。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矛盾解决路径探索——实施“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是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优化教育观念,开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发展需要,贯彻创新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等理念[13]。但在其探索的路上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地方高校推进的许多改革都是对原有体系的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11]。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简称“我校”)一直高度重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的探索。2007年,我校开展了“大工程观”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讨论,对工程教育形成了“五个回归共识”:教书育人理念应回归到应用型本意上来,学生能力培养应回归到工程素质培养上来,师资队伍建设应回归到重视工程实践背景上来,学生信念教育应回归到强化“中国创造”上来,教育管理监控应回归到服务工程教育质量上来。2008年,我校基于“大工程观”和 CDIO 工程教育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随着本校试点专业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质量工程项目,我校根据专业要求制订了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3+1”方案。2016年,我校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全面修订了基于OBE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为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多年人才培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探索并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必蕴育,育必铸灵”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由产教融合的课程教育体系和多维渗透的素拓教育体系构成的全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在尊重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使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辅相成,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