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法的职业规划课程探索与实施

作者: 叶益聪 郭青鹏 刘双科 李宇杰 郑春满

基于混合式教学法的职业规划课程探索与实施0

[摘 要]文章围绕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及新工科建设战略,针对学校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中对无军籍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分析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以提升教学效果、发挥课程作用、协助学生成长。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196-03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迫切的需求,这对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军队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响应国家和军队号召,持续推进军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加快院校教育转型。2018年国防科技大学按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航空天类三个专业大类招收无军籍本科生,这意味着学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和就业问题等诸多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革,以满足在军校体制下地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

大学毕业生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希望,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早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在无边界生涯大背景下,个体的主动职业行为(技能发展、人脉建立、职业咨询、职业规划等)愈发重要。因此,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涯都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职业发展的形势并引导学生从未来导向的视角建构工作自我,同时协助学生识别当前自我与未来工作自我之间的差距,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促进有效职业行为的发生,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充分准备,形成正确认知并做出科学判断。

文章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为达到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专业与行业之间以及学生学习与应用之间的纽带作用,提供有效帮助。

一、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职业规划在全民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系统创建职业规划理论到广泛开展规划实践,职业意识已逐步渗透到全民教育中。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指导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层面上[3]。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国内同行调研分析了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实施现状和反馈效果,总结出这类课程目前仍存在如下共性问题[4-5]。

第一,认识不足、意识不深,课程流于形式。部分高校虽顺应政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对其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这就导致从引导层面弱化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意识,使课程教学流于形式。教与学从根源上没有得到重视,施教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课程定位不准确,实施方式不合理。职业规划课程不应仅限于解读就业政策、提供招聘信息等就业求职指导。该课程具有系统性和全程化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识别环境、制订计划,让学生学会不断探索和选择,为将来职业选择做充分的准备,最终让职业行为积极主动,结果也尽可能令人满意。此外,课程应以考查性必修课形式开展,而非以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并且杜绝开展过程中形式单一的问题,从意识和兴趣上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课程内容偏离“本土化”,缺乏针对性。目前,虽然国内已出版许多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材,但多数存在针对性不强以及实践性和操作性欠缺的问题。而合理的做法应是基于已成熟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本学校、本学科的具体特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程回归本土化,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四,辅导力量单源化,缺乏教育合力。目前,课程教师、学校或学院就业管理工作人员、辅导员和家庭成员在学生课程学习、能力培养、就业指导和后续跟踪性的成长辅导上相互独立,没有形成教育合力,不利于教育、辅导的全方位和长久性。

二、国防科技大学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定位

我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地位,专业特色鲜明,和相关国防工业部门合作紧密,在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上应当量体裁衣,开发本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探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效。

第一,明确课程指导思想。该课程应结合学校实际,不仅要着眼于当前学生的就业诉求,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需要从综合素质的内涵要求出发,以课程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国防军工背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为阵地,以培养国防工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为主要目标,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涯过程。同时,在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方面,要鼓励学生及早深入地探索自我和认识自我,不要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样性。

第二,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化,教学内容本土化。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及各国防工业部门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需求,合理制订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本土化课程内容设计,把一些实时、具有代表性和贴近学校特性的内容补充到课程教学中。

第三,针对学生对将来职业环境了解有限、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的问题,有必要在课程中增加具有实践性的环节,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职业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去单一为多样,改进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倦怠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变差。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采用案例剖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多种翻转课堂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性。

三、基于混合式教学法的职业规划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定位,我校对职业规划课程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混合式教学是区别于单一形式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首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是有统一的追求,求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两者所长而避传统教学的短,以达到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等目的。其次,该教学模式中“线上”是必备,一改“线上”在往常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充分提升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线下”教学也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照搬”,而是基于“线上”的前期学习而开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此外,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职业意识,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求职就业竞争力,而传统教学无法充分满足上述教学要求。混合式教学法有望为学生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供一条重要途径,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设计思路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职业规划课程的探索,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理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结合我校实际,充分考虑对学生意识、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作用,完成课程体系从设计到实施、课程效果从预测到评估等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

(二)课程模块

在课程模块设计中,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关键词——大学、大学生和职业发展,以及学生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价值观层面的需求,通过甄选教学活动,确定以认识大学、认知自我和探索职业三大模块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详见图1),每个模块设若干次课程,共计8讲16学时。具体通过“大学是什么”和“如何读大学”明晰大学内涵,完成大学环境探索,助力学生成长;通过“未来自我初探”“价值观探讨”和“个人生涯规划”识别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的差距,实现自我认知;最后以“职业博览会”“职业胜任力”为切入点,结合核心理论和“本土”特色案例剖析以及实践环节设计,完成职业探索,提升关键能力,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做充分的准备。

(三)课程授课模式

课程授课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结构见图2。线上部分主要采用国家级精品慕课——清华大学“职业探索与选择”和南京师范大学视频公开课“自我探索与职业发展”。整体采用O-PIRTAS模型[6]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目标(Objective)、准备(Preparation)、教学视频(Instructional video)、回顾(Review)、测试(Test)、活动(Activity)和总结(Summary)七个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低阶的教学目标移出到课前课外,从而把课堂时间解放出来进行高阶目标的深层学习。

(四)课程效果评估

课程效果评估通过设计课程前测和后测调查问卷来开展,利用样本数据分析,总结课程的实施效果和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后续的课程改进提供参考和帮助。也可结合具体样本数据反馈给学生本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以及明晰自己在课程学习后所发生的系列变化。

四、基于混合式教学法的职业规划课程实施的难点和对策

(一)专业特点对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设计的影响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在军校体制下必须紧密结合我校相关专业特点,需要贴合军工背景相关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因此,我校学生在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设定上相比其他地方院校会表现出专业范围小的特点。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设计中,内容过于广泛或单一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专业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二)课程教师队伍及辅导力量多源化建设需求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基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职业规划课程探索与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由于我校是初次开设该课程,在教学资源、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培训和学习,以及深入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座谈甚至见习,充分了解对应单位的建设和人才需求情况,以期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的教师队伍。应形成教育合力,以课程教师为指导队伍的专职人员,以学生干部、学院就业管理工作人员及学生家庭成员为辅助人员,相互统一、密切配合,形成教育、辅导合力,保证学生教育和辅导的全方位与长久性。

(三)编写特色课程教材,筑牢理论根基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该课程持续有效推进的根基所在。我校地位特殊,目前已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材缺乏针对性,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军校中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应以新时代国防建设需求为牵引,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以国防工业部门需求为切入点,整理、编写有特色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程,筑牢理论指导根基,帮助学生尽早全面地了解对口单位的发展现状,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和军队号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综上所述,我校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职业规划课程探索与实施方案可总结为图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和持续的系统工程,并且实施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大、动态变化的特性。因此,只有社会各方面、学校和学生自身密切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白银,蒋琳,郑凯,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创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3):38-40.

[2] 张小宾,张明,王龙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0-111.

[3] 尹玉斌,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9):125-126.

[4] 王美多.基于WPBL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8-9.

[5] 李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亚太教育,2015(21):202,197.

[6] 郭建鹏.翻转课堂与高校教学创新[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李香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