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回归课堂”
作者: 杨帆 安晶晶[摘 要]“以本为本”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所形成的共识,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做出的重要指导理念。在“以本为本”的新形势教育背景下,项目组面向桂林8所高校的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从学生的视角”看教师教学方法和能力,最终得出授课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主成分因子分析;以本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21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教育事业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教育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因此,了解学生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构建“以本为本”的教风学风建设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权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回归课堂,回归初心,以满足新形势下本科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需求,站在学生的视角,统计、归纳出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是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调查设计
本项目组在确定了调查方法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后,开展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调查。
(一)教师授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客观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考虑,目标针对“教师数量是否满足教学需求”“教师授课量及合理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情况”“教师备课情况”“教学大纲匹配情况”“教师讲课水平及讲课艺术问题”“教师是否注意运用目标导向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手段运用”“课堂氛围”等问题,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二)抽样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抽样调查获取调查数据。依据表1所构建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选取桂林市8所高校在校学生参与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时间自2020年4月1日起至2020年7月1日止,回收有效问卷258份。
(三)数据分析思路与过程
1.建立一个原始数据矩阵[X=(xij])n*m
其中:n代表具有原始数据矩阵中具有n个调查对象
m代表针对每一个调查对象的m个指标因子
i,j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2…,n和1,2…,m
2.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原始数据调查、生成的过程中,原始样本数据数量级和量纲的不同对数据的统计学含义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为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需要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处理的结果[Xij=xij-xjsj]
其中:样本均值[xj=1ni=1nxij]
标准差[sj1n-1i=1nxij-xj212]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原始数据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就可以继续求解相关系数矩阵[R=rijn*n]
[rij=1n-1k-1nxkixkj=k-1nxki-xixkj-xjk-1nxki-xi2xkj-xj2]
其中:i,j的取值范围为1,2,…,n
4.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计算特征方程式[R-λI=0]。求得所有特征方程式的特征根[λ1≥λ2≥…λn≥0],其对应的特征根值为[Zj=Zij,Zij,…Zmj]。
5.确定主成分因子的有效个数
依据统计学原理的基本规律,本文可以把前r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P[r=i=1nei]定位50%,同时对选定的前r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综合评价操作。
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数据描述性统计
根据收集到的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男女比例为男生113人,占受访对象比例的43.8%;女生为145人,占受访对象比例的56.2%。从受访对象年龄看,大一65人,占受访对象比例的25.2%;大二为97人,占受访对象比例的37.6%;大三为84人,占受访对象比例的32.6%;大四为12人,占受访对象比例的4.7%。
调查的258名在校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其中教师数量能否满足教学需要的均值为2.17,标准差为0.658;认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如何的均值为2.28,标准差为0.783;认为任课教师备课认真程度,教案是否因材施教,教案是否定期更新等方面做得如何的均值为3.72,标准差为0.846;认为教师是否备课认真,讲稿合适,适合相应的授课对象方面做得如何的均值为3.88,标准差为0.784;认为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点讲授透彻、清晰的均值为3.79,标准差为0.801;认为任课教师教学概念正确,阐述无误方面做得如何的均值为3.90,标准差为0.802;认为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熟练,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方面做得如何的均值为4.39,标准差为0.993;认为任课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能否做好讲写相宜,条理清晰,准确美观的均值为4.24,标准差为1.060;认为任课教师在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方面做得如何的均值为3.77,标准差为0.828;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方面做得如何的均值为3.83,标准差为0.850;认为教师在运用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或教具,如PPT、电视录像、实物模型等教具情况是否合理的均值为4.44,标准差为1.013;认为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如何的均值为3.50,标准差为0.909;对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情况满意度为的均值为3.64,标准差为0.868。
这13个变量中,认为教师在运用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或教具,如PPT、电视录像、实物模型等教具情况是否合理的均值最大(4.44),认为教师数量能否满足教学需要的均值最小(2.17)。认为任课老师在板书设计方面,能否做好讲写相宜,条理清晰,准确美观的标准差最大(1.060),波动性较大;认为教师数量能否满足教学需要的标准差最小(0.658),波动性较小。
(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1.KMO与巴特利特检验
通过KMO检验验证所选指标样本数据是否适合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KMO结果为0.945,大于0.6,同时达到0.9以上为非常好,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较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同时巴特利特的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2509.413,显著性值为0.000,同时说明本文样本数据的统计显著性较强,比较适合因子分析。
2.误差分析
在采集的258份样本数据中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进行统计,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损失。在表3中可以看到所有原有统计指标初始值为1.000,提取值分别为0.488、0.555、0.732、0.717、0.742、0.772、0.722、0.655、0.743、0.726、0.649、0.686、0.696,与原有数据损失的量差都大于0.4,所以统计学误差可以接受。
3.总方差解释
选用的13个评价教师授课质量指标分别为“备课质量”“突出重点”“教学概念”“逻辑能力”“板书设计”“因材施教”“能力培养”“教具运用”“课堂氛围”“课堂互动”“教师数量”“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等方面的情况。
在表4中前两项指标的特征向量值为7.775与1.108,大于1,说明可以作为主成分因子考虑;其次前两项的贡献率为59.804与8.525,累计贡献率达到68.329%,大于50%。
13个问题在两个公因子上的成分矩阵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以看到“备课情况”“突出重点”“教学概念”“逻辑能力”“板书设计”“因材施教”“能力培养”“教具运用”这8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因子1上,因此可以把这个公因子命名为“教师本职素养”;另一个公因子主要和“课堂氛围”“课堂互动”“教师数量”“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这5个问题有关,因此把这个公因子命名为“教学改革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中共有13项指标,分别为备课情况、突出重点、教学概念、逻辑能力、板书设计、因材施教、能力培养、教具运用、课堂氛围、课堂互动、教师数量、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等。提取出的公因子集中体现在“教师本职素养”和“教学改革力”上。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备课内容充分、新颖,具有先进性、上课内容突出重点、教学概念正确、培养学生逻辑能力、上课板书设计适当准确美观、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熟悉各种教具运用等;其次,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氛围营造、增加与学生课堂互动的次数、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应与时俱进等。
(二)研究建议
1.端正教学态度,做好四个回归。建议教师认真备课,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用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等方面入手,重难点突出,因材施教;教研室也应积极组织集体备课、磨课等活动,着重培养教师的课堂授课能力,特别是提升课堂授课的逻辑能力。
2.做好教案,做好板书设计、PPT设计、课堂过程设计,多维度地使用教学辅助工具。传统PPT的授课方式已不足以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短视频、公众号、微信群、直播、线上会议、慕课等均是提升课堂授课质量的方式。各大高校也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大力支持在教学辅助手段上的授课质量提升。
3.建立活跃的、融洽的课堂氛围。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往往具有自我意识较强、寻求个性等特点,传统的授课方式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应积极思考课堂氛围营造方面的教学改革思路,从新时代学生的角度出发,“逆向设计,正向实施”,打造一条课堂氛围营造的教学改革道路。
4.教师教学方案应与时俱进。信息每天都在更新,课本有固定的内容,但是不断更新的信息没有尽头,学生每天都在接收新的信息,甚至接受信息的速度比教师还快。此时,教师更应需要把新知识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利用自身敏锐的“嗅觉”,快速捕捉新消息,与课堂结合再传输给学生,让日新月异的新信息与课本理论互相平衡,相互联系。
5.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与西方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依然偏向于理论教学方式,教师不应只专注于教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更应结合实际,让学生发散思维。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实践过了,学生对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懂得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以本为本”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所形成的共识,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做出的重要指导理念。在“以本为本”的新形势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做好课程设计,创新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与时俱进,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分析自身的不足并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才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晋.“以本为本”和大学治理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20(7):36-42.
[2] 梁紫玲,初英芹,孙艳丽.提高教学质量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90-291.
[3] 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18-30.
[4] 甘早斌,鲁宏伟,赵贻竹.科创项目模式在本科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中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4(8):114-118.
[5] 孙文琦.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17(5):67-71.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