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探析
作者: 黄剑峰[摘 要]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时常发生且屡禁不止,呈现出人数渐增化、对象低龄化、主体差异化、手段隐蔽化等特征,严重影响高校的考风、教风、学风、校风。文章系统分析了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特征、危害、成因,并提出构建“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想作弊”的机制,以解决高校学生的作弊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诚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233-04
当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时常发生且屡禁不止,各种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考试作弊中更是屡见不鲜。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中强调坚决取消“清考”制度[1],且部分高校陆续发文将成绩不合格者进行清退、留级和“本转专”等,这些举措意味着学生“混”大学的日子已经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因此,课题组系统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特征、危害、成因,并提出构建“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想作弊”的“三不机制”,以推动高校优良考风、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特征
(一)人数渐增化
调查发现,高校考试作弊的人数占比逐年增多,有作弊倾向的更是不计其数,且出现一些学生在多门课程中作弊,课程科目作弊的倾向依次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等[2]。
(二)对象低龄化
高校学生作弊现象较为普遍,其中高年级学生往往比低年级学生作弊更多一些,一方面是因为发现周边有作弊现象而变得大胆,另外一方面是进入高年级后,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因毕业实习、考研考公、就业等因素,无暇专心学习,导致作弊次数及频率更高;而低年级生则因初来乍到,不敢以身试纪。但近年来新生作弊人数日渐增加,呈现对象低龄化、群体年轻化的趋势。
(三)主体差异化
通常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态度差、厌学的学生更易抱有侥幸心理,进而采取作弊行为蒙混过关。但是目前也出现了表现中规中矩的学生因考场不严、跟风或因“哥们”义气、舍友救急等导致的从众作弊、协助作弊行为。此外,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保持优秀、评先评优也开始铤而走险作弊,作弊学生遍布各个层次[3]。
(四)手段隐蔽化
传统违纪作弊一般是携带小抄、旁窥、交头接耳抄袭、替考,或是在桌面上、手心、大腿内侧等写上考试相关内容或公式,但现在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种高科技作弊手段应运而生,借助智能手表、眼镜、橡皮擦、无线耳机等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隐蔽性极高,且呈现团体行为趋势。
二、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
(一)影响公平公正的考风
考试是对学习效果的单一评价,以成绩为表现形式,成绩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是衡量学生一段时间内努力与否的标准。作弊行为的发生使得学生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一些上课不认真、学习散漫的学生由于作弊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绩,这是对考试公平的一种践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同时,各高校在评先评优中唯成绩论的做法也进一步加剧了不公平、不公正考风的蔓延,长比以往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二)影响知己知彼的教风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考试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效果,学校通过组织考试可以评估教学质量[5]。而作弊却极大影响教师、学生参与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不利于学校检验学生培养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及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更使得教师无法从考试结果中得到反馈,无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影响比学赶超的学风
优良的学风不仅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且能内化为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5]。作弊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风,使得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扭曲。“宁可没人格,不能不及格”“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这些负面观点不仅滋生、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而且影响了一些积极进取的学生的价值观,导致他们跟风从众,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四)影响风清气正的校风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的应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营造风清气正的校风,讲道德,重操守,严纪律。作弊行为既是道德诚信问题,又是违纪违法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在校表现评价,而且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
三、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
(一)主观动机
高校学生作弊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未领悟“人才之成出于学”的深刻内涵,没有意识到求真知识、练真本领的重要性,没有树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没有遵循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诚然,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但考试确是衡量学习效果、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牢固与否的重要载体。因为作弊通过考试甚至获得优厚回报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表现,只会让学生沉浸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不断腐蚀诚信、奋进的基石。
1.应付侥幸心理
部分学生秉承“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理念,抱着“60分万岁”的想法得过且过。而一些学生到大学后,由于缺少督促且自律性不强,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此外,部分学生因为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抑或不喜欢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等,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差,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考试时只能抱侥幸心理铤而走险采取作弊行为[6]。
2.从众投机心理
高校考试作弊行为容易互相传染,具有“羊群效应”,即人们具有和他人做相似事情的本能从众心理,并通过经常交流、接触而产生群体传播效应,这使得大学生作弊现象具有传染性。特别是当平时不付出努力、不刻苦用功的学生采用作弊行为通过考试或取得高分时,其余学生便心理失衡,觉得自己不作弊将吃亏,最终从众作弊,如多米诺骨牌般一发不可收拾。
3.功利虚荣心理
高校在评先评优、发展党员时都将成绩这一硬指标纳入考核中,这就使得一些本来成绩不错的学生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投机取巧。另外,一些优秀学生从小就享受被人仰视的感觉,但由于上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或因各类社团活动、兼职等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为巩固和维持自己的“地位”,满足自身虚荣心,不惜“以身试法”。
(二)客观因素
1.社会风气及选聘人才不合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也在高速发展,但假冒伪劣商品、假广告、假文凭、逃税漏税、走后门拉关系等现象也随之出现,“读书无用论”“文凭只是敲门砖”等不理性言论逐渐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明辨是非,认为作弊这类小错误不值一提,不以作弊为耻[7]。此外,在求职应聘时,用人单位过度重视应聘者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也使得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不惜借助作弊手段来获取高分。
2.家庭观念及压力传导不正确
有些家长没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不计后果,投机取巧以获得高分。在孩子成绩差时,有些家长没有反思孩子是否努力,未督促孩子加把劲,反倒认为求情送礼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学分。同时,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一些学生自小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承受着家长过高的期望,或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出色能让父母高兴、有面子,或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辜负父母期望, 于是不惜采取作弊手段来获取高分。
3.学校培养考核及评价不完善
教师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忙于科学研究,无暇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有时一份课件用了好多年,未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此外,高校缺乏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课,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欠缺,纪律教育不足,未能自觉抵制作弊行为。
考试考核机制缺陷。当前各高校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往往占据较高比重,而过程考核成绩比重较轻,这就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抓大头丢小头”的想法。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怕学生不及格过多造成教学事故,导致自己教学评价低、工作量增大、麻烦增多。因此,出题时客观题多、主观题少,讲过的题目多、创新型题少,简单容易的题多、困难复杂的题少,死记硬背的题多、理解创造的题少。有些教师甚至划范围、勾重点、透考题,给作弊行为提供温床。同时,高校在评聘教师职务职称时以学生教学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这也导致教师不敢真正考核学生,而是践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主义”。
监考教师责任心不强。一些教师监考经验不足,对监考流程不熟悉,在监考的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玩手机、聊天等情况时有发生,为考试作弊不良之风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是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的直接因素。究其原因,是监考教师抓住学生作弊后怕麻烦、怕惹祸。麻烦之处在于需依规填好考场违纪单,且后续还要配合完成相应核查;怕惹祸是因为担心处分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影响,使得学生因记恨而攻击自己。正是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使得部分监考教师在遇到考生作弊时不执法或执法不严,以提醒为主,或是只收掉学生作弊所用的小抄等,从而加剧了考试作弊不正之风的蔓延。
考生违纪作弊成本低。教育部先后出台修正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本着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对违纪作弊行为给予处分,其中第57条规定:除开除学籍处分以外,给予学生处分一般应当设置6到12个月期限,到期按学校规定程序予以解除。解除处分后,学生获得表彰、奖励及其他权益,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这些制度的出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违纪作弊的行为。但具体到各高校,一些高校落实不够到位,尺度不一、浮于表面,且学生被抓现行率低,处罚不严,违纪作弊成本低。因此,其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反而导致一些学生更加肆无忌惮。
四、构建“三不机制”,解决高校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
长期以来,针对违纪作弊问题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未能标本兼治,导致屡禁不止。构建“三不机制”(即不敢作弊、不能作弊、不想作弊)是高校违纪作弊问题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是从硬性约束到思想自觉的过程,不仅有助于遏制大学生作弊势头的蔓延,促进良好考风、教风、学风、校风的养成,而且能够筑牢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实现,确保高校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敢作弊”是指构建惩戒机制,严厉惩治违纪作弊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并一以贯之。要对以身试纪、以身试法的大学生从严从重处罚,特别是屡次违纪作弊、屡教不改的学生更应严厉处分,以儆效尤,从而对其他学生起到警示警醒作用,让他们不敢作弊,自觉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潜意识。要对作弊采取“零容忍”态度,提醒教育千遍不如处分一次,只有抓住典型严肃查处,考风考纪才不会流于形式,“不敢作弊”的惩戒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8]。要实行违纪作弊一票否决制,建立诚信档案终身制,将违纪作弊与大学生村官、公务员、贷款等挂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看住“关键少数”,盯住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违纪作弊行为,通过抓具体问题、抓通报教育等措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筑牢学生干部、党员群体的诚信基石,发挥好学生干部、党员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教育中,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尽可能扼杀学生的侥幸心理,使其谨记“莫作弊,作弊必被抓”,要鼓励学生互相监督,积极举报,营造良好的考场生态。
“不能作弊”是指构建防范机制及方法,扎紧制度的笼子,以制度促规范,通过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事管人,监督和调控教育过程、考试过程,让学生无从作弊。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是深入推进高校道德诚信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不能作弊”防范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制度建设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建立“不能作弊”的防范机制,必须从制度建设这个最基础的工作抓起,建立考生守则和监考职责的“明规则”。要注重加强规章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流程再造,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的思路,建立起程序科学、制度完善、执行到位的制度管理体系。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强化监考人员的责任意识,监考人员是考场的执法者,是考试实施是否真实有效的见证者,监考人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做好考场的监督工作,严格考场纪律、制止违纪作弊行为发生,确保考试公正、公平、顺利地进行。监考人员在考前应参加培训,熟悉监考业务,抓违纪作弊时要明确界限,按照规章制度和法定程序处理,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有据。高校考务人员要时刻关注违纪作弊的新手段、新途径,紧跟时代潮流,着力研判解决各类高科技违纪作弊行为。高校要采取巡考制度,不仅要查处考生违纪作弊行为,而且要监督监考人员的不规范、不严格、不作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