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论视角下自主学习能力和在线临场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静 杨威[摘 要]文章基于自我决定论的理论框架,探究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线临场感和学生投入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在线临场感对在线学习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生投入对在线学习满意度并没有显著预测作用;理工类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因此,在线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在线临场感,关注非理工类专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主观感受,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这可以为提高疫情防控常态下教育变革中的在线课程学习质量和改进教师教学策略,以及促进教育形态转型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我决定论;学习满意度;在线临场感;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245-06
一、相关理论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面对“停课不停学”的特殊形势,在线教育成为应急之举,也是学校教育形态向“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AI时代的教育”等形态转型的宝贵实践。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是影响在线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1]。学习满意度是指学生对课程学习整体满意情况的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能力、平台辅导老师、课程活动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质量等满意程度的评价[2]。
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其认为人类具有三种普遍和共有的基础性需要:(1)自主需要,是指个体对于从事的活动拥有一种自主选择感,而非受他人控制的需要;(2)能力需要,与自我效能感同义,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感觉有能力胜任的需要;(3)关联需要,是指个体对来自周围环境或其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和归属感的需要。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概念,当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 个体将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这些心理需求受到阻滞时,个体将朝向消极方向发展或产生功能性障碍[3]。在教育领域,基于自我决定论的理论框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内容涉及教学策略设计[4]、匹配式教学风格的作用机制探索[5]、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6]以及社交媒体中MOOCs学习者行为与话语的深度剖析[7]等。虽然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迄今未见自我决定论框架下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探索研究。
在教育领域中,自主学习的概念可以对应自我决定论中的自主需要。按照社会认知学派观点,自主学习是主动性、建构性的过程,学习者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不断调整动机、情感及认知,选择最优的学习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监控及效果评估。国内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外界环境后,自我驱动意识动机的“能学”,内在鞭策、激励信念的“想学”,独立运用学习策略的“会学”,自我实践对抗惰性的“坚持学”的过程[8]。研究者主要探讨了自主学习能力与一些变量的相关关系,比如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感、主观幸福感、时间管理倾向和课程满意度等,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与课程满意度呈正相关[9]。疫情下的在线教育,教师和学生实际上处于一种“准分离”的状态,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应在关注每个学生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同样,自我效能感可以对应自我决定论中的能力需要。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分支,指学习者对自己调动和利用主客观优势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估,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对自身可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取得理想成绩、避免失败的信念)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达到期望学习目标的判断)两个方面[10]。对于网络空间学习,凌茜等[11]的研究发现,基于微信平台的英语学习显著提高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另外,在线教育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在线学习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
此外,临场感的概念可以对应自我理论中的关联需要。在网络空间学习中,在线临场感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在线临场感是指网络环境中个体自身建立存在关系的一种能力,它是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与同伴之间在情感、心理和身体上联系的感知,它反映的是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一种心理体验[12]。在疫情下紧急实施的在线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尽管有速度、有广度,但由于学生与教师、班级朋辈是准分离状态,相互之间缺少直面的情感交流和具身体验,面对冰冷的电脑和手机屏幕,很容易产生隔离感、弱化现实感、淡化价值感。研究者认为,与传统面对面的授课方式相比,在线学习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会性互动与非语言暗示,导致学习者产生孤独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交互,不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阻碍在线学习投入。学生在在线学习中寻找学习资源的同时,更需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一种支持与认可。大量研究表明,社会临场感会影响在线学习情感因素,是感知学习、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意向的显著正向预测变量[13]。
另外,学生投入度也是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因素。学生投入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积极向上、喜悦充实的精神状态,它拥有三个特征,即活力、奉献和专注。研究发现专业匹配、学科环境、自我概念等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度[14]。在学生投入对结果变量的影响研究中,舒忠梅等[15]发现学生投入与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等学习结果呈现显著正相关。孙发勤等[16]认为学生投入水平是影响在线学习的学习成就的主要因素。但学生投入与否可以正向预测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还未见相关研究报告。
最后,虽然一些研究发现,诸如年龄、性别、专业等人口学特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满意度[17],但这些人口学特征是否同样能预测在线学习的满意度则未见报告。
综上,本研究借疫情期间的这场全疆域全学段的在线教育实验性实践,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分别对应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在线临场感)以及学生投入度对大学生疫情期间在线学习满意度的预测作用。这可以为提高疫情防控常态下教育变革中的在线课程学习质量、改进教师教学策略,以及促进教育形态向过去若干年来提出的“互联网+ 教育”“在线教育”“AI 时代的教育”等形态的转型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假设:(1)自我决定论可以作为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2)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在线临场感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3)学生投入可能是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4)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存在一些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如年龄、性别、专业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项目组运用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5月1日至20日,从重庆工商大学三个学院的大二、大三、大四班级中各选取1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网上测试。问卷采取匿名制,并告知学生本次调查与其考试成绩无任何相关,自愿参与,在取得学生明确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研究共发放问卷405 份,回收有效问卷365 份,有效回收率为90.12%。其中,性别方面:男生109名(29.8%),女生256名(70.2%);年级方面:大二317名(86.8%),大三33名(9.1%),大四15名(4.2%);专业方面:社会学类157名(43.01%),公共管理类124名(33.97%),经济学类54名(14.79%), 理工类 30名(8.22%);生源地方面:农村学生132名(36.2%),县镇学生107名(29.4%),城市学生126名(34.3%)。
(二)研究工具
1. 自主学习能力量表
本量表根据林毅等[18]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改编而成。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结合本研究目的,将其中两道题目“我熟悉的国内主要护理期刊”和“我对护理网站不太了解”的表述改为“我熟悉本专业的国内主要期刊”和“我对本专业的网站不太了解”。该问卷共有28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分值越高,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信度系数为0.84,自我管理能力维度内部信度系数为0.75, 信息能力维度内部信度系数为0.72,学习合作能力维度内部信度系数为0.74。
2. 在线临场感量表
为了更贴切地反映大学生在线学习中的在线临场感,本量表采用邵金沙编制的《专递课堂学习者临场感调查问卷》,结合本研究目的,将“音乐老师”中的“音乐”二字去掉,将“在音乐课上”改为“在课堂上”,将“学习音乐过程中”改为“学习过程中”。该问卷共有18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分值越高,学习临场感越强。在本研究中,在线临场感量表内部信度系数为0.89。
3.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梁宇颂[19]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共22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内部信度系数为0.85,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分量表内部信度系数分别为0.86和 0.75。
4. 学生投入问卷
该问卷由廖友国等根据Schaufeli等的理论编制[20],包括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绪投入3个维度,共2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总分越高说明学生投入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内部信度系数为0.90,行为投入量表为0.75,认知投入量表为0.83,情绪投入量表为0.81。
5. 在线学习满意度量表
根据网课学习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李宝编制[2]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对于课程学习满意度的调査问卷》,共10个题项,题项针对在线学习而设。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5表示非常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分数越高,表示对在线学习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信度系数为0.93。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检验控制变量(性别、专业等)、自变量(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线临场感和学生投入)和因变量(在线学习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运用阶层回归分析各个变量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具体预测作用。最后,根据阶层回归分析结果,再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分析法检验控制变量对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细化程度。
三、研究结果
(一)相关分析结果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在线学习满意度得分与性别(r=-0.124,p<0.5)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专业(r=0.165,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自主学习能力(r=0.291,p<0.001)、学业自我效能感(r=0.183,p<0.01)、在线临场感(r=0.301,p<0.001)和学生投入(r=0.219,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线临场感、学生投入与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关系检验
模型一(区组1)检验控制变量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模型整体的F=3.088,R2=0.045,P=0.017,说明控制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变异的4.5%,其中,专业对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显著。
模型二(区组2)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变量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在线临场感,模型解释力达到R2=0.172, 模型F=7.635,P=0.000。区组解释力△R2=0.127,△F=13.121, △P=0.000,表明模型二的整体解释能力达到17.2%,比模型一的整体解释能力显著增加12.7%。从模型二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能力对在线学习满意度Beta值=0.210 ( t= 2.999,P=0.003),表明自主学习能力对在线学习满意度得分具有正向影响,即自主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其对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的主观评价越高。同时,在线临场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Beta值=0.217( t=3.570,P= 0.000),表明在线临场感对大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得分具有正向影响,即在线临场感越高的学生,其对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越满意。然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得分的影响统计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