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级生心理及转化研究
作者: 冉雪丽[摘 要]留级生问题是高校学风建设与教育教学管理的难点,要实现对留级生的转化,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留级生转化工作的必要性,自觉承担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这是保证留级生教育转化取得成效的首要前提。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了解留级生的心理状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视角,可分析自我效能感在留级生学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建立留级生教育转化的策略体系。该策略体系从留级预防与留级教育转化两个方面出发:针对留级预防,提出需强化入学适应教育、健全落实帮扶制度、建立学业三级预警制度;在留级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应设立留级生导师、构建包容的校园氛围、有意识增加留级生成功的体验、树立背景相同的榜样、把握情绪唤起的程度等。多措并举对留级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环境实施干预,致力于留级生的管理与转化工作产生实效,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深度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留级生;转化;学业困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013-06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化阶段转向大众化阶段,留级生的人数、比例都在迅速上升。留级生指的是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所修的学分不够升到上一年级,从而自愿或者被迫留到下一年级学习和生活的学生。留级生群体的增长,不仅对留级生本人及家庭造成了伤害,而且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学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留级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体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因此,对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绝不能“一刀切”。只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留级生转化工作才能产生实效。留级生转化成功,不仅能改变一个人、一个班级,还能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学生工作者若没有这样的认知与信念,把留级生当做负担、累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理念。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角度对留级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力求为留级生教育转化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深度促进教育公平。
一、留级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必要性
完成任何一项工作首先须明白其必要性,而不是仅传授方法和措施。若对一项工作的必要性建立了认同感,强烈的责任感便能够滋养方法和措施的生发;而缺乏必要性认同便容易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丧失,方法和措施也易走向形式主义。留级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难、长期且反复的工作,学生工作者需要具备合理的动机、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足够的爱与耐心。在未认识到其重要性之前,缺乏合理的动机,学生工作者与留级生“推心置腹”时容易在不经意间传达一些消极的情感;留级生在接收到这种情感之后,很难产生积极的情感与回应;而缺乏坚定的信念,学生工作者在面对这项艰难、反复的工作时,只能是无功而返。
(一)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留级生也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当他们出现偏差时,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其回归正轨,而不是任其发展,卷入留级生的怪圈中。留级生的命运往往是一直逃课—挂科无数—学分不够—再次降级—本科学习年限达到上限—退学,这就是所谓的“留级生怪圈”[1]。一味讲求效率是市场的特征而非教育的信条。当前留级生教育转化工作存在一个误区,一些学生工作者认为,凡是教育转化成效佳的学生,成绩必然得到了显著提高,也就等同于学习态度得到了质的改变,且学有其法。这些学生工作者并不在意学生是怎么提高成绩的,只要学生成绩提高了就好,至于学生是否具备终身发展的知情意行、是否全面获得了发展与提升也无暇顾及。
(二)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科学学生观的实践体现
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一以贯之的理念。科学学生观的内涵包括: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拥有发展潜能并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独立的人,因此,学生工作者在与留级生沟通交往时,要真正做到平等对话,而不是表面说着“我理解”“我明白”实则要求学生服从。另外,人是差异性与相似性的统一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品质,留级生群体在具备某些群体性特征的同时,个体的差异也不能忽视。有的留级生需要施加压力,而有的则需要和风细雨的爱。再者,留级生也不是无可救药的,试想在高中时期,这些人也是班上的佼佼者,即便现在的学业暂时搁浅,也不能断定其未来的走向。部分留级生因为留级一年,更加珍惜学习机会,甚至考上研究生,这样的例子也绝非个例。
(三)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高等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学生留级的原因有很多,生活学习环境不适应、缺乏专业兴趣、基础课程薄弱、宿舍小环境学习风气不好、自制力差、自信心低、理想与现实差距导致动力不足、对留级的相关规定不清楚等,都是造成留级的元凶。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学习能力相差不大,但是为何在一两年之后差别如此显著?一方而,有留级生的个体因素,但学校工作也必定存在盲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有责任做好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而不是可做可不做、可做好可无成效。另一方面,教育的立足点在人本身,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一切决策应当关注到人,关注到留级生背后的家庭,关注到家庭背后的整个社会。因此,留级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内涵与基本观点
(一)自我效能感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理论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结果因素也就是联结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的强化。但班杜拉所指的强化内涵更广,他把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外在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按照某一成就行为的社会标准来衡量强化自己行为的强化方式;替代强化,指的是强化榜样的某一成就行为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倾向性;外在强化,是通过对个体出现的某一目标行为的直接强化,以此增大该行为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行为的出现并非是因为行为之后发生的强化,而是个体认识到强化与行为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产生了下一次强化出现的期待。班杜拉对期待的定义又与以往的心理学家大相径庭,他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前者指随行为产生的强化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后者就是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研究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
(二)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人们选择学习活动与完成活动的坚持性。一个自我效能感稳定保持在较低水平的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倾向于选择难度低或者难度极高的任务。首先从选择范围内剔除的是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既感觉自己能力不足以完成该任务,又会因此将自己置于不适之境。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也会影响完成活动的坚持性,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项学习活动,即便出于某些原因选择了,一旦在学习活动中稍遇“拦路虎”,也会因为没有信心“打虎”,导致活动进程中断,造成自我效能感的恶性循环。
2.影响人们对待困难的态度。认知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会不断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困难,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人们如何看待困难,以及怎么解决困难。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困难出现的时候,更可能将困难看作挑战自我的机会,积极作为以消除困惑,最终获得成功。反之,如果面临困难的个体自我效能感较低,就会将困难当做失败的先兆,产生恐惧、焦虑、紧张心理,更有甚者会退缩、放弃。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以及习得行为的表现。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过程,并且认为个体在习得榜样行为之后是否实现动作再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新行为的信息获取,也影响已经习得的行为能否向外展现。
4.影响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情绪。学习者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新时代提倡基于核心素养的全人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吸收和能力培养,也要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在具备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持续成长的原动力。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容易焦虑、紧张,会滋生对学习的恐惧、厌恶,不利于其终身发展。
(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直接体验。个体的直接成败体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直接、深远。成功体验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体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反复的成功体验会使自我效能感稳定在较高水平,即便暂时失败,也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除能力因素外,非能力因素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任务难度大、努力程度不足、缺乏他人援助产生的失败并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即个体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经验。当个体看到主观上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能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也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这个过程是依靠两个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观察榜样完成任务的过程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在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榜样成功完成学习任务时,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
3.言语说服。言语说服是通过建议、劝告、自我引导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其作用的发挥与说服者的身份、说服对象的特点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该法见效迅速,但是缺乏体验支撑的言语说服,维持的时间较短。
4.情绪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会导致个体低估自己的能力,降低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成就动机水平。当个体处在焦虑、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妨碍认知操作,进而再次降低自我效能感。
三、高校留级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留级生的心理状况具有诸多群体性特征,把握这些群体性特征,有助于挖掘其内心深处的想法,制订合适的转化方案。
(一)学习生活上:失去信心,习得性无助
留级带来最直接的、最深刻的体验体现在学习生活中,留级生因为自身学习习惯不佳、环境不适应等问题留到下一年级,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对学习失去信心。尤其理工科的课程衔接性极强,专业基础课不扎实的留级生无法跟上更进一步的学习。一方面,他们的成就动机本就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学习又不得其法。而多次考试重修不能通过,使得原本并不困难的课程在留级生心里已经变成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并不是特指某门课程,而是指留级生对整个学业生活都产生了恐惧心理,认为自己一无所长,甚至觉得无法适应当今社会。渴望改变又丧失信心,留级生就这样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深渊里。
(二)人际交往上:敏感自卑,圈子狭窄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校人才输出也遵循着市场规律,这使得大学校园的整体氛围愈加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氛围下“慕强”现象就格外普遍,弱者则自然被轻视。留级生作为学业较困难的群体,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学生都免不了对他们持有刻板印象。留级生一般与原班级同学关系比较融洽,但是因为失去了共同学习的平台,以乃生活背景的偏离使得其与原班级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远;新班级同学一般不太容易接受新成员的加入,而把他们当做学业失败的“学长”“学姐”,使留级生在新班级中逐渐边缘化。留级生的敏感、自卑心理与周围人际环境对留级生的歧视现象,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正因为感受到了歧视,留级生才变得更加敏感、封闭;亦因为留级生的敏感、封闭,歧视又有了“正当理由”的支撑。
(三)人生目标上:消极度日,没有方向
留级生大多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追求游戏带来的快感,既然现实世界的成功难以追求,那就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成就感。他们对学业乃至生活的自我效能感低下,不明白奋斗的意义与方向。笔者通过他们的室友了解到,有一些留级生可以连续一个月待在宿舍的一方狭窄空间里,既不去教室,又无任何社交。留级生群体普遍缺乏积极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规划也具有利己性、模糊性、短期性。他们一般责任感不强,规划未来时也只考虑自己,逃避承担家庭责任,拒绝履行社会义务。部分留级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计划,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浑浑噩噩度日。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也不打算去探索,不了解自己,亦不了解职业世界。他们明明拥有二十出头的大好年华,对人生却悲观消极如同七旬老者。
四、自我效能感对留级生的作用流程分析及教育转化对策
自我效能感对留级生的学业、生活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留级是一项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留级生因为学业困难而自愿或者被迫留到下一年级学习、生活,他们对于某些课程、甚至是整个大学学业的自我效能感偏低,认为自己不能适应这样的专业和学习,严重的则认为自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和时代,从而郁郁寡欢。自我效能感低下会影响到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进而影响到学习行为,而不良的学习行为又会导致不理想的学习后果,如此一来,自我效能感再次降低,使留级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最后对世界、人生悲观绝望。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流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