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万里鹰

[摘 要]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研究生人才培养。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研究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路径,这个路径包括优化科研团队育人理念、加强导师的思想建设、发挥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协同育人作用、坚持工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加强专业发展的爱国情怀教育等。该研究在路径探索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科研活动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实践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科研活动;研究生培养;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046-03

一、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路径的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我国高等教育提出课程思政的新概念,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包括其实践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心协力,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完成育人工作[2-3]。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研究生人才培养,因此要用好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这个主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4-5]。

课程思政非常重要,要将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引领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思想素质水准[6-7]。导师在研究生科研活动指导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同样符合南昌航空大学制定的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这个文件要求加强健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建设,进而延伸到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既包括科研专业训练也包括政治思想的正确引导。

科研活动承载着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寓于科研活动中。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将不再是孤岛,而是与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并肩作战,共同发挥育人作用[8]。导师应承担起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研究生科研活动当中,使研究生的知识传授、研究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能够有机统一,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9-10]。

二、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做好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实现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把立德树人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贯穿于研究生专业科研训练中,既要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又要发挥研究生科研的实践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科研的德育教育各个环节中,实现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是有助于有效提炼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思政元素。科研团队将课程思政列入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并将科研训练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活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责任认知水平,把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三是有助于完善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内容范围宽广,既有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也包括科学研究过程所涉及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等丰富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同样适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应在实践中丰富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思政内涵。

三、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路径的探索

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科研活动本身的特点,挖掘科学研究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和研究生科研活动融合的有效载体与路径,要致力于提升二者融合的实效,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与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融入路径如下图所示,具体如下文所述。

路径一:明确科研团队的育人理念。科研团队改变只注重提升研究生专业技能获得感的教育理念,实现思政教育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整体渗透,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研究生育人理念与思政教育目标相互融合,是同向同行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础,以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路径二:重视导师的思想建设。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与理论、科学世界观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价值观。导师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言传身教,用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影响研究生。

路径三:以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协同育人。坚持专业理论和科研实践并重,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与运用并重,不空谈理论,发挥科研实践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重视抓好导师课题组定期的seminar组会报告,切实提升研究生从科研理论到科研实践再到科研理论再到科研实践的转换能力,让研究生在反复实践中增强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作用。

路径四:坚持将工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师在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指导过程中,重视介绍把本专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尤其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先驱们的创业、奋斗经历,以事实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润物细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有效地传递给研究生。科学和人生有内在的统一性。导师在研究生科研指导实践中注意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使研究生的知识内涵更加丰富,指导过程更富人文气息,能力培养工作更务实。

路径五:鼓励研究生多参与学术报告,优化研究生学术体系。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报告能够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清楚业界都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研究意义和价值,开启科研思路,激发科研灵感,培养科研素养。特别是参与本专业顶级的学术报告,更有助于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攀登科学高峰的远大理想。

路径六:加强专业发展的爱国教育。结合科学技术和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史,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及“四个自信”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转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内容。例如,2018年,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论文发表量排在世界前列,已是世界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高精尖的核心技术和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卡脖子技术,还需要不断科研攻关。研究生应该为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梦添砖加瓦,航空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应该重视培养研究生航空报国的使命担当。

科研团队通过以上路径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做到专业科研训练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研究生科研活动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同向同行地培育德才兼备的研究生。

四、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路径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新时代研究生的实践育人环节,要把高校思政教育引向深入,构建以导师为主导、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抓好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思政工作,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等软实力,积极改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指导角色缺位的现象,挖掘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科研实践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范围不仅包含专业能力训练而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

科研团队在探索上述路径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生的具体问题有不同的表现:研一的学生不熟悉自己研究方向的国内外重要研究进展;研二的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创新性不够;研三的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弱。针对以上问题,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指导研究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科学问题。在实践中,科研团队坚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其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科研实践中,教育引导研究生航空报国、志向远大,认识到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解决专业学术问题。

其二,坚持导师主导性和研究生主体性相统一。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在科研训练的实践中,要积极引导研究生把爱国情怀转换为爱国行动,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针对不同的研究生采取不同的育人方法,润物细无声地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其三,实事求是,立德树人。围绕研究生科研活动实践,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科研实践机会和科研成果展示舞台,在科研活动中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开展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路径的研究与探索,有助于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近期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其一,深刻认识到在研究生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同时构建研究生科研实践思政育人的平台,即发挥科研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其二,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开展思政育人,既是研究生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延伸,又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思政,是对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对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育人薄弱环节的不断完善。

其三,推进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完善学校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的航空特色,激励导师积极开展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思政创新探索,使研究生思政教育动起来、活起来。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科研活动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有助于丰富与完善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4]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5]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6]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7]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8] 顾骏.“创新中国”课程:“同向同行”的平台设计和教师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17(5):38-41.

[9] 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3-55.

[10] 万里鹰,李喜宝,黄军同.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9(10):193-195.

[责任编辑:庞丹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