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某医科大学新生非主流意识形态调查
作者: 李雅琳 杨晓琼 尹芹[摘 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课题组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认同、实践行动三个层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了云南某医科大学新生非主流意识形态情况,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度较高,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别区分度不高,特别是医学类专业学生;该校新生价值观总体上积极健康,但存在部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该校新生普遍有理想目标,但部分新生行动力不足。未来学校应持续巩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做好目标规划、积极进取;另外,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做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大学新生;非主流意识形态;医科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103-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由于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受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大潮的影响,容易陷入价值困惑,在缺乏意识形态性质鉴别的能力或有效引导的情况下,易受其中的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牵制,因此探究非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呈现情况,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良好开展十分必要。
一、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为,考虑到非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非主流意识形态可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学者常晨晨认为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性质相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内容、方法、原则、性质、指导思想上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例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普世价值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西方国家的社会思潮就属于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1]。学者李春耕指出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隶属性、批评性、趋利性、复杂性、传播性、多变性[2]。因此,我们应该研判高校新生突出的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引导,避免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渗透。
二、调查对象、内容、方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有关大学生非主流意识形态调查的研究成果,围绕学生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费、娱乐、享乐、奋斗、集体意识、个人意识、社会责任、国际形势等维度,主要采用Likert5级量表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认同、实践行动三个层面设计了一份包含36道题目的调查问卷。对云南某医科大学2019级学生按学院、专业开展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20份,收回问卷608份,其中含有缺失值问卷45份、有效问卷563份,通过 SPSS25.0 软件进行问卷录入、数据统计和分析。调查问卷中Likert5级量表的可靠性检验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0.72,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系数为0.823,显著性为0.000,说明问卷的问题设计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和有效性,可以用来进行分析研究。
三、调查结果
(一)受访学生的基本情况
受访的2019级学生中,有基础医学院学生216人(38.37%),药学院学生105人(18.65%),法医学院学生44人(7.82%),人文与管理学院学生158人(28.06%),康复学院学生39人(6.93%),护理学院学生1人(0.18%);政治面貌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65人(11.6%),为共青团员的学生450人(79.93%),为群众的学生48人(8.53%);城市户口的学生153人(27.18%),非城市户口的学生410人(72.82%);医学类专业学生280人(49.73%),非医学类专业学生283人(50.27%)。
(二)学生的思想认知情况
由表1可见,从学生自评情况来看,大学新生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分最高,但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评分是最低的。进一步按专业属性分类分析学生对主流与非主流意识的认知判断见表2,卡方值sig=0.00<0.05,可知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对意识形态差别的自评情况不如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
(三)学生的情感认同情况
不同意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应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价值引领的社会发展必然是盲目和不科学的 40.2 46.3 9.3 3.7 0.5 西方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就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8.0 18.8 33.5 25.2 14.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61.4 32.5 5.1 1.0 0 我校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观念 47.9 46.8 4.4 0.7 0.2 专业课教师除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课程政治性也很强 40.8 50.4 7.2 1.1 0.5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 21.9 45.6 25.4 5.3 1.8 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很大帮助 42.5 49.3 5.5 2.3 0.4 马克思主义与我个人学习生活关系并不密切 5.6 16.0 19.2 37.9 21.3 入党有利于毕业找个好工作,以后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22.6 48.1 23.6 4.6 1.1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担当起历史重任、引领社会风尚 47.3 46.9 4.9 0.7 0.2 独立工作比在团体中工作更能让人发挥出色 9.9 19.4 44.1 21.0 5.6 如果没有相关补偿或奖励措施,我愿意无偿献血 35.5 50.6 9.7 3.0 1.2 我愿意为了团队的利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27.4 58.9 12.3 1.2 0.2 ]
由表3可见,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高,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担当起历史重任、引领社会风尚”评分最高,对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情况评价度较高,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感不稳定,例如对“西方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就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存在一定认知偏差,部分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我个人学习生活关系并不密切”,部分学生认同入党与就业和职业晋升的关系,部分学生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例如在之后的单选题中问到“你现在的人生观比较符合以下哪种描述? ”时,选择“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至高目标 ”的学生比例为5.3%,选择“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的学生比例为 14.3%,选择“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学生比例为 3.9%,选择“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祖国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 ”的学生比例为 68.1%,选择其他的学生占8.1%(受篇幅限制,此处数据以文字形式呈现)。当问到“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趋向于?”时,选择功利化和实用化的学生明显占多数。具体如图1所示。
(四)学生的行动践行情况
由表4可见,新生有比较正确的消费观,但存在对每月消费缺乏理性规划的情况,对“关注时事新闻的时间长于娱乐新闻”自我评分不高,且存在偶尔“翻墙”上外网搜寻时事评论的行为,存在选择性地遵守规则的行为。当被问到“你的大一生活是怎样度过的?”时,选择“很忙碌,每天大事小事一大堆”的学生比例为 19.4%;选择“很充实,非常有意义”的学生比例为26.9%;选择“一般,随意过”的学生比例为23.8% ,选择“很无聊,很乏味,感觉没事做”的学生比例为 8.6%;选择“有理想目标,但动力不足”的学生比例为21.3%(受篇幅限制,此处数据以文字形式呈现)。
四、结果与讨论
(一)巩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首先,由调查可知该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度较高,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别区分度不高,导致少部分学生认同“西方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就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这一观点。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是虚伪的,披着民主、自由、平等的外衣将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渗透给当代大学生,需要当代大学生时刻警醒[1]。因此,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让学生认知到马克思主义所提到的人的解放高于西方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其次,调研中还看到该校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对意识形态差别的自评情况低于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较大,因此教师需格外重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引导作用。
(二)警惕新生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由调查可知该校新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存在部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问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趋向时,选择功利化和实用化的学生明显占多数,也体现出有的学者提到的“当代大学生重实用知识轻道德修养,以单纯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追求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一观点[3]。因此,学校可通过集体活动和集体仪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突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使命感。此外,也要看到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影响学生,而社会教育体现在社会交往、社会舆论和社会整体风气的影响[4]。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调查显示出该校新生易受娱乐信息的吸引。在泛娱乐化思潮的浸染下,大学生不仅产生“娱乐惯性”,也更容易受到娱乐产业更加发达的西方国家的不良思潮的影响,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5]。因此,要加强网络媒体监管,把握好网上的舆论导向,使广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获取正面、积极的信息,自主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校内媒体如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应注重价值观教育,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进行严肃批判,对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大力表扬与倡导。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大学生最终将走向社会,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坚守社会正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帮助大学新生尽快树立目标,积极进取
由调查可知该校新生存在选择性遵守规则的行为,评价自己的大一生活时选择“一般,随意过”“有理想目标,但动力不足”的学生比例不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大学生一旦理想信念缺失,就会受到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价值追求迷失。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出于升学的压力,学习任务繁重,考上大学之后,终于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解脱,一时间不知道理想、人生目标为何物,仅仅把目标定在考试不挂科、通过英语四六级、获得计算机证书以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这些短期的目标上”[3]。因此,高校需重点关注新生的学习生活,落实大学生行为守(准)则,对大学新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行为模式和习惯。此外,应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在课堂与课后的师生交流中,让学生尽快明白专业学习任务、专业发展趋势;应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做好时间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大学新生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应做好新生的挫折教育,鼓励学生为梦想砥砺前行。
总之,大学校园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 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引领工作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对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要早预判、早察觉、早消除,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常晨晨.非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3-90.
[2] 李春耕.当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征[J].当代社科视野,2010(12):49-50.
[3] 曹锦秀.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形成的深层因素及消解策略[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4] 陈晓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2):144.
[5] 彭普秀.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与应对[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1):18-21.
[6]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1-19)[2018-10-12].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12-11/19/c_123967017_3.htm.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