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 徐芳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推进,各种智能教学平台应运而生。课题组通过“MOOC+SPOC”、直播课堂与微信群等综合资源优势深度融合,构建了“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开辟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渠道,推动了学习模式的变革。现代汉语课程教学采用这种全新的线上教学,必须开发完备的优质在线资源,重构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建设本土化的线上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174-05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掀起了一场线上教学热潮。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超星尔雅、钉钉等各种智能教学平台与教学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疫情防控常态下,如何整合优化信息技术,恰当运用线上教学平台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每个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设计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不同学科特点不一,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教师需要应时而变、灵活设计,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是未来社会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现代汉语教学团队重构了课程内容,对如何选择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组织教学、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优化组织、整合多种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习方式与考核方式效益最大化,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课题组通过实践探索与问卷调查、微信访谈了解学生对这一模式的评价,以期为今后性质相似、方法相仿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一、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论述比较多。何克抗是国内首次提出“把传统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的学者,他提倡发挥传统学习和e-learning的优势。陈鑫、吕林海的《学习者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现状分析——基于N大学的实证研究》一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2],陈曦蓉的《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为例》从应用效果进行了阐述[3],邹明亮等的《智慧校园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探索》探讨了模式构建的关键问题[4]。这些研究对实施“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一)课程改革的驱动

当前部分高职现代汉语教学在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较为重视,但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依然突出,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教师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还未提升至“思维教学”的高度,日常教学没有根据培养目标做出教学设计,同时由于知识繁多、课时有限,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给课程高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此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与本校课程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各种交互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学生语言思维及理解、运用能力的养成。

(二)理论依据

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与罗杰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线上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扎根于学生的本性与需要。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发挥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借力“学习共同体”,促进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内化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是一脉相承的。线上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极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学会学习,这是未来社会人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能力。因此,线上教学理应“以人为本”,从供给侧改革教学,提供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深化育人目标。

(三)技术支撑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为高质量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打造一种全新的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课题组在综合各种教学资源与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课程特色的混合式线上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主体学习与主导学习、数字化优质资源与校园本土资源、课堂教学与课余辅导深度融通的多维教学模式,可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离线与在线、个体与群体、同步与异步产生的联动效应,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详见表1。

二、“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5]。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平台的优势,构建“MOOC+SPOC”、腾讯直播课堂、微信群“三位一体”的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满足了多元教学资源、多维教学活动及多样教学方法的现实需求,能形成融合教学设计的聚合力,顺利推进线上教学的开展。

(一)德技并修,基于“能力+素养”开发优质资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德技并修,突出“立德”,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这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路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教育人才需要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6]。“语言文字战线要加强战略思维和系统谋划,更高站位谋划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把语言文字事业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来思考、来推动”[7]。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要坚持人才培养高质量观,发挥课程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功能。鉴于此,教师团队协同合作,实施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注重使用MOOC优质课程资源、数字教学资源,将校内课程资源如精品课程、教师的参考教材、教学课件和语言视频素材等资源建成语言资料库,发布给学生,使教学更接地气;引导学生在中国大学“MOOC”选择自己需要的教学视频、作业、小测验等,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实现各类资源的优质混合。利用“MOOC+SPOC”平台的自主学习、腾讯直播课堂的研讨、 微信群的交流共同推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职业素养及爱国情怀,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多种平台,多维推进信息化教学活动

1.“MOOC+SPOC”教学平台

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吴岩司长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指出“不提倡、不鼓励、不希望、不建议各高校在疫情期间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制作直播课”。

中国大学MOOC利用跨校优质师资,形成精细化、颗粒化的教学设计,构建了上百万个优质资源的专属在线课程,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评价考核机制也更科学、更客观,在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在引进MOOC优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贴近教学实际搭建SPOC平台,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发布相关学习内容、练习与小测试,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精准对接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业基础。可见,“MOOC+SPOC”融合了MOOC的开放性、共享性、在线性与SPOC的小众化、特定化、约束性,在发挥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更注重实用性、可服务性和可参与性,为扎实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资源保障。

2.腾讯直播课堂

在线直播课是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的一种在线课程学习模式[8]。在线直播教育平台有学而思教育、腾讯课堂、掌门1对1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视频、语音、PPT同步、讨论等功能,还提供举手、笔记、白板提问、画线、文字表达等功能,交互性强,是传统课堂在网络空间上的呈现,弥补了“MOOC+SPOC”平台的短板。在腾讯直播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与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是组织者与引导者,其借助视听化多媒体手段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相互交流、共同研讨,强化巩固教学内容。这种课堂构建模拟了实景教学,即便是在虚拟的空间里,师生仍然可以同频共话,学生可以同步看到教师的授课内容、演示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直观的、透明的。直播课堂的生成回放,能满足学生随时观看的需求。

3.微信群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平常就为师生交流、发布通知、发送文件提供了诸多便利。“MOOC+SPOC”平台课程内容相对来说学术性强、知识层次高、知识难点多,“00后”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侧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直播间开放时间短,学生问题集中,教师无法兼顾到每位学生,依靠“MOOC+SPOC”平台与直播课堂平台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时,创建微信群与微信公众号,对学生进行课余辅导就显得很有必要。借助微信群,教师可发布通知、上传作业、批阅反馈,学生通过语音或视频聊天可以更直接地与教师交流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而微信公众号随时推送相关文章或发布教师本人的教学体会,能完善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功能。

可见,本文所提出的“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了“MOOC+SPOC”、直播课堂和微信群等平台的优势,利用资源互补而搭建的混合式线上教学。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引导、参与”[9]。学生充分利用教师创建的环境,自主开展学习,通过师生的角色与行为的转变,将颗粒化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设计,实行一条龙服务,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深度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师生间“信任、沟通、合作”的教学理念,把翻转因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推进高质量的线上教学。

三、“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模式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实施

根据ADDIE模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首先对学生的电子通信设备、公告发布、平台安装注册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科学设计线上教学活动,设置课程资料;其次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对核心知识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评价考核教学效果。这五个环节应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下面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和高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标准,以“修辞”这一知识模块为例,以疫情期间的标语为语料,介绍基于三大平台开展混合式线上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

(一)分析、设计、开发阶段

为顺利开展教学、保障教学效果,混合式线上教学应从内容到方式、从教材到学生、从课前到课后统筹规划,进行一个全新的设计。

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建立语料库并形成微课,将课程内容的相关视频、电子课件、题库、作业、测验等资源上传到SPOC平台,通过微信群发布通知预习。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学习小组形式收集关于“新冠”的各种标语并辨别其修辞、表达效果,使组员有充分的实践体验,然后提出关于疫情认知等问题,引发学生对爱国情怀、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的进一步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把自己课前所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交由学习委员汇总,通过微信群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根据情况,完成直播课堂靶向式的指导和答疑,详见表2。

(二)实施阶段:靶向式教学

经过精心的分析、设计、开发,依照学校课表进入直播课堂授课(我院连排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签到等准备工作在正式上课前完成)。

直播中紧紧围绕“新冠”的相关标语意义理解与修辞辨别,教师主要是为学生解答课程重难点,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对“新冠”相关标语、形成动因及其所反映的心理进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举手的形式分享自己关于“新冠”的心得体会、认识与近期的居家抗疫活动,教师采取班级讨论的方式完成课前核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团队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阶段沿着“认知—明辨—躬行”的教学思路逐步深入,如在展示“出门不戴口罩,等于在病毒中裸奔”“口罩你不戴,病毒把你爱”“全家戴口罩,胜过一堆药”等标语时,引导学生分析该标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明确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与表达效果。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句式仿写,于是许多新标语层出不穷,如“回家不洗手,等于跟着病毒走”“出门戴口罩,病毒不敢找”“回家洗手,病毒没有”等。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懂得了修辞使表达更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而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修辞以实现最佳表达效果才是修辞的根本原则。在实践中,小组成员制作了各种形式的抗疫作品,如用纸箱、树叶树枝、小石子、废笔芯做成“熊猫”,并配上“戴上口罩,爱我中华”标语。丰富多彩的学习成果充实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对疫情有了更为正确、深刻的认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