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需求导向下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作者: 林华瑞 余朝文 赵钰钧 邵海霞 张颖[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本的教育生态格局,以技术促进教学成为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以现代技术为核心驱动教育生态改革的教育技术学科却陷入了发展危机。文章在对国内8所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web网络爬虫获取教育技术学相关岗位招聘信息,通过分词和词频统计等方法分析教育技术学招聘岗位的相关数据。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岗位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行业对新型专业化人才诉求与学校教育脱轨,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宽泛化问题。从岗位需求视角出发,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可以从明确专业定位、树立技术思维、学科交叉融合、对接实践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五个层面来探索。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岗位需求;招聘信息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191-06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效果日渐凸显,教育信息化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技术促进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理应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撤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同时,由于社会大众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学生就业情况也不尽如人意[2]。这与如今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相左,形成了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问题[3]。上述危机再次指向“南国农先生之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红红火火,而教育技术学却越来越衰弱[4]?这其中的缘由不免引人深思。而破解教育技术学专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挑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研究符合社会定位需求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社会岗位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风向标”的作用[5],了解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等实际需求,有利于高校人才教育的调整,进而提高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招聘信息,剖析了部分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人才技能的实际需求,从社会需求视角出发,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途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教育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样本选取
为了了解国内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现状,本研究拟选取设置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国内8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软科正式发布的2021年教育技术学专业高校排行榜前20为参考依据,挑选出8所高校。拟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简单的分析。表1为软科2021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排名前20的院校。
从表1的排名中可以看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广阔,基本涉及了全国各个区域。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可能因为地域差异而存在不同,为了能更好地反映我国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故需要考虑在不同的地域挑选高校。从学校办学性质的维度上看,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人才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中师范类院校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方面,师范类院校是主力军。一些综合类型大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方面排名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师范类院校,其他类型的高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现状,所以选取不同类型的院校可以很好地代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
综合上述的分析,本研究根据地区分布、学校的办学性质两个原则选取高校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对象。由于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校众多,为了达到“以管窥豹”的效果,文章拟选有地区代表性、学科代表性和学校办学特色的高校。经斟酌拟选取3所重点且有代表性的师范类高校(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2所省属重点师范院校(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以及2所综合型大学(江南大学、西南大学)和1所理工类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总共8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
(二)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的体系改革起着决定性和导向性的作用[6]。以上述8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文本为数据基础,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热点词云图。其中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能力、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这体现了教学技术学作为一门遵循教学科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及其资源,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最优化教学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特性。可见,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体系当中扮演“工程师”的角色[7]。从社会实践价值与效率的角度出发,“理论”“技术”“创新”“实践”“学习”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上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名词频率词云中与“技术”和“理论”相关联的词汇出现较多,而“创新”“学习”强调的不多,学科理论指导复杂的社会实践时是需要做出一定修改和让步的[8],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
(三)课程设置
学校教育为社会岗位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同时也能够体现学校对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眼光。通过对8所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词汇频率分析,见图2,发现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9],但实践类与技术应用类课程较少,特别是当下比较热门的实践类且有大量社会岗位需求的课程,比如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计算机系统开发、大数据分析与统计等,在上述高校中鲜有开设。虽然学科理论学习是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前提保障,注重学科理论学习无可厚非,但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使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工程只能是空中楼阁。特别是在强调实践、创造及综合能力的岗位核心能力社会背景下,高校在核心课程上注重理论课程开设的同时,也要相应开设实践类与技术整合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缺乏,会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岗位核心竞争力,教育技术学科易出现不被社会认可的现象[10]。
三、人才需求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资料,有关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岗位招聘信息源自专业招聘网站。一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大多数高校中是按照师范类方向培养的,毕业生一般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工作,所以本文选取教师招聘网站作为其中的一个数据收集源。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日渐普及,信息化教育企业对新型专业化人才需求日益增多。曾有学者提到:教育技术学是交叉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宽广,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在教育企业中可担任多种角色,学生就业面比较广阔 [11]。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本研究拟选取招聘网站中比较知名的前程无忧、拉勾网作为数据收集的来源之一;然后利用Python爬虫技术,在2021年5月25日~27日进行招聘信息爬取,经过人工筛选,剔除不相关的、重复的以及数据缺失难以处理的招聘数据,最后得到784条信息。
(二)数据分析
1.教育技术学岗位工作地点分析
从工作地点来看,见图3,在搜集到的招聘信息中,大多数的岗位工作地点集中在一线城市,可以看出使用新兴技术辅助教学的市场需求在新一线城市十分旺盛。其中,北京、广州、上海、深圳作为超一线城市,岗位分布超过了50%,对智能教育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超一线城市的新兴技术创新势头发展迅猛,对科技应用于教育的创新活力也十分强劲。其次,杭州和成都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与其在近几年发展中科技创新活力和经济实力提升有很大的关系。可见,教育技术学专业岗位的分布与城市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活力、地方教育发达程度等有很大关联。不难看出,随着互联网产业的日渐普及,教育技术学专业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一线城市,其他地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也有一定需求。
2.教育技术学岗位经验分析
从工作经验要求统计的表2中可看出,有30.74%的岗位不限工作经验,招聘应届毕业生所占岗位比例为4.59%,即总共有35.33%的相关工作岗位对工作经验不做过多限制要求。而要求有“1~3”年和“3~5”年工作经验的占比分别为34.44%、13.65%,要求有“5~10”年较长工作经验的占比为15.31%。总体而言,有超过60%的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其中要求有“1~3”年工作经验的占比最多,占有工作经验要求岗位的53.25%,这与教育技术学专业强调实践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无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与教育技术学相关的工作岗位对经验起点要求比较低,但如果拥有1~3年的工作经验,在未来就业之时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表2 教育技术学岗位对工作经验要求统计表
[工作经验 次数 百分比 累计 不限 241 30.74% 30.74% 应届毕业生 36 4.59% 35.33% 1年以下 10 1.27% 67.35% 1~3年 270 34.44% 71.05% 3~5年 107 13.65% 84.69% 5~10年 120 15.31% 100.00% 总计 784 100 100 ]
3.教育技术学岗位专业核心技能分析
利用R语言对招聘信息中“职能描述”文本进行分词与词频统计,经人工筛选、划分、审核,从分词结果中提取出与专业技能相关的词汇,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矩形面积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5]。结果显示,与教育技术学岗位要求相关的专业技能包括工程、教育、技术、管理、培训、教学、科学与项目等。其中“工程”一词在784条信息中出现了1266次,可见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应当重视学生“工程”思维培养。从中也不难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一门文、理、工渗透的学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其次,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为教育服务的学科,具有社会服务属性,市场对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当中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
4.教育技术学岗位职业素养分析
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除了重视专业核心技能考查,也要关注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文章从分词结果中筛选出与人才职业素养相关的词汇,结果如图5所示。关键词“能力”“经验”分别共出现556次和425次,可见用人单位对职业人员的实践经验、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比较看重。同时,招聘单位对所招聘的人员要求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沟通、协调、合作能力。从中不难看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核心技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开发并重的交叉性学科[12],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也有较高要求,这与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定位相契合。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较强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是招聘单位招聘者专业人才时非常关注的因素。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同步
通过对上述8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简单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比较注重学科理论课程的开设,社会则强调工程、设计、研发、分析、技术、管理等实务类和创造类的核心能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核心能力诉求不匹配。具体来说,以区块链、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浪潮席卷而来,技术发展迭代可谓日新月异。与技术迭代更新的快节奏不同,高校对师资结构、新兴实验平台、教学理念等的完善、补充、打造、转变具有既定的周期性和程序性。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教育相对滞后面临着一道鸿沟。在技术迭代更新快及社会环境驱动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思考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培养学生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育技术人才的技术适应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人才培养宽泛化
教育技术学学科是在遵循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关注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及其解决过程的合理性。部分高校在人才教育的视野上呈现“技术使用”概念空泛化的问题,对现实问题及解决过程的关注度不够,致使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大都浅尝辄止,学生感觉学了很多技术,但在现实中又不能胜任具体的工作岗位。其深层原因是不能够从生产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角度掌握与使用技术,对技术在实现生活中使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思考不够,学生的“工程”思维得不到加强,人才“创新”思维缺乏。在强调实践价值与效益的社会市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不对口”现象屡见不鲜,这与教育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在逐步增多的行情相左。在强调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毕业生跨专业就业无可厚非,但大量毕业生就业不对口就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断层现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发展与变化,人才定位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有待增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