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管理分析
作者: 侯锦琴 王钧[摘 要]大学生短期支教作为一项服务贫困地区教育的公益性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文章针对近年来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存在的前期准备不足、支教效果不理想、服务对象不满意等突出问题,尝试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提出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总体设计和关键环节的主要管理对策,对提升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项目管理;大学生;短期支教;管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242-04
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大学生志愿活动,是主要面向贫困地区,由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短期教育教学服务,旨在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教学现状的一项公益性活动。对此项活动,广东省各高校目前多采用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短期支教是高校大学生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和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短期支教活动已成为大学生“三下乡”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前期准备不充分,支教目的不明确。其主要体现在部分支教人员参与活动的动机不纯,对支教人员的培训不够,甚至备课不足等,也会出现支教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贫困地区的生活的情况。二是支教活动宣传和准备不够。与接受支教的对象或者合作部门的沟通、协作较差,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三是支教工作缺乏后续支持。多数支教活动结束后没有回访机制,没有对支教对象的后续发展进行服务和支持等。四是支教效果不理想。如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缺乏多媒体设备,教学效果不佳;还有语言障碍、教学经验不足等因素也影响教学效果,使支教教学流于形式。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不是大学生短期支教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对其缺乏有效管理。本研究基于项目管理思想,提出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管理策略,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短期支教的各项目标,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项目管理和大学生短期支教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适合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
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努力。由于项目本身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目的性等特征,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于此类活动的管理。项目管理是针对“项目”这类一次性活动的管理科学,目前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近年来,项目管理也逐渐进入高校,在大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者提出应在创新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志愿服务、自主学习管理、教务管理、思想政治、班团活动等领域开展项目化管理。因此,无论从理论本身还是应用实践的角度看,基于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展项目管理是必要和可行的。
(二)短期支教管理必须突破的关键问题
大学生短期支教作为一次短期的活动,具备明显的项目特征,适合采用项目管理方法以实现更有效的管理。针对目前大学生支教面临的困境,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一是必须做足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前期准备,切实避免发生参加支教的大学生条件不符、培训不足、备课不系统等突出问题。二是必须对大学生短期支教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充分预测支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设计有效的应对策略。三是必须合理设置短期支教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确保支教效果,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二、项目化管理突破短期支教管理困境的途径
以项目化突破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管理困境,首先要做好系统的管理设计,这是基本前提;其次,在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以保障短期支教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一)确定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项目目标和生命周期
我们不能仅仅将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看作一次活动,而应该将其置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大学生的优势服务和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锻炼自身能力。因此,组织方应遵循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相结合的原则设定短期支教活动目标。高校可以和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将寒暑假的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纳入学校的帮扶计划体系,可结合支教地的教育发展需求,拟定相对具体、长期的支教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每期的短期支教活动中,实现支教活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统一。同时,要充分考虑支教地的学生、教师、家长、地方教育机构、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教诉求,将高校的资源优势、大学生的优势和支教地的需求相结合,实现多方共赢。
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可以将短期支教活动划分为启动、计划、实施、收尾和交付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应该合理安排,这样才能确保活动能够达成预期目标。但是必须注意到,我们不能仅考虑短期支教活动本身,而是应着眼于长远,将短期支教活动融入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从推动贫困地区人才振兴的角度去实施短期支教活动,并做好后续跟踪和回访,为下一次短期支教活动积累经验、找准方向。
(二)项目化管理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设计
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项目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项目目标。我们将项目管理活动划分为五个过程:开始、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将项目划分为启动、计划、实施、收尾和交付五个阶段。本研究基于项目管理理论,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管理应在明确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目标要求,设计严密有效的短期支教活动管理策略,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支教目标。
基于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组提出了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总体管理设计方案,并将管理活动分阶段进行设计,同时根据项目管理的五大基本活动设计关键活动和里程碑事件,以此形成完整的短期支教活动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项目组在每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均设计了里程碑事件,并将上一阶段结束的里程碑事件作为下一阶段开始活动的输入要素,从而形成前后紧密衔接的闭环控制管理,以确保各项目管理活动环环相扣,不遗漏任何管理环节,不放过任何控制节点。
在短期支教活动各个阶段,必须合理安排相关管理活动,确保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机衔接和整体协调,而对短期支教活动的各阶段实施目标管理可以实现这一效果。为此,项目组将各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简单分解,如表1所示。
基于上述管理体系设计,项目组将大学生短期支教各阶段的管理活动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了各阶段的管理重点和目标。我们按照该框架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和解决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能够确保短期支教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项目化管理短期支教活动的主要对策
我们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除遵循前文提出的管理框架外,还要注重支教团队可持续建设、重视支教调研和需求分析、坚持系统规划与阶段实施相统一、强化支教工作落实机制、实施支教回访和持续改进计划等。
(一)加强短期支教团队的可持续性建设
参加短期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一般是即将毕业或者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次或者两次参加支教活动的机会,这就导致短期支教队伍存在不稳定性。这种队伍的不稳定性是实现短期支教活动长期目标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处理好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短期支教团队的可持续建设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在高校职能机构层面,如校团委要主抓短期支教地的协调工作,形成短期支教管理,与支教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对接关系,确保短期支教地的相对稳定性;二是二级学院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支教任务,明确负责的学生辅导员、指导教师;三是在学生组织层面,要将短期支教活动列入学习部或者实践部的工作清单,建立部长负责制。通过这样的三级协作,打造由学校、学院和学生组织共同参与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由于校团委、教师和辅导员相对稳定,将短期支教列入学生组织的工作清单,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可持续的管理团队:短期支教的核心团队阵容基本不变,从事支教活动的大学生可根据学校总体情况和支教地需求灵活组织。
(二)重视支教地调研和支教需求分析
贫困地区的教育较为落后,但又不同于农村地区,其基础和发展诉求也不一样。在确定短期支教活动对象后,我们要对支教地进行详细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对支教地的调研需要全面掌握支教地的学生、家庭、教师、学校和地方管理部门的基本情况及其支教需求,这是开展支教的基础和依据。对支教需求的分析要建立在相关主体诉求的基础上,在充分调研学生、家长、学校的主要诉求后,协同地方主管部门并结合当前的支教条件对相关诉求进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实现多方共赢的支教效果。
(三)坚持系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原则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短期支教活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理念,我们必须站在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教育发展的高度去统筹短期支教活动,将短期支教活动与其他乡村振兴措施结合起来,并利用短期支教活动弥补其他措施的不足。从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角度,我们要坚持整体协同和系统规划,科学设置短期支教活动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短期支教任务。在系统规划的前提下,要按照年度划分阶段,设立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明确每期短期支教活动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将大目标转化为阶段目标,将阶段目标分解为具体工作,以此实现长期目标和小目标的高度统一,使每一次短期支教活动真正为贫困地区的人才振兴助力。
(四)强化短期支教的工作落实机制
短期支教活动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为两周,时间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最大约束。此外,短期支教的大学生和支教对象之间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不能高效地落实工作,再加上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应,很可能影响短期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加强短期支教活动的工作落实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的工作落实机制要做到:支教前有计划,支教中有准备,实施后有检查。短期支教活动开展前应拟定详尽的支教计划,并进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形成责任矩阵,并明确相关任务的完成时间和目标、资源需求等。在支教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对支教的各项硬件资源需求、活动具体安排等做最充分的准备。在支教活动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开始前和结束后都做要好资源自查、效果自查。为强化工作落实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支教地的某次支教计划、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印制成册,形成支教活动工作手册,这可以作为开展支教活动的指南,也是支教活动纪实记录的载体,还可以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实施支教回访和持续改进计划
短期支教活动完成并不意味着支教活动结束,而是下一期短期支教活动的开始。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我们一定要重视支教活动的回访工作。回访一方面是为了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估上期短期支教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期短期支教活动的改进提供方向性参考。回访要收集支教地对上期支教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也要再次评估短期支教的重点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主要关注重点目标是否取得了可持续的保持性效果。在充分收集支教地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要在高校支教团队内部及时召开分析总结会议,这不仅是为了表彰先进,更是为了发现短期支教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并要将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期短期支教活动的改进提供实施依据。高校支教的核心团队务必要重视回访和总结,这是实现短期支教活动持续完善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