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与东盟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模式探析

作者: 吴均颖 张玲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深入,广西与东盟高校的教育合作交流模式也逐渐多元化。文章基于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试图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角度分析广西与东盟高校的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现状,并探析现有合作交流模式的问题,以期对合作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提出对策。

[关键词]广西;东盟;高校;教育合作与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252-03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发展多样化的趋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这是国家一项重要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旨在推动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域的互联互通,创新合作模式。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的10个成员国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并积极响应合作倡议。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合作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广西与东盟高校开展教育合作,联合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是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广西与东盟高校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合作规模逐步扩大,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双向交流人数逐年增多。如何加强、创新与东盟高校的教育合作交流,促进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是广西高等教育亟待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基于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试图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角度分析广西与东盟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的现状,并探析现有合作交流模式的问题,以期对合作模式的完善和创新提出对策。

一、广西与东盟高校学历教育合作交流

(一)广西与东盟高校学历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现状

广西与东盟高校学历教育合作形式多样,根据合作协议,广西与东盟高校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双方合作交流的模式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课程对接以嫁接型为主

嫁接型课程充分保留了双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毕业所要求的学分与学时,通过对对方学校开设的课程进行审核和评估,互认学分,进行相应的学分转换。在成班建制的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教学计划一般会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语言基础专业课程,第三、第四学年派学生到所学语言的母语国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学习。在具体实践中一般由派出高校根据本校的毕业学分要求,开出课程清单,接收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增加文化体验、实地考察和实习等特色课程。以印尼语专业为例,除开设高级印尼语和旅游印尼语等教学计划范围内的课程,还开设了印尼蜡染、舞蹈等与印尼文化相关的课程。嫁接型的课程对接合作模式需要双方高校紧密沟通,以最优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为蓝图,无缝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2.人才培养模式以双校园、双教师的“双轨”育人机制为主

“双轨”育人机制指的是人才培养地点分别在广西和东盟高校,按学制可分为以下3种。(1)“0.5+4”和“1+3”模式。学生在本校学习半年(0.5)或1年,主要学习语言基础课,如果符合要求,可到国外高校学习4年或3年。“0.5+4”模式在本校学习的半年,相当于预科,学分不转入国外高校,而“1+3”模式的本校一年学习成绩可在国外高校转化为学分。学生在修完所有规定的学分后,可获得国外高校的本科学士学位。广西外国语学院与泰国梅州大学联合培养的“1+3”来华留学本科生便属于该模式。(2)“2+1”和“2+1+1”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我国高职高专的学生。“2+1”模式是学生两学年在本校学习,第三学年到东盟合作高校学习一年,成绩合格可获得本校颁发的大专毕业证。在完成“2+1”模式的学习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东盟合作高校继续学习一年,修满所需学分,可获得东盟合作高校颁发的本科学位证。这即是“2+1+1”模式,也是国际协同育人“专升本”模式。(3)“3+1”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本科生,3年在本校学习,1年在东盟合作院校学习。到国外学习的时间安排在第几学年,由各高校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灵活安排。如果高校偏向于让学生在国内就业,可选择第三学年派学生到国外学习;如果偏向于让学生到国外就业创业,可选择第四学年派学生到国外学习或实习。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学校重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在国外就业创业,因此多选择在第四学年派学生到国外学习。

3.学历文凭以单文凭和双文凭为主

在广西与东盟高校学历教育合作中,单文凭是指完成学习,修满学分后,获得广西或者东盟高校的专科或本科文凭,这多为专科或本科培养层次的学生(如“1+3”“2+1”和“3+1”)。双文凭是指完成学习,修满学分后,可同时获得广西和东盟高校的专科和本科两张文凭,这多为高职高专“专升本”培养方向的学生(“2+1+1”)。学生第三年到东盟高校学习,完成学业后,广西高校承认学生在国外学习的学分,并为其颁发专科毕业证。而自主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在东盟高校继续学习一年,修满学分后,可获得该校颁发的本科学位证。在国家高职高专扩招、国内“专升本”名额有限的背景下,双文凭的“专升本”模式受到众多渴望提升学历的学生的欢迎。

(二)对广西与东盟高校学历教育现有合作交流模式的思考

1. 嫁接型的课程对接模式单一

国外课程设置由派出学校主导,定制意味较浓,双方办学保持相对独立,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交流机会较少,多通过学校国交处沟通,双方一线教师鲜有机会直接交流,导致广西高校较难引进东盟高校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另外,现有合作模式多为本专科层次,较少有硕士或博士层次的合作办学,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建议增强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深挖合作潜力。如广西教育厅举办了5届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为广西与东盟各职业院校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2. “双轨”育人机制带来文化和消费差异的挑战

“双轨”育人机制在给学生带来跨国、跨文化学习和生活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到了国外无法适应当地的饮食、气候等,会出现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完成国外的学业。建议派出高校在学生出国前多开设跨文化体验课程,并安排心理辅导员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评估学生是否合适出国学习,提前做好文化和心理铺垫。另外,由于国外的学费普遍高于国内,不少家庭无力承担这笔费用,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出国,留在国内完成学业。

3. 学位和学历证书认证问题

在国外教育机构获得的学位和学历证书,如果要在国内升学或就业,须得到本国教育部的认证。在进行学位学历认证时,一般需要提供与培养层次、学制时间一致的国外留学签证和出入境记录。以“1+3”和“2+1+1”模式联合培养获得的学位学历证书在认证时就曾存在问题。如以“1+3”模式培养获得的本科学位学历证,由于学生在国外留学签证三年时长与本科学制四年不符,需要国内外高校联合出具相关合作办学证明和成绩单方能顺利认证。“2+1+1”模式在国外“专升本”获得的本科学位学历证,也是近几年才得到我国教育部的认证。另外,并不是每一个东盟国家的教育部都允许本国高校开展“2+1+1”项目,如柬埔寨教育部就不允许,越南教育部则需要高校备案方能开展。

4. 生源问题

广西与东盟高校的部分学生家庭无法承担其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因此合作办学的生源仅限于少数家境富裕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大多缺乏自主性和纪律性。东盟国家的一些贫困家庭的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有政府奖学金的高校,而奖学金大多向公办学校倾斜。如何吸引高质量的学生生源,是广西与东盟高校合作交流面临的严峻挑战。

5. 合作国家范围问题

广西与东盟高校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广西各高校开设的东盟语种专业数量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有关。近年来,随着“汉语热”在泰国、越南兴起,中泰、中越旅游急速升温,经贸往来频繁,泰语和越南语成为中国小语种专业学生的热门选择。很多广西高校纷纷开设泰语和越南语专业,因此广西与泰国、越南高校的教育合作模式逐渐多元化,双向留学的学生数量较多。而一些国家如缅甸和老挝,与中国的经贸交往、民间交流相对较少,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加之有些高校审批合作交流的程序复杂,这为广西高校开设其他东盟小语种专业、扩大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带来困难。例如,缅甸语专业在广西仅有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大学3所高校开设,老挝语专业广西仅有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两所高校开设。广西与东盟高校如何突破教育合作集中在少数几个东盟国家的现状,值得思考。项目组建议由两国政府牵头搭线,搭建和扩展合作交流渠道和平台。

6. 教师互派交流问题

随着广西与东盟高校教育合作交流的扩大和深化,学生交流的人数逐年增多。2010年我国政府提出“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实现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在10万人左右。广西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并派中国学生赴东盟国家学习。由于师资数量有限,虽然很多广西高校与东盟高校签订了教师交流协议,但真正实现教师互派交流的高校却寥寥无几。广西高校的许多东盟外教大多是毕业不久的学生,其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能有待提高。项目组建议合作双方加强协商沟通,调整师资配置,努力引进国外高校资深、优秀的外教。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其合作的老挝国立大学派出资深老挝语外教到校交流教学已有两年。该教师授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深受学生欢迎。此外,短期(1~4周)的教师交流也会给师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如广西外国语学院曾开展为期两周的东盟合作高校教师交流项目,在不改变现有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邀请来自东盟国家的7名外教,加入中国教师的课堂。以“一课堂,双教师”的创新形式引入国外资深师资,为中国教师的教学思维和中国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碰撞的火花。

二、广西与东盟高校非学历教育合作交流

(一)广西与东盟高校非学历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现状

广西与东盟高校非学历教育合作交流从项目时间上分,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类。长期为6个月或6个月以上,短期为6个月以内,具体时长以双方协定为准。其合作交流的模式灵活,并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内容灵活多变

与学历教育不同,非学历教育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订课程内容,长期非学历教育以语言进修为主,可为学生进入学历教育做准备,已获得学历的学生也可作为技能进修。短期非学历教育以文化体验为主,注重让学生感受国外风情和文化。如广西外国语学院为泰国合作高校的夏令营学生提供茶艺、京剧脸谱和篆刻等中国文化体验课程。广西外国语学院派往马来西亚合作高校的游学团,体验到了当地手工和舞蹈等颇具马来西亚风情的文化。

2.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学习时间不统一

非学历教育对学生录取条件的要求没有学历教育高,但其生源复杂,而且各个项目的学习起止时间不一致,不同国家的学生自律性和学习自主性不一样。这为学校后勤保障,特别是留学生宿舍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带来了困难。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其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差异也较大。长期非学历教育的语言进修生入学和离校时间多与国内学生一致,而短期文化体验学生入学时间多为国外高校的寒暑假,2~4周离校,如果短期生在一个时间段内人数过多,会给学校的宿舍分配和管理带来压力。

(二)对广西与东盟高校非学历教育现有合作交流模式的思考

1.加大短期非学历教育师生交流力度

短期非学历教育的合作交流应不限于学生,可扩大到教师。学校可定期派出学生游学团、实习实践团和教师培训团到东盟合作高校学习交流和培训,这有利于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推动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如广西外国语学院鼓励学生一入学便办好护照,要求全校非东盟语种专业学生须选修一门东盟语言,帮学生做好出国交流的软硬件准备。在最后一个学期以“语言学习+专业实习”的模式派学生到东盟合作高校实习实践,不少学生通过此方式顺利在国外就业。此外,学校每年派出教师团赴东盟合作高校培训和交流,学习国外高校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管理模式,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