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背景下高校网络专业课程的思政探索

作者: 许红霞 张利国 奥顿

网络强国背景下高校网络专业课程的思政探索0

[摘 要]文章针对如何将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专业课程高度融合的问题,分析了网络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其在网络强国背景下可融合的思政元素,提出应从网络技术强国和网络治理强国两个方面开展网络强国教育,从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展开工匠精神的传递,并阐述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最后展示了“网络安全技术”一节课的思政实践教学案例。

[关键词]课程思政;网络专业课程;网络强国;网络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7-0142-03

早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就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基于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且给出了工科专业具体的思政教育要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在此大格局下,各个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是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电子科学、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等多个信息类专业都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其任课教师结合时代背景,挖掘课程育人要素,对于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强国的思政内涵

网络强国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成为网络强国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成为网络技术强国,就必须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有效突破,在基础理论、技术设计、产品生产、成果推广、市场应用中占据关键地位,在技术方面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网络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3]。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互联网核心技术比喻为供应链的“命门”和“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为了彻底扭转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加强人才基础建设是当下必须要重视的工作之一。高校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肩负着高质量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应通过“三全育人”为建设网络技术强国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其次,要成为网络治理强国,就不仅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须在国际舆论中提升中国网络场域的发言权。对内,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贯通所有形式的媒体,既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注重微信、微博、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正如习总书记提到的,“在党的领导下,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对外,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式,在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之上,更有效地提升国际话语权,突破国际媒体“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向全世界展示真实客观、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高校网络专业课程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重视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包括网络法制、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二、网络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

(一)网络专业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以因特网为研究对象,课程内容既涵盖了以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和以协议为基本载体的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概念,又包含了文件传送、目录服务、电子邮件、HTTP服务等日常网络应用,以及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网络故障分析与排查、网络设备操作使用等实践技能,具体的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通过学习网络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懂网、用网、组网、管网”的综合能力,而这对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表1的课程知识结构可以看出,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紧密,并且实用性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对此体验感很强,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接受程度较高,感受更为深刻。

(二)课程思政的主要核心元素

课程思政的目标设置和实施必须要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中,人才培养除了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等,还需挖掘知识体系中蕴含的人文情怀、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等。网络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主要以网络强国思想、工匠精神为核心展开。

网络强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为新时代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网络强国为核心的大学思政教育,需要让学生理解网络强国思想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和网络价值观,同时拓展覆盖内容的外延,将道德理论、历史知识、爱国情怀、理想信念、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法律意识等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具有科学网络价值观的人才。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对于工科学生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其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应基于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内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2019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技能选手取得佳绩,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网络专业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组网、管网、用网等实践能力时,要融入工匠精神所要求的扎实肯干、专注执着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境界,以及追求突破、勇于革新的魄力。

三、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

(一)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1.网络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教育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ARPA),目前互联网的一些核心技术,譬如半导体芯片、操作系统、网络体系、编程框架、中间件、数据库、编程语言等还是被欧美垄断。“全球92.3%的个人计算机和80.4%的超级计算机采用了英特尔芯片, 91.8%的个人计算机采用了微软操作系统,98%的服务器核心技术掌握在IBM 和惠普手中,数据库软件的89.7%被甲骨文和微软控制,网络交换核心专利技术93.5%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4]。可以说,整个网络供应链的“命门”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作为国之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只有实现了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美国又针对华为5G通信设备进行制裁,对字节跳动的抖音、腾讯的微信等应用软件进行限制,中国只有加强网络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自主研发,才能改变中国科技创新的“跟跑”局面,最终实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2.网络空间安全及法制教育

我国《国家安全法》首次提出了“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5],网络空间作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新空间,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赛博空间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域的信息环境,承载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信息,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安全稳定的重要平台。当前,中国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强,网络应用渗透的加深加广,面临着加强网络安全防御的挑战。美国2015年出台了《国家网络安全法案》,将安全范围扩展到信息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同时赋予网络服务提供商史无前例的网络监控权,管控范围跨越国界,特别关注对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在国际网络空间进行规则的制定[6]。中国虽然迅速成长为信息化大国,但尚未成为信息强国,为了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提升国际网络空间地位,中国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同时要加大网络人才培养和网络技术研发的力度。

3.网络意识形态及道德教育

网络舆论主导权是网络空间的另一个竞争阵地[7],西方媒体恶意炒作“中国网络威胁论”,极力渲染中国的网络战能力,譬如2021年指责中国应为微软Exchange服务器漏洞攻击事件负责,在国际上抹黑中国形象。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课程思政中加强网络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培育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社会共识。此外,年轻人思想活跃,是网络使用的主流群体,要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不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的结合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

(二)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思政案例

以 “网络安全技术”一节内容为思政案例,按照上述的思政框架,在网络安全技术中融入网络强国的思政元素。表2具体描述了整个案例的实施过程:从开始的教学引入到计算机病毒认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知识建构,再到最后的总结升华。本节课将网络安全法律教育、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安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等思政元素无缝融合到专业知识点中,并通过丰富的课堂交互活动设计,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政元素。

四、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网络专业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课前,运用导学材料和慕课视频,实行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积极思考,实现知识内化,以此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挖掘能力。课中,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系列能力。课后,引导学生积极总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答课后问题,做好课后巩固及拓展。学生反馈,融入了思政元素的网络专业课程学习不仅有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与网络安全技能教育,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习总书记说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个人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这句话的道理。

五、结语

有效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高校授课教师的责任。网络专业课程具有实用性强、与前沿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的特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兴趣高,对融入的思政要素易于接受和理解。但网络专业课程也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下一步要紧随互联网技术发展前沿,开阔视野,深挖更多的思政要素融合点,引导学生扎实学好网络专业课程,为世界互联网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贡献自己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Z].2020.

[3] 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26(1).

[4] 陈宝国.警惕美国滥用互联网掌控权[J]. 红旗文稿, 2010(18):40.

[5] 周辉. 更好地实施《网络安全法》,推动网络强国建设[J]. 中国信息安全, 2020(6):47-48.

[6] 沈文辉, 邢芮. 美国网络战略的新动向:内涵、动因及影响[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20-126.

[7] 王永贵, 岳爱武. 着力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的重要论述[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8.

[责任编辑:钟 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