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理论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探索

作者: 马克星

[摘 要]投资组合管理的课程内容主要为西方经典投资组合理论,纯课堂理论、模型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研究认为,该课程可在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基于课程设计环节和教学内容的初步设计,在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投资组合管理;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挖掘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7-0187-0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3]。课程思政教育没有通用模式,我们需要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不断探索和融合。众多学者从课程思政工作推进途径、实施重点以及具体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效地推进了我国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4]。

大学经管类专业课程大多都涉及西方经济理论,而仅仅讲授理论、模型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本研究以投资组合管理为例,探索该类课程的思政要素挖掘和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精神、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元素,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目标。

一、课程特点及思政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投资组合管理是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通过系统介绍投资组合管理决策流程及相关技术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投资组合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进行投资组合分析与决策、投资组合管理与调控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投资组合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核心理论。

2.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收益与风险、投资组合决策、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素模型、套利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等投资组合理论。

3. 帮助学生掌握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投资组合的构建与调整,以及对投资组合绩效、基金管理人能力的常用评价方法。

4. 培养学生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投资组合管理最新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掌握并运用投资组合分析方法进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决策。

(三)课程思政必要性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从培养人的视角,立足专业课程建设,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健全与价值引领[2]。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在受教育群体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实践中,使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可见,学生对所学的任何一门专业,都需要从历史、社会、伦理等多角度分析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5]。

投资组合管理的课程内容涉及证券组合管理等投资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行业的初步实践,主要为西方经典的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其既是证券市场运行经验的总结,又具有一定的西方价值观,单纯的课堂理论、模型教学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6]。因此,有必要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文化自信。

投资组合管理的主要授课对象为高年级投资学专业的本科生,其主要就业方向为投资、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金融相关行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殊性,从业人员面临更多的“金钱”诱惑。受经济利益的诱惑或因个人法律意识淡薄,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亟须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其法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代客理财”、合法合规等观念和意识通过法律法规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整合到课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守法敬业精神,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本研究积极挖掘该课程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期形成课程思政元素的素材库。结合投资组合管理课程的特点,研究认为,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学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投资组合管理课程主要讲述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等西方的经典投资理论及其应用。虽然是西方的经济学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体系化的构建,但经济学思想早已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融入课程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7]。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经济学思想,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著作,但是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分散于古代治世典籍中。中国古代具有“德本财末”、德财相应的经济观念。春秋时期,曾子在《大学》中总结了“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观点。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这些记载反映了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观念,而对风险与收益的分析是串联投资组合管理课程内容的核心逻辑。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精神

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本土的经济智慧和借鉴国外经验的结果。其中,艰苦奋斗精神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艰苦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社会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入世谈判等,均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硕果。我们应将奋斗精神融入投资组合管理课程,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职业道德教育

投资学专业学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到投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资产管理相关工作。资产管理担负着满足社会多元化投资需求,将资金转换为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重担。经济问题的本质是道德行为问题,与其他工作相比,资产管理工作与资金的流动和使用息息相关,从业人员面临更大的诱惑。

在投资组合管理课程教学中加入投资和资产管理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增加资产管理从业道德相关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切领会合法合规这一资产管理“带电的高压线”,能从相关案例中汲取教训,忠实履行“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职业道德底线。现实经济活动中丰富的职业道德案例为课程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素材。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课程设计环节的思政设计

课程设计总体可分为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设计、课堂管理设计和课程评价设计五个环节。为确保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设计分别以这五个环节为切入点,并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要求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推动投资组合管理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8]。思政元素融入投资组合管理课程,如表1所示。

课程目标设计方面:投资组合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投资组合分析与决策、投资组合管理与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工作能力。思政内容设计能弥补课程专业性强,但思想性、启发性不足的问题,增加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经济学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精神的学习,并逐步让学生了解投资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

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投资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为西方投资经济理论,偏重自利,伦理薄弱,这种思想与我国传统的义利并行、伦理贯通等投资理财观念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具有中国“德本财末”、德财相应的经济思想的故事和案例。力争在课程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投资管理从业人员素质的需求特点。

教学方式设计方面:该课程的专业内容以讲述为主,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完成实践内容;思政内容围绕专业内容展开,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案例主要作为课堂引入;在实践内容中,增加对投资基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并以现实投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

课堂管理设计方面,将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分组选择案例,并完成案例解析、讨论和一次大作业。在案例选择上,学生可选择投资、基金管理等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其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今后要严守职业道德,坚守合法合规的原则。

在课程评价设计方面:专业教学部分的评价根据出勤率、分组案例和课后作业来计算平时成绩,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评价是在课后作业中增加现实经济案例分析内容,在期末考试中设计与职业道德、合法合规相关的开放式论述题。

(二)基于教学内容的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思政元素,并把课程理论与思政内容、德育元素相衔接。为了能更好地组织课程,备课环节教师需要提前储备并选择与课程内容相适宜的思政和德育元素,做好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的课程“二次开发”。表2给出了投资组合管理各主要章节内容在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案例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可供选择的部分课程思政内容。

以风险、收益与投资者效用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时,首先与学生分享、讨论中国著名历史人物的理财趣事,如“用奇胜”的吕不韦、“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的苏轼,分别体现了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的理财观念。在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故事的同时,引发学生对风险、收益与投资者效用的思考。在进一步讲述资产组合中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时,引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课程最后强调投资基金“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行业本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管理办法》,销售人员不得违背基金投资人意愿向基金投资人销售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

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学论述、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著成就、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都为投资组合管理思政和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表2给出的仅是部分思政元素,后续将继续构建和完善投资组合管理的思政和德育素材库,不断更新和增加适宜的思政元素内容,使投资组合管理课程思政设计更加体系化。

四、结论

新时代,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系统工程,这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学生的培养不再是仅仅讲授专业内容,而是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特别是投资组合管理这类主要讲述西方经典理论的课程,更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革创新,积极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在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既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实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张威.通识教育: 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6-28.

[3]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4] 马涛.中国传统“以德治国”思想的经济学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8-50.

[5] 陈冲,汪海涵.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研究:兼论美国高校隐性政治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9(9):88-92.

[6] 刘吉双,刘艺璇.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核心价值观引领探析[J].时代经贸,2018(23):96-9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0-09-27].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8] 黄宏靓,何崚,陈珺.“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与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J].高教学刊,2019(25):95-97,101.

[9] 周立斌,王彦婷.全程育人下的《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8(52):291-292.

[责任编辑:李香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